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研学拓展

2020-01-03陈燕娜

客家文博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学考古南海

陈燕娜

近年来,研学旅行在我国兴起。研学旅行结合了校内知识学习以及校外实践旅行,可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它将校内教育及校外教育有机结合,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方式。为了促进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国家多个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博物馆作为青少年重要的校外活动场所,也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精神,充分发挥课外育人功能,加强研学活动开展。但博物馆如何应对挑战做好研学活动,同时利用研学旅行兴起的机遇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达到双赢呢?本文将对获得“广东省十佳研学旅行目的地”称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研学拓展情况(下简称广东海丝馆)进行浅析。

一、深挖特色

博物馆的种类、数量众多。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如何拓展研学事业,打造独特的研学品牌,深挖博物馆的特色非常关键。

(一)广东海丝馆简介及特色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以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南海I号”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为主题的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也是观众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西侧,景区面积达13万平方米,其中主馆占地面积为12288平方米。该博物馆于2009年对外开放,为配合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申遗,2016年11月对展览进行升级改造,2017年8月重新对外开放。馆内常设展览的主题为《丝路船说-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该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展线约为2000米,内容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展品囊括从“南海I号”出水的富有异域风情的陶瓷器、精美绝伦的金银器、以及漆器、铁器、石器等多种文物,展示了“南海I号”的发掘和研究成果、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以及南宋的陶瓷史和贸易史,同时也展示自“南海I号”发现以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出水文物保护和修复成果。此外,该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阐述古代文化,在馆内设有裸眼3D演播厅、VR/AR体验室、三维数字化展示触摸屏、电子留言本等,从多角度与观众互动,增强观展体验和提升文化传播效果。目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二级博物馆,获得了广东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广东省十佳研学旅行目的地、广东省首批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广东省十大科普教育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与英国的玛丽·罗斯博物馆和瑞典的瓦萨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

广东海丝馆最大特色是馆藏的“南海I号”。“南海I号”是一艘沉没于南宋时期满载货物的商船,目前已提取出文物约18万件,相关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其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好程度无不令人惊叹。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史、贸易史、造船史、航海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实物佐证。除了“南海I号”船载文物及蕴含的信息极为珍贵外,广东海丝馆更与众不同的是“南海I号”的发掘展示工作。由于“南海I号”采用的是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从海底整体移进博物馆,因此后续相关发掘工作都是在博物馆内进行,观众可以看到水下考古专家在馆内对“南海I号”进行发掘保护的过程,这种独特的动态考古发掘展示可以极大缩小水下考古与观众的距离。

(二)广东海丝馆研学活动内容

依托“南海I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广东海丝馆结合学校课本知识,以水下考古、文物保护、海丝文化、航海技术等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参与度高、寓教于乐的研学活动,如针对低龄儿童的陶艺制作、中小学生的航海英雄志桌面游戏和研学作业比赛、高中生的文物保护修复体验、以及大学生的社会研究实习等,将璀璨的中华文明和海丝文化呈现给学生。

1、参观博物馆展览。博物馆讲解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南海I号”前世今生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人出海远洋、货通万国的豪情和古代海上丝路光彩夺目的历史。参观范围为海丝馆主展厅,展出了陶瓷、金器、银器、铁器、石具、朱砂等各种文物2000多件,反映了“南海I号”发掘保护项目在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图1 学生们带着问题认真听讲解

图2 小朋友们在认真做研学小册

2、研学作业。博物馆开发学材包,内含研学小册(中/小学版)、文具及纪念品。研学小册以博物馆展览内容及学生历史知识为基础,设置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参观结束后通过做题加深印象。同时作业设置开放题,让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开放题设置奖项,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

图3 学生们在专心听水下考古专家讲述“南海I号”的故事

3、水下考古专家互动。学生们参观展厅后,“南海I号”发掘项目的水下考古专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互动,讲解水下考古相关知识,分享“南海I号”考古的经历,解开水下考古工作的神秘。

4、文物保护专家互动及文物模拟修复体验。破碎的陶瓷如何修复?陶瓷、船木、金属器等等文物它们的保护方法一样吗?文物保护专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互动,讲解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们的疑惑。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现代陶瓷碎片,动手实践陶瓷修复操作。

