APP下载

服务业化危为机的方向选择

2020-01-05刘志亭

商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青岛市服务业疫情

刘志亭

近年来,青岛市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9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148.57 亿元, 占GDP 比重为60.9%,比2018 年增加了4 个百分点。正如复旦大学教授芮明杰所讲:“稳住服务业,就稳住了经济增长。”因此,服务业的发展不得有失。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千方百计确保服务业发展,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发展质量。

疫情对青岛市服务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不但有直接损失,也有潜在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直接影响中,住宿餐饮行业损失最重。为避免人群集聚,春节至今全市几乎所有酒店、饭馆的聚餐、婚宴等服务都已取消,为春节准备的大量备菜存货积压。目前,青岛有星级酒店99 家,其中5 星级酒店10 家,4 星级酒店25 家,3 星级酒店60 家。另外, 饭馆的数量要远超酒店数量。这些住宿餐饮行业很多企业不但没有现金流入,还要承担大量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支出。其中,中高端酒店、饭馆承受压力最大。

文化娱乐业基本处于停业状态。以全国电影放映为例,2020 年春节档新片纷纷撤档,2019 年大年初一全国票房高达14.58 亿元,而2020 年当天票房只有181 万元,不足2019 年的零头。其他文娱活动如文艺演出、民俗活动(糖球会等)、KTV、主题乐园等都偃旗息鼓。

旅游业黄金周不再。本来春节是又一个黄金周,但是受疫情影响,全国的主要景点(包括青岛市所有景点)都纷纷关闭,旅行社停止发团,而且全额退返团费,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收入都受到较大冲击,大量的前期投入成为沉没成本。青岛市有5A 级旅游景区1处,4A 级旅游景区26 处,3A 级旅游景区74 处;旅行社544 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59 家,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544 家,自春节至今全部歇业。

另外,交通运输业由于出行人次、货物运输大幅减少,以及封城封路、班次停开等原因,业务量减少七成以上;批发零售业除生活必需品外,其他消费受影响较大;教育培训业不但错失寒假黄金档,也面临较大的租金、工资压力;金融业的消费金融类业绩大幅下滑;房地产销售所有活动都处于暂停状态。总体来说,本次疫情对服务业的直接影响超过了2003 年非典时期。

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的潜在影响,有可能引发企业倒闭、工人下岗潮。一些线下服务业企业由于不能正常营业,或者即使营业也没有客户光顾,将因缺乏收入和现金流无法偿还债务、贷款而倒闭,或被房租和工资费用压垮,引发工人下岗潮。

金融机构面临违约风险。企业倒闭、工人下岗,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断贷、违约,使银行、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面临违约风险,如果进一步发展将导致小型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倒闭。

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将这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他国针对中国采取旅游、贸易等限制,但有些国家仍然采取了类似措施,这对青岛市的国际贸易、国际会展、吸引国际游客、吸引国外投资都带来不利影响。

引发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对于家禽养殖业,一方面物流受阻造成饲料无法运送,另一方面活禽屠宰、买卖受限,双重制约因素将可能降低养殖户的积极性,引发肉、蛋等副食品价格上涨。

降低对经济发展的预期。从经济学意义讲,美好的预期是人们增加消费的重要支撑;如果预期相反,人们可能收紧钱包,缩减消费,使批发零售行业遭受重创。

化危为机的方向选择

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经济结构、服务业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多短板,对于青岛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服务业来说,更应在危机中找到明确的突破方向,做好“加法”与“减法”,才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更加紧迫。疫情的产生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隐患的发现与决策、传达与执行、知情与分享等各个环节中信息支持的重要性,未来必然要求从经济、社會、生态、应急、灾备等多个维度完善智慧城市的建设,为科学的网格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手段,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将更加紧迫,IT 类、解决方案类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发展线上服务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首先,网上诊疗将成为今后全国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网络平台建设、优质医疗资源的网上配备、医疗数据与资料的分享等将迎来变革。其次,网上消费将异军突起,网上订购、线上培训、视频会议、网签合同、在线招聘等网络商业模式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服务业的新时尚。

大数据、云计算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大数据对于人口流动来源地与中途滞留时间的监测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传染源的防控。后疫情时期必将激发未来大数据、云计算对来青游客、来青工人、医疗体系、交通物流、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提升。

大健康产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大健康产业作为服务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省、市近年来都在力推。但是由于存在体制、制度、机制等制约因素,发展比较缓慢。疫情的发生使各级政府部门都意识到民生尤其是群众健康的重要性,必将加快破除体制障碍,使医疗、健身、养生、保健等大健康产业迎来可期的发展机遇。

提质发展的对策

2003 年非典时期,青岛市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仍然实现了13.1% 的增长速度。目前与17 年前相比,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已有很大不同,不能简单相比。但是,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全省、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除在总体上帮助服务业企业解困苦、渡难关之外,还应重点支持服务业的换挡转型、提质发展,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

加大政府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建议成立由市分管领导负责的,由财政局、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工商局、中小企业发展局、地方金融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机构,除对服务业中受疫情影响特别大的行业,出台税收返还、养老保险缓交、贷款贴息、失业救济、租金减免、稳定就业、创新鼓励、公共网络平台使用等一揽子政策之外,还要加快完善智慧型、服务型政府,让机关人员下沉到企业一线,面对市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提出更体系化的宏观指导、更精细化的政策引导,提高支持时效性。

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服务业提质发展。政府的资源毕竟有限,必须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综合运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引领、资本驱动、资源整合和企业帮扶的多元化举措,推动企业由竞争模式向共生模式,由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转变,由传统型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加快推动服务业民营企业、民营平台、民营研发中心的发展壮大,支持企业加快实现员工在线、产品在线、客户在线、管理在线。

加快推动全市消费升级工作。将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为推动服务业提质发展的突破点,成立青岛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消费升级工作。打造国际水平的新零售体验中心,推动无人零售、智慧零售等“新零售”模式;培育“绿色饭店”“智慧餐厅”等餐饮新业态,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活服务业在线化。加快引进知名电商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完善配送网络体系,推进商品配送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支持实体零售企业与跨境电商进口企业开展进口商品采购供应链合作,提升青岛市的消费高度、品牌广度、辐射强度。

进一步完善大健康产业链。利用康复大学、博鳌亚洲论坛健康论坛等平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快青岛市大健康产业的规划布局。破除体制障碍,完善医养结合制度,促进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利用5G通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推动远程诊疗的普及,进一步完善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大健康产业链。

猜你喜欢

青岛市服务业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