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军报》创刊后宣传的第一个典型

2020-01-03赵倡文

党史纵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导员解放军报麦粒

赵倡文

李来财,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为胜利完成任务失去了双脚,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奖章一枚,记一等功一次。治疗期间,李来财靠着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学会用假肢走路,学会开汽车,最终成为全国闻名的无脚拖拉机手,成为全国军人的榜样。《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朝鲜民主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解放军总政治部更是在全军开展了学习李来财事迹竞赛活动。1956年前后,李来财两次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选入主席团,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两次出席全国革命残废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于1959年受邀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

苦难的童年

1929年,李来财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的西紫陵村。

西紫陵村,北靠巍巍太行山,南依蜿蜒东去的黄河支流沁河,这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有“小江南”的美称。李来财全家共11口人,父母、兄弟姊妹5个,外加嫂嫂和3个小侄儿。他们全家在父母的带领下,虽然生活艰辛,但还不至于受冻挨饿。

可到了1942年的春天,一切都变了。这年春天,西紫陵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旱灾,沁河干枯、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到处尘土飞扬,仿佛一根火柴就能将整个大地点燃起来。李来财的父亲和母亲先后饿死,两个小妹妹在万般无奈下被送了人,兄长被日军枪杀。

接踵而来的瘟疫、蝗灾彻底摧毁了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希望。人们开始一批批逃荒,李来财也跟着一位本家婶婶加入了逃难的人群中。他回头看一眼给自己送行的瘦弱的嫂子,依依不舍离开了家乡。可他哪里知道,他走后没多久,他的小弟就被人打死在东紫陵的集镇上,再也坚持不下去的嫂子只得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过了黄河往南走,从此再也没有消息。就这样,李来财全家11口人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李来财一个孤儿。

在革命中成长

李来财和婶婶逃难来到山西省介休县,投奔婶婶的儿子李进财。李进财在介休大街上跟人合伙开了一家名叫“中應德”的书铺,李来财在这里当了一名学徒。让李来财没想到的是,这个书铺竟然是八路军的一个联络点,跟李来财睡一个火炕的王鸿恩竟然是八路军游击队的战士。

夜深人静时,王鸿恩便会给李来财讲游击队上的生活,怎样行军、怎样打击敌人、穷苦老百姓如何欢迎八路军……听着听着,有一次李来财禁不住问:“鸿恩哥,你看当个八路军容易吗?”王鸿恩回答道:“那有什么不容易,八路军讲平等,在那儿当军官的跟当战士的,可没什么界线。”就这样,八路军在李来财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已经长大了的李来财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迎接他的却是满院子一人多高的蒿草和乱杂杂的灌木丛。过去的一大家人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他了。

日本侵略者虽然投降了,但沁阳却并不太平。西紫陵村是解放区,国民党占领着沁阳城,三里地外就是战场,战斗的枪声时常在不远处响起。

这年冬天,共产党领导的工作队进驻西紫陵村,带领受苦大众翻身闹革命,李来财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开斗争会时,许多人怕日后遭到地主老财报复,不敢站出来诉苦。李来财想着饿死的父母,想着被日本人枪杀的哥哥,想着被卖掉的两个妹妹,想着死在东紫陵街头的弟弟,想着领着3个孤儿不知流落到何方的嫂子,不禁悲愤满腔,他第一个站起来诉苦,从而点燃了西紫陵村人们斗争的火焰。李来财也在斗争中成为“地主怕,群众爱”的积极分子。1947年,李来财先后担任西紫陵村民兵队队长、武委会主任。这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大会上,李来财站在毛主席像前,想着自己挨过的冻、受过的饿、曾过的牛马不如的生活,他发誓:“党叫到哪儿,我就到哪儿,不管多么困难,我一定斗争到底!我一定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在之后的无数次生死战斗中,李来财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1948年春天,李来财正式到太行第四分区武装轮训队受训,成为一名正规军战士,转战在豫北大地上。