图4 文物保护专家向学生讲解陶瓷修复方法

5、航海英雄志桌游。广东海丝馆开发的航海英雄志桌游将商品贸易、航海技术等内容融入至古代海上丝路路线中,学生通过模拟航船做贸易学习了解海上丝路知识。

图5 同学们在饶有兴致地玩“航海英雄志”桌游

6、绳结大作战。绳结在行船中使用非常频繁,比如系缚工具、绑连靠岸船只、救助遇难渔船等。研学导师先向学生教授各种绳结的绑法及使用这些绳结的场景,然后通过绑绳结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加深记忆。

图6 同学们在进行绑绳结比拼

二、保障教学队伍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研学教学队伍的素质关系着研学活动开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博物研学事业的成功与否。广东海丝馆十分注重研学教学队伍的建设。近年来,通过阳江市出台的招才引智政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陆续招收了多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工作者,目前31名事业编制干部中有1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此外,广东海丝馆鼓励员工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并积极派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目前该馆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水下考古队员3名(国家级水下考古队员2名,省级水下考古队员1名),经国家文物局海洋出水文物保护培训的专业人员11 名,经考古发掘专业培训的人员10名,经文物鉴定培训的工作人员2名。

除了让研学教学队伍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参加相关培训外,广东海丝馆还创新建立高层次人才合作平台。近年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等院所共建了中国广东水下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基地、中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基地、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广东海丝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山大学教学研究基地、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与科研基地、文物保护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教学基地。广东海丝馆通过以项目带培训的方式对研学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该支队伍为博物馆的专业研究、课程开发、研学服务等方面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

三、开发研学读物

研学读物不仅可作为研学活动开展之前的导引,也是活动结束之后的延申。此外,研学读物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还可以起到宣传博物馆文化的作用。广东海丝馆积极开发各种研学读物,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相关研学知识点文章,让研学突破距离限制。

为了做好研学读物开发工作,广东海丝馆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研究工作,依托课题研究、展览策划等,将成果转化为研学读物。2018年12月,广东海丝馆在承担的阳江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结题课题“阳江木船传统造船工艺与风俗抢救性保护”的成果基础上,编著出版了《阳江木船传统建造技术与风俗》一书。2020年2月,由广东海丝馆编著的《海丝路·聆花语——“南海I号”文物纹饰雅赏》展览图录一书出版。该书是2019年展出的“海丝路·聆花语——‘南海I号’文物纹饰雅赏”原创临展的专题图录,讲述“南海I号”出水的外销陶瓷器、黄金饰品、金属货币等文物的装饰纹样及其背后的故事、文化。

除了组织馆内员工进行研究,广东海丝馆还善于“借船出海”,与多家专业单位合作研究,利用集各专家大成的研究成果开发研学读物。2018年5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五家单位合作编著的《“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南海I号”沉船考古第一本正式的发掘报告。2019年4月,《山海之聚——阳江海洋文化遗产》正式出版。该书由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对阳江地区与海洋文化相关之遗迹进行调查研究后编撰而成。2020年11月,“印象‘南海I号’”系列丛书之 《沧澜帆影--探秘南海I号》出版。该书也是阳江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研究中心2019年度课题之一,解读30多年来“南海I号”历史细节,穿越千年的古海上丝路,以及走向21世纪的海上新丝路。

此外,广东海丝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立足“南海I号”、博物馆发展以及阳江本土文化,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内涵,探索博物馆科学发展建设,传播漠阳优秀历史文化,陆续推出上百篇相关专题文章。2020年,广东海丝馆对这些文章进行梳理,汇编成册,出版了《漠阳怀古》与《文博汇粹》,同时将推文当中有关海丝文化的内容集结在《文物天地》专刊出版。

四、结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研学旅行发展迅速的今天,博物馆紧抓机遇开展研学活动不仅仅是青少年探索文化的需求,也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要求。博物馆要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博物馆要形成独特的研学品牌,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研学队伍开展富有特色的研学活动,同时尽可能开发对应匹配的研学读物辅助活动开展,为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提供重要的载体。

猜你喜欢

研学考古南海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南海明珠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北海北、南海南
三星堆考古解谜
美军濒海战斗舰又来南海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