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进与渐进:我国武术教学改革的不同推进逻辑

2020-01-04石萌曲绍青王学臣郭福江张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石萌 曲绍青 王学臣 郭福江 张峰

摘 要:为解决我国武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健康水平和传承国脉出发,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回归本源思维,研究武术教学改革内部理路,对武术教学改革方式进行探究,寻找武术教学改革的推进逻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认为:1)在以生为本、能力优先的武术教学渐进式改革发展中,促进学生主体感知发展,唤醒学生的主体体验,是以完成技术赋能的武术教学任务为最终归宿和载体,而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建构学校武术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的一体化模式,是对武术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2)在以生为本、知识优先的武术教学激进式改革发展中,告别“舒适区”,健身防身互根互体、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建构自主参与,自然、舒适的学习环境 ,是对武术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学创新。

关键词: 武术教学改革;本源思维;渐进改革;激进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5-0023-07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Wushu teaching reform, starting from improving students' athletic ability, health level and inheriting national heritage,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expert interviews, and logic analysis, the authors study the internal rationale of Wushu teaching reform, explore the reform mode, seek for the promotion logic for the reform, and perfect Chinese conven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1) In the gradu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oriented and ability-firs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perception and awaken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tudents, it is to complete the Wushu teaching task empowered by technology. To complete the task, it has constructed an integrated model of school Wushu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which is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training of Wushu talents. 2) In the radic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oriented and knowledge-first, to construct a natural and comfort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independent participation with self-defense and exercis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is a modern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Wushu teaching reform; original thinking; gradual reform; radical reform

改革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教育者对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自20 世纪 80 年代到现在,我国教育界对于教育行业改革中出现的知识优先和能力优先之间的争论持续不断,对教育行业改革的推进逻辑不断探讨。只要有改革,就会出现不同的改革思潮和改革路径。如何改、如何革,即改革的路径问题与改革的方式问题,这是改革发展进程中必定出现和必须回答的问题。受事物自身发展的内部推进逻辑、社会历史惯性以及人们的思维逻辑影响,在改革的方式问题上,出现过激进和渐进两种不同的改革思潮。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之间是有深刻差别的,无论是改革的方式、方法还是改革的目标、性质, 都各不相同。二者改革方式的不同,不仅在于改革的内容要素上有所不同,而且还在于改革的顺序性和力度有一定的差异。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可控性和稳健性是渐进改革一直注重的,而激进改革,在改革的初始阶段,就是自上至下的顶层设计,是全局性的“破旧立新”。

武术教育对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它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潮带动下,武术人在武术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也是一直探索着。在武术教学改革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武术运动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是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武术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主要改革内容要素。在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思潮:一种是以生为本、能力优先的武术教学渐进式改革;另一种是以生为本、知识优先的武术教学激进式改革。为充分实现学校武术教学效能的发挥[1],实现学校武术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功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质的提升要求,本研究以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方式为切入点,探寻其推进的逻辑起点,深剖青少年学生强健身心滞后于我国物质实践取得成就的内部理路,从提高学生武术运动能力、健康水平和传承国脉出发,对能力优先的武术教学渐进式改革和知识优先的武术教学激进式改革进行研究,探寻我国武术教学改革的推进逻辑,为武术教学发展提供依据,推进武术教学建设进程。

1 本源思维回归:武术教学改革方式推进的逻辑起点

世代相传的思维结构是人类最稳定的社会学因素[2]。本源思维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思维结构的核心骨架,成为中华民族认识事物、解释世界的模式,并在中华文明发展进路中起基因性、基础性作用[3]。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分支,是武术先辈运用本源思维,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在保持运动整体观的视域下,对人类技击格斗运动规律进行探索的中华文明成果[4]。科学证明:武术是武术先辈们运用本源思维,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技击格斗技术进行“观物取象”,并系统整理加工,进而借“象以尽意”来把握武术的内部技击特征和规律。以往多数武术家在谈及习武时,他们经常告诫后生:想要掌握武术的技击格斗运动规律,必须从本源思维出发,通过多年的体悟才能习得,这主要因为“象以尽意”是在武术习练和掌握过程中习武的悟性。当然,真正要掌握武术内部规律,习武之悟性根本乃在“观物取象”之体悟和“象以尽意”之体悟[5],而体悟的本真就是本源思维回归,这是掌握武术内部技击特征和规律必须遵守的客观认知规律。