1950年春天,李来财随部队来到离家乡西紫陵10村多公里的济源县黄河岸边开垦荒地。正当他们热火朝天准备建设新中国时,朝鲜战争爆发,接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李来财积极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美援朝的斗争。

风雪华岳山

1950年12月31日,狂风裹挟着暴雪在朝鲜大地上咆哮,突破三八线的第三次战役打响了,李来财所在部队受命先攻占中峰山,再攻占华岳山主峰。

华岳山是三八线这一地带的最高峰,黑郁郁地耸立在风雪之中。李来财他们为了躲避敌机的侦察,反穿棉衣、头包白毛巾,绕开大道,沿着积满了大雪的山沟,悄悄向敌人的阵地靠近。敌机来了,他们就地卧倒;敌机走了,他们就艰难地前进。天冷得出奇,行动时出一身汗,一停下来衣服就像冰一样紧贴在脊背上。就这样,李来财冒着暴风雪在山沟里从白天走到了黑夜。

半夜时分,战斗打响了。李来财所在营在天快亮时攻到了主峰华岳山的山腰,三八线上敌人的主阵地就在眼前。部队停下来休整,准备给敌人最后一击。李来财在雪地里挖了个半人深的掩体,就在此时,他第一次感到两脚冰冷难受。湿透了的鞋子冻得硬邦邦,连鞋带也解不开。“脚可不敢冻坏了!冻坏了怎么打仗!”李来财想着,赶紧用两只手抱着脚捂着。就在这时枪声大作,敌人顺着一条山梁,冲到了距离他们只有100米的地方。

战斗开始了,李来财他们踏着积雪击溃了敌人。大部队去搜索残敌,连里给李来财他们五班的任务是掩护搬运伤员。此时,五班只剩下班长李来财、副班长和1名战士。李来财先派那名战士翻上大雪山去找担架队,后来,他让副班长也去了。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就在此时,有一股敌人突然冲到了他所在的山坡下。绝不能让伤员落入敌手!李来财在伤员的支援下,时而射击,时而投手榴弹,打得敌人始终无法前进半步。枪管打红了,他就把枪管插到雪地里降一降温,再继续射击,一直坚持到增援部队和担架队赶到。

战斗时什么也不觉得,看着担架队慢慢走远,李来财才感到自己的两条腿已经冻得不能弯曲,他拄着树枝才一步一滑地勉强爬上一个山坡。战友们招呼他坐下,他用两手抱着已经失去知觉的双脚,好不容易把鞋带暖化,解开一看,鞋、袜子和脚完全冻在一起,伸手一摸,脚像一块冰一样,又硬、又冷。就在这时,上级下达了追击敌人的命令。李来财的脚几乎不能走了,可他却挣扎着站起来,跟着部队继续前进,又于半夜爬上了一座大山。山顶的风雪更大,李来财再也站不住,跌坐在雪地里,冻得胳膊、腿都抽了筋。然而听着前面的枪炮声,他又不顾一切地拄着枪站起来,踉踉跄跄跟着部队突破了三八线。

病床上的迷茫

战斗胜利了,李来财荣立一等功,可他却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发着高烧,双脚皮肤乌黑、肿胀紧绷。很快,李来财的病情急剧恶化,肿胀的脚开始流黄水。医生找他谈话,他用恳求的眼神注视着医生:“我的病能治好吗?我还要战斗呢!”医生拉着他的手说:“同志,你的两只脚冻得太厉害了,要想治好就得截肢。不然,就不只是两只脚、两条腿的问题了,会有生命危险的。”

听着医生的话,李来财的眼神顿时黯淡了下来。一个战士没有双脚,怎么冲锋?一个年轻人没有双脚,怎么生活?医生知道李来财在想什么,他弯下腰俯在李来财耳边劝慰道:“我们也想给你治好,可情况不允许。按照你的伤情,会从骨髓里往上发展,现在是下半截腿,往后是整条腿,再往后到了上半身,生命可就危险了!”

