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秀兰笔下的文学世界

2020-01-03李文会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

李文会

摘 要: 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创作的嘹亮歌声在张贤亮归来之后响彻大江南北。于秀兰是其中一位颇有特色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西北故乡风景,表达了作家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其间悠闲的生活情致、美好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亲友的无限怀念,也是重要的书写内容。此外,她通过构建不同女性人物形象和讲述女性人物故事的方式,呼唤着女性的独立意识、精神追求。她对故乡生活的倾情书写,是最动人的篇章。那片充满血缘亲情和乡土情结的土地,不仅寄托着作家少年时代的成長期许,更成为作家一生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于秀兰;文学世界;精神家园

于秀兰曾在《兰亭心雨》的后记中说道,走上写作之路是无意识的,“仔细想来,二十几年来,我仿佛不是不知不觉地步入到一条时而绚丽烂漫、时而清冷寂寥、时而咄咄自负、时而失意彷徨、时而耀眼、时而暗淡的艰苦的创作之路上”①(470)。回顾其写作之路,虽然艰辛,但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与信心,笔者认为,正是对文学的这份憧憬与渴望让她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写作之路,并且爱上写作,一直坚持写作。读过她的作品之后,更能深刻体会到她写作时的感受,发现她的文思虽没有表现出气吞山河的气势,却能使人在安静平和的淡然雅趣之中产生思考。阅读其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写作使作家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她把随时间流逝的岁月转化为年轻的心灵,完全放飞在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里,让心底写作的“芽”像大自然中的芽一样开花、抽穗。

现今学界已有的评论文章多是对于秀兰散文的特色和作品中浓郁的回乡文化韵致进行的研究,本文将对她的小说与散文所描写的深厚的故土眷恋、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唤醒进行阐述。

一、深厚的故土眷恋

“说一个作家没有故乡,不是他真的没有故乡,而是他还没有‘发现故乡,没有‘找到故乡”②。秦岭山区的神秘幽邃造就了贾平凹的《山本》;东北的黑土地曾无数次使迟子建为之倾倒,也成就了《候鸟的勇敢》;成长的独特经历使鲁迅对故乡充满了爱憎相生的复杂情感。故乡为作家们提供了第一创作灵感,故乡写作理所当然地成了他们创作的第一选择。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像福克纳那样一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作家,还是逃离故乡定居繁华都市依赖记忆进行故乡写作的作家,都是因故乡孕育而后又提高了故乡的知名度。所以,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因为在那里长大,所以会留存许多珍贵回忆,这些回忆能让我们铭记一生。于秀兰便是那个“发现”故乡,并且“找到”故乡的人。

;  于秀兰自幼生活在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宁夏地处祖国西北,一直是一个干旱少雨的地方,可宁南山区是秦风咽喉、关陇要地,降雨量相对较多,西吉更甚。古往今来,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植被被破坏,西海固地区便一直给人一种贫瘠、苍凉的感受。但是在于秀兰眼中,西吉不仅有着江南“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的秀色,还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独特的北国风光,西吉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棵植物都使她流连忘返。于是,她将目之所见全都写进文学世界里。在那里,仿佛别人眼里这荒凉、孤寂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切都变得与众不同。在她的笔下,山是独一无二的,喜欢的景、物也是不同寻常的。《游贺兰山小口子》中巍然屹立在荒凉、寂静的宁夏平原之上的贺兰山,充满了庄严和肃穆,西吉的大山更是给了她数不清的敬仰与钦佩。在她的眼中,西吉的山不仅充满了雄奇与峻伟,还是历史饱经沧桑的见证者。《啊,大山》《我也说那山……》中她便将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她喜欢山,真正看见大山时,她又会感到震颤、沉郁,因为她了解故乡的山所代表的一切,那里面不仅有辉煌灿烂还包括贫穷与屈辱。与山同在的,是那土地。她自幼热爱抚育她不断成长的那片土地,这是深情的爱,也是理智的爱。她曾深刻地感受到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所以在《留在心窝里的热土》中,她将西海固所拥有的豪放壮美描绘出来的同时也将荒凉、贫瘠写了出来。即便这样,也未能阻止她对故乡的夕阳、雾、微风、细雨、露珠还有各种不同的花流露出的深情。