20世纪 90年代初期,盛洪在《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一书中,提出“改革注定具有过渡性和渐进性”。渐进改革和激进改革是武术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逻辑基础,但逻辑起点却是一样的,即都是构成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本源思维。武术教学改革就是通过不同方式的改革,改变不适合武术教学规律的方式方法等相关内容,使改革后的武术教学能够让习武学生掌握武术内部技击特征和规律,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国脉之目的。武术教学只有回归武术先人们的本源思维,在学生深得武术“观物取象”之体悟和“象以尽意”之体悟中不断探索,通过不断、深层次的习武体悟,才能圆满完成武术教学任务,达到武术教学改革目的,这是武术教学改革的基石,也是武术教学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方式推进的逻辑起点。

1.1 立象尽意:武术教学改革方式建构的原点

依照学科建构理论,武术教学理论建构主要由武术教学的概念、实践原点、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实施策略与路径等部分组成,目的是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掌握武术课教师教授的技击格斗肢体技术和精气神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武术运动整体技术,并在本源思维回归的情况下,体悟习练武术过程中内气的大无外、细无内的存在和运行,唤醒学生的主体体验,促进学生主体感知发展,掌握武术内部技击特征和规律,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国脉之目的[6]。

为顺利达到武术教学目的,必须进行科学改革。当然,在武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改革方式,但无论采取何種改革方式,武术教学改革都必须回归武术教学改革方式建构的原点,即必须回归武术教学目的,通过先求其形似,进而求其神似,做到“立象尽意”,达到“形与神俱”的目的。也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本源思维进行武术教学,做到先求习武学生在掌握技击格斗技术过程中的“形似”,并在“形似”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体验,不断深入体悟、习练,进一步达到求其“神似”,且在其习练过程中,体悟内气的大无外、细无内的存在和运行,最终达到“形与神俱、力与气一”的“立象尽意”武术高境界,圆满完成武术教学改革的目的任务。

1.2 尽意悟道:武术教学改革方式建构的核心思维

武术教学改革方式建构是一种在特定核心思维指导下的行动,是通过特定方式理论指导,完成武术教学任务,实现武术教育目的。即在原有武术教学基础上,通过特定改革方式,对武术教学中的某些具体方面进行改进,革去那些不适用的内容方法,保留和创新出更具生命力的武术教学之本,提升武术教学效果。可见,这种特定的核心思维是决定武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长期以来,“师父带徒弟”的教育思维铸成了武术教学的核心思维,其内涵要求是“尽意悟道”。这一传统武术教育思维的特点是教师示范、领做,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并通过学生不断“观、摩”,深入体会、体悟,一步步达到教学目的。这里的“师父带徒弟”武术教育思维之“观”,属于动态整体直观或体悟,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悟性活动,与常人之观有严格区别。常人之观,是指外视即眼睛看,而对于武术教学而言,这只是最低层面之观。武术“观物取象”之观相联系之象与这种用“眼睛看”之观相联系之象也是有严格区别的,后者只是外观之象,或表面有形之象,而武术“观物取象”之观的本真却是要把握武术动态整体之本真,就要超越这种用“眼睛看”之观和超越这种用“眼睛看”观之象,进入武术动态整体观[7]。“师父带徒弟”的教育要求:依据本源思维,以形象观察为开端,强调“心智”作用,以“尽意悟道”为终点,“依思惟道而生智”是其根本目的[8]。可见,要想使武术教学改革取得更好成效,圆满完成武术教学任务,武术教学改革方式核心思维必须回归到“尽意悟道”的本源上来。