由于身体太过虚弱,李来财先截掉了右小腿的下半截。虽然他有了心理准备,但当他从麻醉中醒来,感到右腿的伤口疼痛时,他知道他的右腿真的没有了。想着从今以后,自己再也不能和同志们一起行军、作战、宿营,他的心比伤口还要痛。他把头埋在被子里,不让自己发出声,默默地流着眼泪。第十二天,他又被送进手术室,截掉了左脚的脚掌。

尽管李来财受伤后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失去双脚的残酷现实,他的情绪一下子跌入冰冷的深渊,他感到自己的心比那战斗之夜华岳山上的冰雪还要冰冷。李来财不再說话,脸庞愈来愈枯瘦。

1951年春,李来财作为尚未痊愈的重伤员躺在担架上被送回国,住进了锦州医院。

“我也要站起来!”

一天晚上,护士发现李来财脸上有泪痕,就关切地问他是不是伤口痛。李来财摇了摇头。护士知道李来财的心思,劝道:“不要想太多,你是为了祖国才受的伤,祖国会帮助你的……”还没等护士说完李来财就爆发了:“我知道,可我才22岁,我就要这样过一辈子吗?你们都走吧!都快走吧!”

第二天早晨,医院的教导员来到了李来财所在的病房。说他是教导员,倒不如说他是个伤员。在朝鲜战场上,他的牙床被子弹打穿了,也是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了后方,做了两次手术,如今半个头和脸都还裹在绷带里,说话的声音也模糊不清。但他积极乐观,走到哪儿,哪里就充满了欢笑和朝气。

李来财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冲着自己来的。可教导员并没有直接来到他的病床前,而是与其他伤员一个一个火热地聊着天,最后他才来到李来财的病床前拉起了家常,讲起了自己在莱芜如何与日军作战;指导员为救大家突围,如何只身引开敌人,壮烈牺牲;伤员们如何藏在老乡的地窖里,白天忍饥挨饿,晚上爬到地里挖野菜吃……他们谈着谈着,教导员说:“我知道你负了重伤,丢了两只脚,每天都在为不能再上前线而悲伤。”

教导员的话正中李来财的心思,他盯着教导员。教导员接着说:“不过你知道的,在咱们共产党人面前,是永远没有什么悲观失望的!你知道吗?苏联有个无脚飞将军马列西耶夫。他是个飞行员,跟你一样,两只脚受了伤,在雪地里爬了几天几夜,冻坏了,抬到后方不得不锯掉了。可是,他后来安装上假腿学走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不仅学会了走路,而且还学会了跳舞。后来,他又开着飞机飞上了天空,打了很漂亮的胜仗……”

教导员的话深深触动着李来财,原来这世界上还有假腿,还有人靠假腿学会了走路、跳舞,并且还能继续开飞机战斗。李来财瞬间看到了希望,他热切地看着教导员问:“那我也能装上假腿,学会走路吗?”

还没等教导员说话,李来财又信心满满地说:“我也要站起来!”教导员拉着李来财的手说,“不过,你首先得把身体养好、锻炼好,你看你瘦成什么样子了!没有好身体,你安上假腿又有什么用呢?”

从此,李来财变了,不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而且还踊跃参加医院组织的识字学习。他日夜盼着自己能早点康复,好早日实现自己站起来的梦想。

“截掉我的左腿吧!”

为了能站起来,李来财请木匠给自己做了一只木头脚,用皮带小心翼翼地把它绑在自己的半截脚腕子上。一切准备停当,他用两只手用力地抓住双拐,咬着牙,用尽全身力气,离开床沿站了起来。可瞬间,左脚端的疼痛传遍了全身,他的脸色一下苍白起来,汗水如潮水般湿遍了全身,他不由自主跌坐在床沿上。李来财紧闭嘴巴,咬着牙,把力气都用在架着双拐的肩膀上,一用力,他又一次站了起来。他努力控制着让自己站稳,可就是这样,他还是“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同志们都围上来安慰他。

李来财没有放弃,在这以后的时间里,只要条件允许,他就试着架着双拐站起来。从早晨到中午,从傍晚到深夜,他强忍疼痛,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终于到第三天中午时,他可以站稳了。他慢慢向前移动一根拐杖,放稳,把全身的重量移过去,同时用木脚向前迈了一步,然后,移动另一根拐杖,一步,又一步,已经五六步了!李来财兴奋地喊了起来:“我能走了!我能走了!”

