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学之“可见、可触摸”文化体验模式研究及实践

2020-01-03董译蔓

人物画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

董译蔓

摘 要: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而跨文化交际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课堂的需求,亟需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将“可见、可触摸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至“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以期探索一种“文化‘触摸’认知——文化‘触摸’实践——文化符号甄别、使用——文化内化和传承”的新型文化差异体验模式。

关键词:交际学;文化;教育

“可见、可触摸式”教学法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可见、可触摸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形象化教学为出发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最初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季天建博士提出,并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项目,成功引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特点是,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PPT图片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发现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普通高校中,该教学法常适用场景多为工科类学科,而少出现在文科学科中,但事实上文科学科尤其是文化类课程更容易因为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共情和积极性,出现“这些文化离我们太遥远”“与我们无关”的感觉从而不被重视。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文化学习中仅能被动掌握文化理论知识和框架,不能对文化建立起一种感性认识,限制了学生传承文化的可能。由此,为了适应现阶段“文化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在文化教学中提出“可见、可触摸式”中外文化体验模式。

二、跨文化交际概论的“可见、可触摸”实践研究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起源于美国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遇到的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问题及化解方法,目的是帮助交际者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自觉排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干扰,实现互相理解和彼此适应,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由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力与跨文化适应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

不过,很长时间以来,在汉教专业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展多以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难以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我们利用“可见、可触摸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使用模型和道具,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可见、可触摸”实践,同时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更深入的文化“触摸”,加深学生的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学中的文化“触摸”认知

传统以“课本-讲授-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理论性、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便于教师对课堂环节进行把控,确保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达成,但是对于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并不适用,因而我们在课堂中理论教学中,尽可能地提供一系列简单的演示模型来说明概念、原理和因果关系,如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如何形成,中国的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其中充当了何种角色,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体现在外显行为上是怎样的等。整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模型、中国建筑(封闭式)模型、农业社会模型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模型等。同样,对于个体主义价值观,也出示与集体主义相对应的简易模型,由此出现在学生面前就不再是一段段文字,而是实在的两套价值系统。但该操作的前提是必须要找出那些可以用实物说明的结构或概念,然后设计、制作出简单的、适合于课堂使用的演示模型即文化符号来解释这些概念。在可能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来设计和制作一些模型和样品,通过这样的“可见、可触摸”,实现课堂上学生对文化的认知。

第二课堂中的文化“触摸”实践

与普通文化“触摸”实践不同,秉承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我们会在学生建立两种文化认知的前提下,开设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根据第一次文化“触摸”建立起的文化认知,让学生进一步接触文化符号,这次的文化符号指的是两种文化交际和碰撞后可能会产生的场景。学生需分成不同小组,根据两套文化系统的差别做大量调查研究,同时筛选出不同交际场景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且需要用简单的模型做辅助说明,为进行交际情景再现——第三阶段做准备。整个准备过程,学生们各有分工,同时调动起双手和大脑,从而实现第二次真正的“可见、可触摸”。

(三)文化符号的甄别和使用

学生组织文化交际情景、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便属于知识再加工的过程。如此以来,学生本身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第三阶段中,学生采用“见”到及“触摸”到的中外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交际场景再现,以此进行综合考核,检查“可见、可触摸”文化交际体验的最终效果。该过程中,不仅场景实施者能得到很大的能力提升,观看者也会因为生动的形象而加深对文化差异的印象。

交际情景模拟结束后,教师需做系统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文化的内化。

三、结束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文学、语言等知识能力,更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本次实践研究探索出了一种跨文化教学的新模式,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体哪些概念和理論需要使用该教学模式还未有较科学的定论。因而,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如何更好地与“可见、可触摸式”的文化体验模式结合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共同探索出跨文化交际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柳,韩明.提升汉教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程度的思路与措施[J].文化学刊,2021(01):124-130.

[2]毛梅娜,黄斌.“一带一路”背景下制约地方院校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因素探究[J].海外英语,2020(24):235-236.

[3]程佳钰.“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对策探讨[J].散文百家(理论),2020(12):165-166.

[4]刘文媛.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文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跨文化研究论丛,2020(02):55-70+130.

[5]程春松.基于思辨能力提升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海外英语,2020(21):14-15.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传承 民族 文化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什么是文化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