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引导下的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

2020-01-05

山西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

万 晶 成 亮

(南通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1000)

0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建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需的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构成的空间中,种种精神活动的需要,如心理的、伦理的、宗教的、审美的等[2]。同时,建筑文化也能反映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种表现不仅仅为人构筑建筑的目的,也可以表现为建筑物既成后个体或是群体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当代中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增涨的发展态势,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呈现出一片兴兴向荣之景。在建筑市场繁荣的背后,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中国建筑界整体处于一个浮躁的状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大量的随意的建筑正迅速地占领中国的城市版图,胡乱抄袭、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之风仍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来正确引导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

1 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以惊人的能量飞速发展,融入世界的舞台,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尤为明显,建筑文化也重新迈入了一个新的征程。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一系列“乱象”及不和谐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交往的增多,西方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其中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但也有容易造成思想混乱的错误观点[1]。单纯的利益驱动加速不负责任的设计和建设,跟风抄袭、故弄玄虚、粗制滥造大量盛行。西方建筑界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批评的“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建筑在国内找到了滋生的温床,大量的城市“千城一面”,地标性建筑的奇形怪状,“山寨”建筑屡见不鲜……中国似乎失去了长久以来蕴藏的文化气息,当前的设计团队及建筑师也缺少足够的文化底蕴及自信,中国建筑设计再难现佳绩。此外,长官意志的“媚洋”,更助长了移花接木的不良倾向,从大城市到县级市“唯洋风”盛行,不论是“形象工程”还是“面子工程”都形成了一批与华夏文化格格不入的、缺少境界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

2 中国建筑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

西方的当代建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得益于西方的建筑发展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的体系中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之前备受追捧的现行建筑,看似横空出世,但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与反理性思维与20世纪后半期当产生的所谓“后现代主义”艺术不谋而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从中国人五千多年来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显著特征之一。但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我们是在西方的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进入现代社会的。相较于西方建筑发展建立在一个连绵不绝的文化基础之上,我国的建筑文化存在着短暂的断档。而这一短暂的断档却直接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价值取向的依傍,使得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异常曲折艰辛。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孔子的“天何言哉”、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大美不言”等都是基于经验而非思变,从感性的角度展现建筑的形式美,缺乏理性的、具象的系统论述。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在介绍今天建筑的方案造型时,总是限于“新颖、简介、大方、庄重”等一些抽象和表面的肤浅描述,而缺乏文化的深度诠释[5]。中国建筑师脱离历史语境、回避政治问题的“无价值判断”的实践模式需要反思。

传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对民族精神和生活习俗的认同。虽然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态在整体上看确实已经落伍,但是其中历经千年而创造与传承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元素、符号、语汇、思想理念和哲学精神一经被创造性的演绎和运用,都将成为相当珍贵的文化要素[6]。因此,需亟待用科学的政治理论体系来支撑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3]。其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合理地阐释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更为理性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有了这种理论的指导,才能使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独特的民族个性,使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中,永葆生机活力。

3 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理应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正是认识到建设新型建筑文化的紧迫性,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由于建筑文化离不开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轨道,因此只有批判性地继承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完善更新,才能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任务。

3.1 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体系

对当下建筑文化来说,理论研究非常重要。回首近百年来,中国建筑界也出现过一些思潮,如1930年提倡的“中国固有之形式”;1950年兴起的“民族风格”;1980年喊出的“夺回古都风貌”;再如近年来对“新而中”“新中式”追捧等等。然而这些思潮只是以形式语言反形式语言,以民粹主义排斥外来文化,最后只是热闹一阵之后就被迅速淹没在西方化的影响之下了[7]。

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体系是建立在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上,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追求精神的超脱,因此建筑常常体现出不规范或是非理性的倾向。而西方哲学一直提倡的是从逻辑的、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无论是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柏拉图的“理式”还是伽达默尔的“诠释学”,都体现这一观点。因此,在当代建筑文化中,类型学与模块化等思潮的涌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既然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体现出一种“天然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这种高级的哲学观念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即便当前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兴,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仍然不会改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体现出的哲学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保持对建设发展的理性判断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而西方的理性主义则更像是一种单向的思维模式,比如对形式与功能之间决定关系的博弈,往往将建筑创作的机制过于简单化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起到了示范作用。所以,唯有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体系,才能对当今的国家建设、艺术创作、理论研究起到引领与支撑的作用,特别需要指出这个“文化”不应该是纯粹的传统文化,而是加入基于当下现实中国国情持续更新的当代建筑文化。唯有这样的建筑文化体系才能指导和支撑当前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创作,才能在本土的文化体系中,不断迸发出新理念、新方向,从而使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变得更为丰富,更具生命力。

3.2 凝聚和培育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共识

当代中国建筑需要建立价值共识,主导构建具有根本性和导向性的价值传承体系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和意识品质,这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历史的文明统一体,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积极达成价值共识,破除对西方建筑理论的盲从和迷信,避免在多元化的立场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敢于构建自己的建筑文化体系,这对国家的发展、建筑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建筑师个体的成长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凝聚和培育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民族精神、民族根本的价值传承。

3.3 建立文化自信是推动当代中国建筑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就建筑文化而言,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建设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确立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繁荣发展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的精品工程;推动建筑文化事业及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拥有着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底蕴深厚的广阔舞台上,中国的建筑理应走自己的路,重建本民族的建筑文化自信。

4 结语

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才能正确把握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和核心内涵,才能站在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采取适合的理念、方法、渠道、手段,主导开展和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打造重点工程、精品工程、民生工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建筑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