没多久,河南省派人把康复了的李来财接到位于河南新乡的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可李来财却没心思休养,他低着头,看着悬在半空的半截右腿,寻思着:“这算什么站起来?难道我能架着副拐杖去开飞机吗?我需要的是工作,需要的是能够战斗!”在痛苦的思想斗争中,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了李来财的心头。

这天,教养院的医生来给李来财检查伤口。李来财指着自己还留住半截脚后跟的左腿对医生说:“大夫,我想把这一条也截掉。”

医生瞪大了眼睛:“截掉?为什么?”

“不截掉我就只能永远架着双拐,要是两腿都截齐了,就能装上一样的假腿,我就能真正站起来了……”

“这想法倒是很好,但恐怕上级不会同意的!”

“截掉我的左腿吧!我考虑很久了。你反映上去,领导一定会同意的!”李来财恳求道。

上级的政策是,能为伤员多保存一寸肢体,就尽可能多地保存。这既是对同志的爱,也是一种人道,怎么可以在伤口长好的情况下,再去截掉肢体呢?教养院的领导和医生一起找李来财谈话。李来财说:“我要真正地站起来,不说像苏联英雄那样开飞机,哪怕去看个仓库也好!决不能整天拖着双拐,东看看、西看看过下去。我考虑好了,只有把两条腿截得一样长,才能装上假腿,才能真正地站起来走路!”最后,李来财说:“我希望我还能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工作。”

1952年5月,李来财又一次躺到了手术台上……

一个多月后,李来财在新乡市一家专门制作假肢的工厂定做了一副假腿。这一天,李來财把自己的残肢用纱布包上,将假腿的钢扣扣在自己的大腿上面。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李来财站起来了。可是,腿上的剧痛使他眼前一黑,失去了重心,多亏同志们扶着才没有跌倒。

李来财没有向困难屈服,一次不行,他就两次,两次不行,他就三次……尽管每次锻炼他都疼得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当他看着裤脚下露出的皮鞋时,哪怕双腿再火辣辣地疼,他也要咬牙坚持着,他要真正地站起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要开汽车”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李来财可以顺利走路了,能自己打水、打饭、种菜、练双杠。在不停的锻炼和劳动中,他逐渐灵巧地控制住了两条假腿,最后,他竟可以在排球场上打排球,在乒乓球台前打乒乓球了。

一个星期六,又到了同志们到新乡市内去看戏的时候。别人都纷纷爬上卡车,只有李来财站在一旁看着卡车发呆。

汽车司机张科三走了过来。李来财拦住他问道:“张师傅,你看像我们这样装了假腿的,能不能开汽车呀?”

张科三看了看李来财,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能走路,为什么不能开车呢?上车吧!”

听着张科三的回答,李来财兴奋地上了卡车,他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向组织提出建议——自己要学开汽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养院党委很快形成了决议:“重伤同志愿意学技术、找出路,这是社会主义积极性,我们要坚决支持他们!”党委写了一份报告报到总院部,没过几天就批了下来,不仅同意李来财学开汽车,而且定的目标是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拖拉机手。

教养院领导找李来财谈话,对他说:“你学开汽车可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学会技术,不仅可以参加祖国建设,可以实现你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你的决定是给重伤同志开一条路,让大家跟着上来,让大家都成为一个建设者、一个有用的人。不过,学开汽车必须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必须拿出战斗的姿态……”

听了院领导的话,李来财挺直腰板,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决不会向困难低头,坚决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

在李来财的带动下,教养院装一条假腿的马海元、杜德新,装两条假腿的徐恭武,一只脚残废了的徐兆文都加入进来。他们在张科三的带领下,先从内燃机、油路、电路等理论学起。然后,再用千斤顶把吉普车的后轮支起来,学原地驾驶。这天,他们就要到马路上去试车了,教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得到消息后都赶过来为他们加油助威。当李来财第一个完成试车后,院长和书记纷纷拉着他的手为他喝彩。

