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之下的关怀

2020-01-03吴比段威全

人物画报 2020年11期

吴比 段威全

摘 要:伴随学校发展,户外景观空间的弹性不断削减,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作为连结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媒介,景观的生态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协调人地关系过程中不可缺失的考量因素。刚刚过去的疫情,不禁引起我们对景观空间生态性、可持续性的再度思考。

关键词: 疫情之下;沈阳化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一、疫情对校园的景观规划影响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与严重影响令人悲哀与深思,公共环境的卫生防疫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将风景园林专业与疫情等紧急卫生事件相结合进行思索,通过知网、超星、微信公众号等各类途径,进行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汇总、讨论。学校的景观规划,在紧急卫生事件中,是很难通过紧急措施发挥有效的作用,发挥出更多的作用是在于长期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防控中。通过绿化水平的提高、景观设计、设施布置等手段,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態性的、卫生的公共环境,保证人、社会、自然的健康发展。

学校建设的方式、标准同样可以因地制宜。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本设计以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双生”关系作为纽带,通过小气候优化、低影响开发等措施介入,指导场地更新设计,建立不同时域、地域下人群与自然发生的“双生”互动联系。

二、后疫情时代校园景观规划

融合大健康、高科技智慧产业的未来校园。相信通过本次疫情人们的关注点会在一段时间内转移到健康、安全、复合功能,而且更加关注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立足点,景观设计人当下的责任是从专业出发,为后疫情时代的校园景观设计提出对应的设计思考并付诸实践,提升校园景观质量。

(1)未来校园

疫情唤醒了人们对校园规划的再审视,应尊重马斯洛层次,以安全为基础,融合智慧校园理念,完善配套设施,营造安全校园和健康校园,以生活为本。

(2)强化校园医疗

远程医疗等关键校园空间资源,在防灾防疫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它的功能配置,发挥它的潜力和作用,是校园生活圈规划的重要一步。例如,这次疫情爆发后人们生病不敢去医院就医,担心交叉感染,借助防疫校园指导中心和临时隔离点,通过发挥互联网健康诊疗优势,远程与中心医院联线,从专业上引导防疫工作。

(3)健康检测

以常规的体温检测为例,AI红外测温仪监测系统可代替常规手持测温器快速检测,并可实现多人检测,用非接触可靠方式距离产生美。

(4)卫生间

卫生间的管道气密性等问题,将会成为学校关注的新问题。当年因SARS“出名”的“香港淘大花园”现象,如今很有可能再现江湖,在彼此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同一栋楼不同楼层用户相继感染新冠肺炎。专家调查,发现由于较低楼层粪渠的排气管没有密封,带有病毒的粪便,经过排气管传播感染。

运用模块排水系统来解决常规排水系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它改变了现有排水系统各个排水管分别与立管连接的方式,集中于模块内一点与立管相接,避免上下层管内污染空气传播;立管穿楼板节点防水构造,杜绝夹层积水、楼板渗漏。

(5)健康景观

健康无疑也是景观设计的关键主题,并且要关注有利于疫情后人们的心灵层面的恢复。比如景观的价值维度和功能的多样性会成为客户敏感点。

三、校园景观设计

从校园的景观改造设计入手,通过设置五个不同景观节点,以东方造景手法为来源,将场所空间有机串联。

具体节点设计如下:

(1)青径有道

在道路设计方面,采用参与式设计、管理、维护,尊重使用人群的自主性。沿岸安排布置不同高差、不同层级的园路,取形自工大校徽的折线形元素,营造”弹性”趣味。道路周边采用半开放式柔性隔断,营造灵活的“弹性场地”边界。

(2)集山有台

通过使用软性景观手法设置“云中飘带”,其造型取形自工大校徽的圆弧。通过低维护成本改造,分隔人与动、植物区域,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干扰。同时,构筑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塔状构筑物,其红色表皮与林带环境形成视觉冲击对比。通过飘带“局部膨大”的设计,营造多类型的驻留空间,为人群进行散步、观景等活动提供条件,亦有助于使用者身心健康,从而营造和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弹性空间。

(3)娑婆有轩

在滨水区置入多类型的构筑物与主题景观小品,并以“浪涛”为元素,融入东方“轩榭”与“栈台”造型元素,在不同视域高程上,构成视角“看与被看”的关联,增强空间观感,营造校园特色场所精神。

总体而言,本设计鉴于山地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的边缘屏障地带现状,利用合理的局地性生态修复打破场地原有自然生态条件的局限,让不同层级的园路与构筑物协调于生境,将后山区域化为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勾连的“双生”媒介。不论从平面关系上还是垂直关系上,都将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让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双生”关系更为紧密,力图打造以自然生态条件为基底的复合型滨水公共校园空间。

结语

疫情中,众志成城。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表现的最为具体的景观,学校生于自然、育于田园,山、水、林、城是一个有机联系、互为关照的整体。中国风景园林系统有序、韧性有余、取用有度的生态思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整体、弹性、发展的生态智慧与视角。我们一直倡导的低影响规划与设计,不仅突出了经济的可控性,更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进行了探索;这种探索在以往的诸如健康居住、健康医疗、健康绿地等项目中均有所体现。指导教师:吴比。

作者简介:

吴比(1986—),女,汉族,吉林省辽源市人,职务:沈阳化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职称:讲师,学历:鲁迅美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段威全;(1998—)男 汉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辽宁省沈阳化工大学2017级环境设计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