《故乡的雾》描绘了一幅六盘山地区清晨充满朦胧之美的美丽画卷,“有雾的日子,便是小镇最美的日子”①(7)。短短的一句话,她便将对家乡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故人委托寻找、生长在高高黄土山坡上的苜蓿花(《蓝茵茵的苜蓿花》),在她眼中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药材,而成为了寄托故土思念的信使。叶片青翠欲滴、叶子蓬勃向上的台湾竹,花朵婀娜多姿的抽穗吊兰(《抽穗吊兰》)及远方朋友寄来的花石都使她日日牵挂。还有那春日葱绿、夏日芬芳、秋日惆怅、冬日冷清的小路(《心中的小路》)、朝夕相伴的小杏树(《街旁的小杏树》)、将爱倾注于荒原之上的小黄花(《夕阳下,有一朵金色的小黄花》)、来去飘忽却志向高洁的露珠(《露珠》)、温情绵绵的细雨(《细雨》)、在静静黄昏之下看到如何燃烧又如何壮烈隐入山林的夕阳(《夕阳》)……故乡的这一切都让她恋恋不舍。《故乡的夏》也是于秀兰笔下独特的一笔,她不仅喜欢夏日故乡山坡上的山花、野草的芬芳,还喜欢夏日里和家人朋友去赶集遇上的各种富有特色的街边小吃:似酒一样的甜醅、不仅香脆还好看又好吃的荞麦油圈、沁人心脾的杏仁油茶、清凉解暑的苜蓿浆水面……这是故乡的专属,也是于秀兰笔下带有民族风味的美景与美食世界。她念念不忘的故乡所拥有的一切都使她刻骨铭心,她的笔下的全部世界似乎都与故乡一切有着“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如痴如醉。

二、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浓郁的风土人情

许多作家都会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情感。朱自清的笔下,父亲送别前的一个背影,是他一生前进的动力;冰心先生的笔下,母亲病危时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自己的怜惜与恐惧;丰子恺先生的笔下,孩子与满天星辰拥有同等地位……于秀兰笔下人物之间丰富的情感世界亦是如此。她的文学世界里除了有对故乡的景物的深深眷恋外,还有对故乡的亲朋好友的无限思念。她将亲人、朋友以女性独特、丰富而细腻的感触,用笔记录了下来。

首先是对父亲的思念。从小到大,父亲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点,于秀兰在散文作品《父亲》中曾明确提到过。工作上,父亲总是尽职尽责。在九十多岁时,他还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学习日的学习,回家之后更耐心地向家人讲述刚刚学习到的新政策和国家大事。革命时期,他尽己所能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都使她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生活中,父亲是一个平易近人、喜欢孩子的老人,记忆中的父亲不仅跟邻家小孩嬉笑打闹,还曾多次倾心帮助念经人。在家里,他不仅帮母亲做家务,还陪母亲纳鞋底、补袜子、补衣服……家庭教育方面,父亲是一位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人,他在充分关注孩子们学习情况的同时从未忽略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所以他培养出了被选拔进国家队田径短跑和竞走的大兒子、优秀的教练姐姐,并且在秀兰的写作之路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当然,他在子女心中,不仅是父亲、师长,更是孩子们亲密无间的朋友。于秀兰在爱的氛围里长大,父亲给了她足够的尊重和自由选择,其中包括对于她婚事的态度。婚姻面前,父亲表现得十分开明,没有跟随传统理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步伐,而是对儿女的情感表现出充分的关心和理解。父亲离世之后,于秀兰将对他的思念倾注于《父亲》《此刻,世界又向我走来》《一种回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等作品中。所以,父亲那“重如泰山”般的父爱成为激励她一直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于秀兰深深思念的除父亲之外还有母亲。她的母亲是位汉族人,但是与她父亲成婚之后便携手白头,并且一直对她父亲的族属及信仰礼仪十分尊重。母亲认真了解父亲的学习内容,也积极支持父亲的工作。她虽没有工作也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但作为父亲的贤内助,她不仅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给了全家人满满的爱意和温暖。正是母亲对父亲那份忠贞不渝的爱情,使作者对母亲的婚姻和爱情充满了羡慕和感激。散文作品《母亲的魅力》中,于秀兰通过生活经历体会到,无论孩子走多远走多久,最难以望却和舍弃的还是母亲那慈祥的脸,由此含蓄地将自己对母亲的敬佩与依恋之情表达了出来。

此外,故乡淳朴的风土人情是她文学世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夏日的集市成为她远离故土时最梦牵魂萦的地方。她曾在作品中描述过,集市上头戴白帽的乡民、卖牛羊肉的小贩和做各种风味小吃的饭摊……街道旁,烈日下树木的味道、扬起的尘土、树荫下的谈笑、清澈嘹亮的叫卖声音……她用寥寥几句便将这小小的街道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使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出有劳作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活场景,也有丰收季节全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轻快场面,更有人们畅所欲言、欢乐交谈、相互买卖的画面,仿佛这是处于灯红酒绿、行色匆匆的现代生活之外的世外桃源。此外,作家也怀念家乡妇女的宽容忍让、勤劳淳朴。如《赛买姐》中的赛买嫂嫂便是用真诚和付出让主人公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爱。

