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背景下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01-05王海倩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智能+应用型金融

王海倩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0 引言

在我国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实现对金融产业的赋能对提升金融产业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服务效率发挥了推动作用。高新科技与金融产品相结合实现金融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智能化、科学化、合理化、实时化的用户专享金融服务。为此,“智能+金融”的运营模式在企业中受到了极大的推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创新,以便于能够紧跟企业变革的步伐,提升学生的“智能+”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能力。

1 应用型人才概述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才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人才在专业领域不仅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并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将学术上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专业工作领域当中,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的演化。为此,在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并且应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设计,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广泛合作,进而实现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联合培养,在学术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方面均得到良好培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传统教学体系中将学科知识架构体系作为课程设计基本依据的思路存在局限性,需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之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进行考察,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标准进而得出专业教学模块的创新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自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提升课程职业化,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努力培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大学组织制度等方面探索相应的路径。此外,有国外的学者认为“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即“理论一实践一理论”或者“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课程模式,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并注重了学生在校期间技能,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拓展,寻求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丰富,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与设计有着较为翔实的研究, 而针对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虽然做了一定的尝试, 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教学改革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在教学体系实际架构过程中需要对金融行业在“智能+”背景下的行业需求和发展态势进行客观实际的评价,进而探索更为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指导和技能完美交互和融合,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创新运转模式的需求,提升学校金融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智能+”背景下的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 “智慧+”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在“智能+”金融产业发展背景之下,智能投顾和智能客服领域广泛应用了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智能投顾是指对客户的财务基本情况、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偏好、理财需求进行前期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客户的账户采用算法进行管理,实现客户资产的自动化管理,帮助客户将理财流程进一步简化。在智能客服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应用,传统的客户服务转化为智能服务,尤其是电话客服和在线客服。智能客服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进行人工的金融服务的成本和劳务费用。并且在银行系统中,自助型的服务系统也被广泛使用,自助银行不需要银行职员帮助、顾客通过电子计算机设备实现自我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智能+”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融入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这对未来金融行业人才变化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从现在的行业现状来看,传统的金融行业已经受到挑战,传统基础金融行业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所以在此时代背景之下,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必须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融合,提升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金融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分析现有金融专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很多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不利于“智能+”背景下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中对于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比例较少,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没有被有效激发。

此外,在实训过程中课程设计方面,缺乏合理的理论课程设计,在全球经济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时代,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紧跟金融理论前沿,不能紧跟金融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课程设置落后于金融学的发展,落后于金融业的发展,没有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和确定相应的金融专业课程, 没有根据当前和未来金融行业的特点来设计和确定主要课程。

3 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3.1 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促进应用型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水平提升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技术课程的设计,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和算法能力。此外,在传统的金融学课程中,货币信用规律和银行的信贷理论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知识体系中往往更为重视宏观经济社会金融层面分析,对于金融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更多的介绍,但是在实际的金融产业中,更多的是利用已有的金融规律对实际的金融问题进行解决,提升金融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和客户理财体验,进而帮助企业提升企业效益,所以对金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课程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在金融机构中相关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便于在之后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更高效的提升。

3.2 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智能+”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智能+”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高新科技在金融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应用场景,启发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向学生讲解“智能+”背景下金融产业近年来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向,并且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等资料,提升课堂的授课效率,有利于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程中体会到金融专业魅力,帮助学生建立对于职业的美好愿景,进而促进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专业相关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教授和学习的良性循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专业实训课程打下基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由易到难、并且对冗杂的理论课程进行筛选,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有重点、有难点,简化无效的教学环节,合理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等,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学习更为有的放矢,避免填鸭式的枯燥教学模式,建立更为清晰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体系。

3.3 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

近年来,为了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少高校致力于与校外的企业开展合作,利用企业完成实训课程,帮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加强校内对专业实训课程教师团队建设,完成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对团队中的教师进行金融企业运营模式的培训,邀请企业的人员在校内为教师开展讲座,派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以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此外,可以邀请企业内部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人才进入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团队,实现高校“智能+”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教学团队的组建。

4 结语

在“智能+”背景之下,一方面要需要适应社会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工作如何能够不被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行业所取代。目前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面临着挑战。本文在“智能+”背景下,对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来进一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和途径,以促进“智能+”背景下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智能+应用型金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腾讯云定义“智能+” 万物智联新时代即将开启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后互联网时代的引擎“智能+”
智能钢琴:用“智能+”撬动钢琴制造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