1.3 知识与能力:武术教学改革方式推进成效的两种抓手

武术知识是武术先辈技击格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习武者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信念的目标、习武认知行为的目的。武术知识被视为一种习武人的心智状态,是习武人行为的统帅和向导。武术运动能力是增强武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完成武术运动技术目标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习武人对套路、技击、格斗等技术内涵的探索、认知、创新水平的度量。武术运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较武术知识的获得要慢。武术知识与武术运动能力是习武者掌握套路、技击、格斗等技术内涵,以及检验武术教学改革方式推进成效的必备抓手。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进行的武术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的讨论,由这一讨论衍生开去,便有了“知识优先”和“能力优先”之说,也就出现武术教学改革的“知识优先”与“能力优先”两种改革思潮,这是人们对“掌握武术知识”与“提高武术运动能力”哪个优先问题的认识论。武术教学改革中的“知识优先”是从“掌握武术知识”的重要性出发,而“能力优先”则是从“提高武术运动能力”的重要性出发的。无论是知识优先还是能力优先,武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传授学生武术知识和提高武术运动能力。武术教学改革效果就是看这两种主要抓手的把握情况如何?即以生为本,学生掌握武术知识和提高武术运动能力是武术教学改革方式推进成效的两种主要抓手。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16]指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要牢记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博精神。学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中国武术虽然拳种众多、流派纷呈,但从它们的功能价值上看,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并且随着武术这些功能价值的实现,会使武术习练者在精神层面得以培养。由于武术项目自身的独特特点:实战型武术具有极强的无规则性、应急性、致命性特征,是毫无定法、克敌制胜的技击表现形式;练熟能用的技法型武术是踢、打、摔、拿等丰富而巧妙的技击要素,用于防身健体的打法、招法外现形式;演练型武术是追求技击艺术的行云流水、诗情画意的文化技艺形式,而武术项目自身的这些特点在进行武术身体教育的过程中,又形成一个整体功能,其中强身健体是武术身体教育的普通功能,而防身自卫是中国漫长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产生、发展和一直延续至今的武术身体教育的技击内涵功能。武术教学改革就是使武术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整体功能一体化发挥出来,使它们能够做到互根互体,功能相互支撑并得以实现。从武术健身、防身目的出发,以“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提高”学习形式为完成目标的基本方式,在第一课堂教学时数少这一事实情况下,学生主要掌握武术基本技术和要领,而运用武术技术进行健身强体、防身自卫,则是在第二课堂武术课外俱乐部、竞赛训练队的一体化模式内进行消化、巩固、运用、提高,通过这种特定的武术习练复习巩固,达到健身强体、防身自卫的目的。

“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习练武术、传承文化,是习武人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互根互体情况下,培养人的过程。建构习武人自主参与,自然、舒适的习武环境,是武术教育不断深化对“动作-身心-人”认识的行道过程,更是武术主体“由社会人-武术人-传承国脉人”的成人过程。

3.2 告别“舒适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共铸激进改革

“舒适区”是指在没有学习难度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情况下,自己处于舒适的一种心理状态,多数时候是人们习惯处于学习的“舒适区”。在面对当今知识大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带给人们的是知识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和可能永远的无知。如何快速掌握一个技能,或者说快速对一门学科登堂入室,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了。从认识论视角看,技能的掌握有四个基本阶段:无意识的无能-自我觉察到无能-有意识的胜任-无意识的胜任。到第四个阶段后,人们的技能已经成为第二天性,已经优秀到可以指导别人了。告别“舒适区”,人们可以通过具有一定挑战的“学习区”改造,在不断改变不适情况下,使人进步、提高,快速掌握对一门学科登堂入室的技能。

中国武术从原始单纯的搏杀技术逐渐异化为虚拟技击、“遍地花法”的套路和“五花八门”的武术健身形式,后到武术套路的竞技化,这无疑使武术知识量得以无限地扩充、丰富。而武术课时少、师资薄弱、场地器材受限、教学效能不高等现实状况与武术知识时代的大爆炸之间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要想圆满完成武术教学任务,只能通过“学习区”改造,快速掌握对一门学科登堂入室的技能,提高教学效能,完成教学任务[17]。