听着众人的喝彩声,李来财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这次试车自己存在的问题太多了。尤其是这油门大小,自己这双没有知觉的假脚总控制不好:油门踩不紧,一松,没油,车停住了;赶忙用劲一踩,一下子油又太多了,排气管突突地冒黑烟,赶紧一松,又熄了火。假脚终究是假脚,这可怎么办?唯有练习找感觉了。白天,他在汽车上苦练;晚上,坐在床上他把腿一伸一缩模拟着练。终于,在一次偶然的动作中,他找到了诀窍,他把大腿往高处一抬,膝盖往前一拱,脚尖就踩得均匀了,他用膝盖的感觉,代替了脚掌的感觉。

能顺利开小车了,可想着组织上是要培养自己当拖拉机手的,拖拉机可比吉普车笨重、费力得多了,自己这假腿能不能胜任呢?他想到大卡车上试一试。他的提议又得到了领导的批准,给他们换了一台十轮大卡车让他们练习。

果然,大卡车与吉普车不同。小吉普的离合器弹簧细,不需要用多大力就能踩下去,可大卡车就不行了。怎么办?只有加强练习了。经过苦练,李来财他们人人都能顺利开着大卡车在公路上奔驰。

农场中获新生

1955年5月,豫北大地麦浪翻滚。李来财、杜德新、马海元、徐兆文,在张科三的带领下,轮流开着汽车从新乡直奔博爱国营农场。望着窗外大好河山,嗅着扑面而来充满麦香味的清新空气,李来财怎能不兴奋,组织上派他们到博爱国营农场实习,他们就要从一个残疾军人变成一名真正的祖国建设者了。

农场场长组织办公室主任、机务室主任等同志在场长办公室欢迎李来财他们的到来。场长介绍完17000亩农场的种植布局、农业机械化建设等情况后,热情地欢迎他们这些革命战士来支援农场建设。可当张科三介绍起李来财他们怎样在朝鲜前线英勇作战、怎样负伤、怎样不得不截掉腿和脚的情况后,现场的气氛顿时变了,农场的同志惊讶地睁大眼睛看着他们。

对于大家的表情,从农村走出来的李来财并不感到奇怪。他知道“麦熟一晌”的道理,现在马上就要开始麦收了,这是一场战斗,人们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劳作,和老天抢时间,让小麦颗粒归仓,让秋作物按时播种,这些都是重体力劳动,而他们都是失去腿脚的人,难怪人们质疑他们。

这时,农场机务室主任吴霭光开口了,他说:“尽管现在农场走机械化道路,可这也是头等的重体力劳动,就说犁地吧,湿地里泥那么深,一脚下去要陷下这么深。机器要是出了故障,还得钻到车底下去修理,这样的工作……”

张科三并没有接吴主任的话,而是接着讲李来财他们如何安装上假腿,如何控制假腿,如何不甘心让国家养一辈子,学会了开汽车、开拖拉机……最后,张科三说道:“我知道送没脚的人来农场参加劳动,会被人看作奇观!可是,他们来这里是给后面无数残疾军人来开路的。他们失败了,那么无数人想站起来、走向建设岗位的希望也就断了。”

听完张科三的话,大家一下子沉默了。李来财从桌边站起来打破了这沉默,他说道:“虽说我们是残疾人,可是,我们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不残废的人,旁的职工干什么,我们就一样干什么。请领导相信,我们遇到困难一定能坚决克服。希望领导多多指导我们,不要因为残疾,就分派我们一些轻的工作,我们要跟旁人一样工作、一样劳动。”

李来财的表态感动了农场所有的人,吴霭光激动地说:“我们有決心把同志们培养成为成熟的拖拉机手!”

