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枷锁”下的纸扎艺术“舞蹈”

2020-01-03郑欣欣

人物画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枷锁民俗艺术

郑欣欣

摘 要:丧葬文化是以特定礼仪来伤逝悼亡,丧俗的内容是对死者的悼念,是向死者告别的一种仪式,又是对活人的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授,应属精神文明范畴。随着社会进程的推进,纸扎作为陪葬明器得到了发展,是兼具审美价值和精神意义的载体,沉淀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深厚的重要仪式,是艺术与民俗相互影响下的特殊产物。

关键词:纸扎;民俗;艺术;丧葬

一、纸扎

中国的纸扎艺术是蕴涵着纸扎、贴糊、剪纸、彩绘等技艺,并将其融会贯通的民间艺术。纸扎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技艺,最初是源于古代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并演变形成一种装饰流派。除了满足信仰心理和精神需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纸扎工艺同样承载了艺术传承的重要角色,尽管手艺人可能并没有学过系统的艺术美学,但是充满结构感、色彩感、材质搭配的构思与制作就融注在他们的作品里。纸扎的制作是一种结合了立体塑形、平面制作、色彩搭配的综合艺术,纸扎先用高粱秸、麻秆等捆扎成骨架,然后用白纸以及艺人自制的面浆糊制作形象的外型,最后再用彩纸通过剪、刻、印、压、揉、搓、画等多道工序将扎制的事物模拟装饰,使其相似于现实中的事物。纸扎开始时以剪为主要方式,后发展为包括裱糊等多种技艺并存,可以认为纸扎是剪纸艺术的延伸和三维化应用。

二、纸扎中的艺术语言

一是结构造型艺术。考虑到重心与重力,在大件纸扎作品如猪、牛、羊、马等动物纸扎的底座上需要有方形加斜杆做三角形固定,即三角形的稳定性。同样,立体构成在纸扎作品中处处可见,球体纸扎灯是将碾压好的秫秸秆,连接两端形成圆环,再将若干圆环通过尼龙绳交叉捆扎固定,最后形成圆球。以纸扎马为例,马腿作为整个骨架的支撑点往往需要较多数量的秫秸秆捆扎,在顶部通过伞形结构与其他部位互相连接和支撑,许多纸扎都做的十分高大,高达数米,因此龙骨的制作是纸扎的关键。潘鲁生提到“供奉纸扎在造型上,不求物体的重量感,不强调对象的体积和质量,而以塑、绘、虚、实结合,表现一种空灵轻盈、色彩灿烂的物象景观和气氛,在世界雕塑史上,它是一种独特的处理手法。” [1]由上,纸扎同样可以看雕塑的另一重延伸,是以秫秸秆、纸张搭建的三维立体构成。

二是材质搭配艺术。无论是骨架材料的选材还是纸张的选取,都可以看到在纸扎艺术中造价与展现效果之间的平衡。这点与设计思维有着共通之处,根据不同用途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本来也是设计艺术的体现。高粱秆、竹篾等骨架材料的选取可以看出先人那种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灵巧之处,并且根据不同地域的材料特性的不同,在纸扎的线条感与骨骼感上更是有所差别。纸材的选取更显手工艺人的设计思维,纸质有软硬、薄厚、滑涩之分,通过纸张肌理的变化辅以折叠、揉搓等手法制作的肌理可以打造出精彩纷呈的纹理变化也就给人以多彩的视觉感受。首先打底纸选用便宜、轻薄的白纸,便于调整和修型;在外面形象的塑造上使用量最大的花纸和色纸,质感哑光平滑给人以厚重、质朴之感;而细腻光亮的电光纸多制作纹样进行装饰;此外还有金箔纸可做金银装饰;褶皱纸可以制作扎花等。纸张的轻便性与经济性,是决定纸扎应用的另外两个因素,贫寒百姓也可为自己的亲人办一场风光的仪式,这也是纸扎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三是色彩装飾艺术。手艺人们多半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色彩美学、色彩原理等院校科目,纸扎艺术中的创作多半是来自约定俗成的传统和了然于心的经验。纸扎的配色是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项,在颜色上纸扎不讲求和谐而更强调视觉冲击和装饰效果。山东纸扎的颜色大都采用红、黄等鲜艳的暖色为主体,再辅以一些绿、蓝、紫等冷色,相邻颜色多用对比色系,如黑白搭配、红绿搭配等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具装饰效果。同样在色彩不够协调时,通过划分色块比例以及黑白颜色进行分割是常用的手法,这在艺术设计中也是常用的手法,类似于插画中的描黑与描白。在装饰上,纸扎工艺是集剪纸、刻花、绘画、贴画、印刷融为一体的艺术。以纸扎人为例,将黑色的纸张剪为条状做头发的质感,这种技法在纸马之类的动物纸扎上十分常见。其次在服装上,谨从现实社会的服装款式,在过去的时代多采用绘制与贴花来对服装进行装饰,到了现代,印刷机器的产生使得服装纹样更加精美,传统和现代的款式相映而行,服装配饰等零件可提前预备,纸扎的制作时间和流程大大缩减。

纸扎这门传统的工艺美术,是让人敬畏的一种仪式、一种艺术。敬,是人们对于先人的哀思与祝愿,同样寄托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畏,是在鬼魂观念、宗教信仰影响下的精神结果,是动物本性在面对死亡的自然表现。人类数千年谈“葬”色变的思想,在短时间内不会轻易发生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殡葬仪式会伴随着“死亡”发展和传承。正如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纸扎的发展中,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纸扎从业者有所增加,社会的发展也给纸扎的内容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原来的金山、银山、米山、面山上逐渐被银行、冥币、粮米所替代,相机、四合院、别墅、鸡翅、米线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寄托与抚慰。从纸扎中,我们能够洞见民俗、禁忌、鬼魂观念在纸扎载体上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个承载精神内涵大于审美意义的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多种殡葬方式被群众所接收,纸扎的内容早已不再局限于纸人、纸马等造型,米线、飞机、路由器等新奇造型层出不穷,从中可以看出生者对死者对爱护和祭思。尽管如此,丧葬纸扎也仍然是服从民俗、殡葬的禁忌、规定上创作,是民俗“枷锁”下的静默无声的艺术 “舞蹈”。

注释:

[1]潘鲁生:《纸扎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2页。

参考文献:

[1]荣新. 鲁西南丧葬纸扎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陆锡兴.古代的纸扎[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04:106-113.

[3]潘鲁生.民间丧俗中的纸扎艺术[J].民族艺术,1988,01:54-63.

[4]卢世主.基督教的传播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J].文艺研究,2010,06:145-147.

[5]陈成,陈敏.美术元素在湘西北地区乡土丧葬仪式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9,29:218.

[6]王滕滕,石礼华.山东农村丧葬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1:295-297

猜你喜欢

枷锁民俗艺术
奇怪森林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爆笑街头艺术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