第二课堂武术提高是一种告别“舒适区”进行“学习区”改造的高效能、知识优先的武术学习形式,它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武术第一课堂学习成果,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扩展武术习练时间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适合武术第一课堂学习成果巩固并能应用实践的学习环境与条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武术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践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武术提高是在武术教师精确使用相关课程平台和教学工具情况下,由学校提供网络教学平台,学校教务部门联合超星、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课程服务公司,通过超星教学工具(学习APP、学堂教学工具——雨课堂)及智慧树教学工具(知到——教师版、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充分利用丰富教学资源,组建武术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交流学习平台,进行第二课堂武术学习。除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指导外,俱乐部、竞赛训练队一体化模式是应对当前因武术的多种异化而导致的知识量无限扩充和丰富的武术知识爆炸的另一模式。以上教学模式能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的自身教学优势,使第二课堂武术学习方便快捷、生动具体,创造武术实践应用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武术技术实际运用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俱乐部-竞赛训练队一体化的新型第二课堂武术学习方式,告别“舒适区”,唤醒习武者的体验,促进习武者感知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武术实践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武术实践,继而达到巩固第一课堂所学武术知识和提高武术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18]。

4 结语

国家需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推行“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决策部署,完成“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重任。在回归本源思维的认知下,通过审视改革方式,对我国武术教学改革不同推进逻辑的研究后,却发现武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环节未落实到位,呈现出“发现问题,而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武术运动有自身的内部理路,要掌握其运动规律,仍在于“观物取象”之体悟和“象以尽意”之体悟。武术教学需回归本源思维,以形象观察为开端,强调“心智”作用,先求其形似,进而求其神似,做到“立象尽意”,实现“形与神俱”,达到“尽意悟道”目的。由于当今武术知识量空前膨胀,而学生用于习武的时间又太少,致使武术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面临巨大阻力。为了破解武术教学改革面临的此种困境,回归武术教学改革方式建构的核心思维,探讨武术教学改革激进和渐进两种推进逻辑:以生为本、以掌握武术知识和提高武术运动能力为抓手,促进学生主体感知发展,唤醒学生主体体验,建构学校武术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的一体化模式,是对武术人才培养的渐进变革;为了解决当今武术知识量空前的膨胀和学生习武时间太少之间矛盾问题,告别“舒适区”,健身防身互根互体、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建构自主参与,自然、舒适的学习环境,则是对武术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激进式创新。

提高学生武术运动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促进学生主体感知发展,唤醒学生主体体验出发,侧重于渐进式改革;而在掌握武术知识方面,应该侧重于激进式改革,直接针对影响掌握武术知识效率集中、严重的地方改革,提高学习效率,夯实改革基础。总之,尽管激进与渐进武术教学改革的逻辑基础差异很大,但对于充分实现武术教学效能的发挥和实现武术教学改革目标来说,二者仍是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在改革的进程中,两者不能孤立开展,应该同等重視,相伴进行。

参考文献:

[1]朱富强. 渐进:改革的一般逻辑[J].社会科学,2001(3):32-36.

[2]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

[3]王南湜.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意蕴析论[J]. 天津社会科学,2011(5):43-52

[4]高成鸢. “水火”范畴与中华文明论纲[J]. 文史哲,2019,370(1):99-116.

[5]王树人.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J]. 河北学刊,2007,27(5):21-25.

[6]姚春鹏. 象思维的基本特点[J]. 中医杂志,2014,55(18):1531-1534.

[7]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维的路径[J].天津中医药,2011,28(2):1-4.

[8]张文会,等. 发展性教育理论在交通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10,28(2):117-118.

[9]张峰.学校武化教育的实施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630-636

[10]戴国斌,刘祖辉,周 延. “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中国求道传统的武术文化实践[J]. 体育科学,2020,40(2):24-31.

[11]王林, 刘诗洁, 潘炎. 中国武术传播的当代技击转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9):52-98.

[12]张震.身体知识的象言化:传统武术“即象感身”的哲学论绎[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4):52-98.

[13]中国武术协会. 关于 2011 年“全民健身日”开展全国武术健身活动的通知[EB/OL].http://www.wushu.com.cn/ywbm_kyb_glbslb_xq2.asp?id=691&bid=3&sid=13.

[14]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15]王登峰.增强体质和培育体育精神是学校体育之要义[N].中国教育报,2017 -08 -19( 3)

[16]张峰.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6):97-102.

[17]徐猛,严家高.“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山东体育学院为例[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6):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