就这样,李来财在博爱农场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麦收战场立新功

麦收时节到了,全农场的人都动员起来,收割、运输、晾晒,成片成片金灿灿的麦田,在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中,一条条、一片片地消失,它们变成股股麦流,从联合收割机的储粮箱流入运输麦粒的拖拉机拖斗里,再被运到晾晒场上。

望着熙熙攘攘又有条不紊的人流,听着田野上机器的怒吼声,李来财兴奋地想到了战场,他又上前线了,他要在这个麦收的战场上也打个大胜仗。李来财的任务是担任一部小型拖拉机驾驶员的助手,负责把联合收割机打下的麦粒运往晒麦场。

在运输过程中,李来财发现了一个问题,联合收割机20分钟就能收割一仓麦粒,而往晾晒场运输麦粒前后却需要30分钟时间。也就是说,联合收割机要在田地里白白地等10分钟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场不得不让马车也加入进来。李来财想,麦收的时间多宝贵呀!麦穗熟透了,收迟了,麦粒就会脱落,万一下起雨来,就不知有多少麦粒被糟蹋在田地里。为了抢时间,当联合收割机向拖斗里倾倒麦粒时,他就使出全生力气,飞快地用铁锨把麦粒弄匀、摊平,摊了一层又一层,他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

第一天结束了,李来财累得浑身酸疼。夜里,把假腿解去,虽然一翻身残肢就疼得不得了,但他的脑海里却一直想着怎样减少运输时间,让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时间和拖拉机的运输时间匹配起来。

天还没亮,李来财就起了床。他怕自己的假腿走路慢,就带了几个馒头,一边吃一边往地里赶。又经过一天的劳作,李来财摸清楚了其中的规律,他决定行动起来。

当他们开着拖拉机来到晒麦场时,李来财不再休息,他主动帮助晒场上的同志卸麦粒,把卸车的时间从4分钟缩短到3分钟。

车一卸完,他和驾驶员就轮换开着拖拉机奔波在高低不平、满是尘土的田间小道上,尽可能地加快速度。

到了田地里,他们估摸着联合收割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能收满一仓粮,就提前把拖拉机停在那个地方,这样又缩短了时间。

联合收割机倾倒麦粒时,李来财一刻不停地爬上拖斗,飞快地摊着麦粒,把原来的5分钟装车时间,缩短到2分半钟。

麦收以来,农场上下都在关注着李来财这个装着两条假腿的拖拉机手。开始人们只是怀疑他能不能真正地参加劳动,现在人们都想看着他如何创造奇迹。第四天,河南省农场管理局的同志也来到了博爱农场,他坐在李来财的拖拉机上,拿着表,计算李来财他们这台拖拉机整个运输过程的时长。结果,20分钟!正好和联合收割机收一粮仓麦子的时间吻合。李来财这个装着一双假腿的残疾军人打破了原来30分钟才能运输一趟的纪录!在13天的麦收战斗中,和李来财他们合作的那台联合收割机,共收割麦子1756亩,计17万多公斤湿麦粒,成为农场5台联合收割机中收获最多的一台,李来财也一下子成为农场里的突击手。在麦收总结大会上,李来财他们的那辆拖拉机还被评为优秀车。

劳动是辛苦的,但能劳动却是快乐幸福的,对李来财来说更是如此。在这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用武之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决心要在农场扎下根来,做一名真正的农场人、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下雨了,他和健康人一样,扛起100多斤的粮袋飞奔;要耕田了,他开着大型拖拉机冒着风雪在田野里驰骋……

李来财的事迹引起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的注意,他向解放军报社作了推荐。1956年2月,重伤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李来财作为《解放军报》创刊后宣传的第一个典型,隆重向全军、全国推出。就这样,李来财——一名一等功臣、一名残疾革命军人、一名无脚拖拉机手的事迹,从博爱农场传遍了全国,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题图为宣传李来财事迹的连环画《无脚拖拉机手》封面)

(责任编辑:章慧丽)

猜你喜欢

教导员解放军报麦粒
礼堂
谁偷了麦粒
蚂蚁和麦粒
赞“时代楷模”张劼
《解放军报》评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从融合文化看解放军报官方微信订阅号
十八岁当兵到部队
从麦粒到面包
到!到!到……
麦粒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