三、女性形象塑造及独立意识的唤醒

鲁迅曾说,女作家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力”③。在于秀兰的文学世界里,她将复杂的感情和自己的深刻感悟蕴含于生活事件、故事情节的女性形象塑造中,希望由此引发读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在《也有沉沦的时候》中,她通过书写免费帮助成年人复习进修,却因不接受别人送的礼而被亲人朋友排斥的老教授和因为没钱而“妻离子散”,后面努力发家致富的年轻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和交流感受,向读者透露出人生的起伏沉落十分平常,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曲》《白雪覆盖的山庄》等文章通过塑造一定的女性人物形象,不仅表现出了战争对贫苦百姓的摧残,还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年代淳朴而坚定不移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女主人公哈尔曼十六年漫长而艰辛的等待终于成功将那个拉胡琴的男人——信全等回来了,初心未变,真情不改。新疆维族女子伊里木,经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并未能使她改变“一生爱一人”的决心,于是千里迢迢来到回乡找到回族男青年——海振中表明心意,而后被海振中建设故乡的坚定态度所打动,留在回乡一起建设家乡。

当然,作家也曾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为了感叹因时间而消逝的美好所传达出的遗憾与惋惜。小说《流逝》《适应》和《消逝的白云》都有这些人物形象。《流逝》中不论是穿着朴素因善良而受骗的老人,还是想去美国闯荡而不顾一切的女性人物小华、因怀疑丈夫出轨由温柔贤惠变得粗暴蛮横的夏玉姐都使作家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适应》通过描写一个曾与“我”十分亲近的小女孩在参加工作后为了融入工作环境,在别人的评论中改变了自己,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纯洁之心的故事,表达了对小女孩童真之心丢失的遗憾。而作品《消逝的白云》则以农村热爱写作的女孩韩小梅的视角,看到了从小到大的写作偶像肖峰、辅导写作的老师钟益文现在对待写作的态度和观念,并由此产生了对那个时代文学创作中所缺失的“真实”和存在的其他问题的思考。

此外,于秀兰作品中也有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唤醒。于秀兰经常运用生活中的反面故事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无根草》中通过用“我”和尤、云三人之间曲折、复杂的情感表现出了呼唤女性理性看待爱情的意识,《飘落的黄叶》里也用女主人公秋叶从青春活力、温柔善良转为憔悴不堪,最后甚至失去了努力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最终就像秋天的落叶般如期凋零的悲惨命运,向人们展示了封建观念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与痛苦。《愈来愈浓的绿云》中的珠珠更是悲剧的代表。初见时,娇嫩委婉的歌声、姣好的容颜、又大又亮的眸子和又粗又长的大辫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她最终被暴虐和残酷的现实生活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当然,于秀兰的作品中也有运用正面人物的抗争呼吁更多女性拥有独立的意识和精神追求的书写。《芹姐》便是其中的代表。芹姐本来也是封建观念的迫害者。她不仅长得漂亮还十分温顺、善良,但后来因为父母受不了陈秘书和公安局的恐吓,在“我”去泾源姐夫家之时,便草草地给她找了个婆家,更加不幸的是她嫁给了一个自私自利、没有上进新的青年,完全失去了自由与快乐。没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她也曾失去健康与活力。但生活在给人以磨难的同时,也教会人如何成长。经历了很多磨难与痛苦之后的芹姐,在看到救命恩人——薛医生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时,终于从善良转向了抗争,真正走上了一条拥有精神自由、独立人格的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之路。

正是满怀着对故土的深刻眷恋及对女性生活感受、独立意识的热切关注,于秀兰用“目之所见,情之所钟”为我们构建了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她以富有色彩的语言对故乡景物和风土人情进行了描写,不仅让读者悦目又赏心,还让读者对故乡“落后”的现状产生了深深的思考。远离故土之后,她虽深情依恋着美好的过往,但笔底却隐藏着淡淡的忧伤。她想通过写作的方式唤醒那些仍旧受着传统思想束缚的女性的独立意识,让自己曾目睹的“悲剧”不再重现,虽然女性独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如何唤醒女性独立意识之路却是漫长的。于秀兰这种独特的女性关注视角和对唤醒女性独立意识所做出的努力,在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坛是难能可贵的。她以创作的方式倾听并诉说出宁夏新时期沉默的大山和文学创作新浪潮翻滚所发出的声音,她的作品传递的也是宁夏文坛女性共同的声音,这声音至今仍拥有着无穷的魅力。

注释:

①于秀兰.兰亭心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②杨光祖.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没有“故乡”的作家没有出路[N].人民日报,2015-12-04.

③曾爱婷.生态批评视阈下的女性散文[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17.

参考文献:

[1]于秀兰.兰亭心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2]杨光祖.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没有“故乡”的作家没有出路[N].人民日报,2015-12-04.

[3]曾爱婷.生态批评视阈下的女性散文[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17.

[4]王锋.于秀兰笔下的女性世界[J].民族文学,1997(03):92-96.

[5]李镜如.略评于秀兰的小说创作[J].朔方,1991(01):62-64.

[6]任淑媛.浓郁的回乡文化韵致——回族女作家于秀兰的散文艺术[J].昌吉学院学报,2008(05):42-44.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时期以来(1978—2000)宁夏小说创作编年”(2019107490015)。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
传承“非遗”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梁家河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家园探析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精神家园问题研究综述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努力构建青少年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