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护理改善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症状及对MMSE评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0-01-03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帕金森病心理症状

(安阳市人民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功能障碍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攀升的趋势。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往往会因为运动迟缓、肌张力失调、静止性震颤及步态异常等症状丧失劳动与生活自理能力,极易因此出现精神低落症状,产生自责、悲观情绪,丧失人生目标,进而可发展出抑郁症状。积极心理护理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开发个体固有的潜在积极品质,以协助其顺利战胜困难。对此,本研究旨在探索积极心理护理对PD伴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现将取得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期间于安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4例PD伴抑郁患者为受试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分为干预组64例与对照组60例。纳入标准:符合PD与抑郁症相关诊断标准者[1];年龄为45~75岁者;Hoehn-Yahr帕金森病病情分级为2~4期者;病程≥2年者;排除标准:诊断为脑外伤、脑梗死、颅内炎症等引起的非原发性PD者;伴有癫痫、中重度痴呆、交流障碍及躯干关键脏器器质性病变者;近期经历重大负性事件者;有抗抑郁药物服用史者;任一问卷填写为无效问卷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其中干预组患者(2014年7月~2015年12月就诊)男30例,女34例;年龄47~73岁,平均(62.6±9.6)岁;病程为2~8年,平均(5.9±1.6)年;Hoehn-Yahr帕金森病病情分级2期9例、2.5期7例,3期20例,4期28例;婚姻状况已婚43例,离异13例,丧偶6例。对照组患者(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男29例,女31例;年龄为48~75岁,平均(62.8±10.9)岁;病程为2~7年,平均(5.1±1.4)年;Hoehn-Yahr帕金森病病情分级2期10例、2.5期5例,3期21例,4期26例;婚姻状况已婚41例,离异14例,丧偶7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饮食与用药指导、生活行为习惯干预、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基础心理引导等,基础心理引导以、态度和蔼、真诚沟通及鼓励配合治疗为主。干预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感恩思考:嘱患者入睡前写下当日进展顺利的3件事,无论事件巨细均可纳入,次日则引导其简述因此带来的幸福感,并思索为何应该感恩;优势运用:通过建立病友之间的联系,组织其自我介绍相互熟悉,协助每位患者找出其独有的优势,促进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体味人生:帮助患者回忆健康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多以每日均会发生的与家人吃饭、散步、交谈、看电视等为主,指导其体味其中的满足感以作为康复动力;自传编写:此项仅在最后1周干预过程中进行,令患者回想人生中经历的挫折、幸福、低落与辉煌时刻,撰写短篇自传,着重感悟人生的起伏跌宕,并提炼自身往日如何克服困难险阻走出阴霾,鼓励患者间相互传阅自传学习。

1.3 评估标准

1.3.1 PD症状评估 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2],通过对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运动检查、并发症共4个维度进行评价,满分为168分,分数越高则说明PD症状越严重。

1.3.2 抑郁症状评估 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3],观察17项抑郁相关表现的条目进行评价,满分为52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抑郁症状越严重。

1.3.3 认知功能评估 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4],对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共5个维度进行评价,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认知功能越强。

1.3.4 生活质量评估 参考39项帕金森病调查问卷(PDQ-39)[5],通过对运动、生活自理能力、情感、社会支持、不适感5个方面,共39项条目进行评价,满分为156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PD症状(UPDRS)、抑郁症状(HAMD)、认知功能(MMSE)、生活质量(PDQ-39)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分

注:1)与干预前比较,P<0.05;2)与干预2个月比较,P<0.05

3 讨论

心理障碍是PD最常见的非运动并发症,其中抑郁对患者可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不仅降低其治疗依从性,还将加重其运动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因此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尤为关键。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其理论多以提升个体主观感受的感悟与潜在能力的发掘为目标,从根本上激发其实现美好愿望的动机,而非仅改变浅层心理活动,尤其适宜于PD伴抑郁这类患者能动性低下的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PD及抑郁症状得到改善,且干预组改善效果更佳,这表明积极心理护理能通过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症状,增强其治疗配合度,有利于加快疾病转归,积极心理护理可通过活化PD伴抑郁患者自身固有的品质与积极力量,积攒内在能量应对疾病所带来的人生低谷,寻求到自身价值并提高幸福感,有助于改观其心理状态。

PD伴抑郁受到由神经病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类因素制约,且随病情加重有认知功能损害的趋势。有研究指出,PD患者发生痴呆的危险性可达普通人群的2~6倍之高,合并抑郁症者则更甚,主要出现注意力、视空间功能与执行功能障碍,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必要性极大。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经过干预后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均有较大提升,且干预组提升幅度更大,提示积极心理护理从营造多项脑力训练活动出发,有效缓解PD伴抑郁带来的认知功能损害,并通过强化患者认识自身优势与良好品质,积极参与到治疗与康复训练中,有利于预后生活质量恢复。然而本研究仅通过单纯的积极心理护理对PD伴抑郁患者开展临床干预,未能考虑患者家庭角色、社会功能等客观因素,且干预时间相对较短,所得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可在往后设计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该护理方案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PD伴抑郁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对促进预后康复有利。

猜你喜欢

帕金森病心理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帕金森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9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