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知

2020-01-02

家庭医药 2020年19期
关键词:实验鼠毛发支架

声动力疗法有助降低动脉再通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可能

如何平衡冠状动脉再通与术后再狭窄、血栓与出血间的矛盾,始终是困扰临床实践的重大难题。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内科田野教授团队完成的一项课题,成功揭示了声动力疗法抑制受损动脉内膜增生的机理,为今后减少冠状动脉再通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提供了实验证据及分子生物学依据。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

介入手段是目前心内科解决狭窄或闭塞动脉再通的最佳方法之一,主要手段包括经皮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经皮球囊扩张术在术后动脉血管再狭窄率高达32%~50%;金属裸支架在使用6个月内,动脉血管再狭窄的概率也居高不下。而在金属裸支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术后需采用更长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而这又会显著增加出血倾向,对患者造成新的打击。

田野团队认为,要突破这些瓶颈问题,应该在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早期直接抑制介入治疗损伤带来的动脉炎症。他们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声动力疗法能直接抑制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间接阻遏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减少动脉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专家建议,未来心内科医生在对狭窄或闭塞动脉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在金属裸支架置入后,早期给予声动力疗法辅助干预,以减轻动脉壁损伤,降低术后动脉血管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避免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可能出现的严重血栓和出血风险。

人为什么起鸡皮疙瘩

为啥受到惊吓或寒意袭来时,身上一下子就起满鸡皮疙瘩?美国《细胞》杂志刊登哈佛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鸡皮疙瘩其实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的作用是为了防寒保暖,催生毛发。

哈佛大学研究员伊莉雅·舒尔茨博士团队认为,引起鸡皮疙瘩的细胞类型对调节毛囊和头发再生的干细胞非常关键。研究人员通过极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神经纤维就包裹在毛囊干细胞周围。肌肉收缩产生鸡皮疙瘩,而这些肌肉正是连接交感神经和毛囊干细胞的桥梁。短期而言,寒冷或恐惧时交感神经反应引起肌肉收缩,毛发竖起,鸡皮疙瘩出现。长期而言,交感神经被激活并释放更多神经递质,刺激毛囊再生,新毛发长出。

为了验证“寒冷既可引起鸡皮疙瘩,也可促进毛发再生”这一推断,科学家让一组成年小鼠生活在5℃的寒冷环境中,另一组小鼠生活在30℃的正常环境中。2小时后,前一组小鼠皮肤就出现了鸡皮疙瘩反应。两周后,与生活在30℃环境的小鼠相比,生活在寒冷环境的小鼠身上更快长出了毛发。

研究人员表示,人类祖先的体表有浓密的毛发,后来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升级,毛发逐渐稀少,最终形成细小的“汗毛”。鸡皮疙瘩是短期内缓解寒意的一种机制,一旦寒冷持续,细胞就知道该再生新毛发,以保持身体长期温暖了。

幼儿得新冠,传染性更强

《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近期刊登一项新研究称,5岁以下儿童鼻腔中新冠病毒遗传物质(病毒载量)比年龄较大儿童及成人多,更易传播新冠病毒。

美国芝加哥卢瑞儿童医院儿科传染病专家泰勒·希尔德·萨金特博士团队于3月23日到4月27日之间,对145名轻型及普通型新冠患者展开了研究。研究人员在患者出现症状1周内对其进行了鼻拭子测试。测试样本中46份来自5岁以下儿童,51份来自5~17岁少年儿童,48份来自18~65岁成人。结果发现,与青少年及成年人相比,5岁以下幼童鼻拭子检测出的病毒数量高出10~100倍,这表明幼童感染者的传染性最强。

《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不久前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幼童体内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载量越高,越容易传播病毒。该新研究提醒,幼童很可能是人际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驱动力”。此外,幼儿行为习惯以及托儿所或学校空间相对密闭等因素均可能对新冠病毒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弄清病毒在具体年龄段的流行和分布趋势,有助于制定针对病毒传播更有效的监控、检测和隔离策略。

孤独的人难戒烟

现代社会车辆川流不息,人群摩肩接踵,应酬觥筹交错,但孤独问题却愈发严峻,借酒浇愁的人很多,借烟解闷的人也不少。近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孤独感令人难以戒烟。

研究人员收集了近46万人的健康数据,其中8%的人有吸烟习惯,22%的人曾经吸烟。研究结果表明,心理上的孤独感从3个方面影响吸烟行为:增加开始吸烟的可能性、增多每日吸烟的数量、提高戒烟的难度。不仅如此,长期吸烟还会反过来让人感觉更加孤独。研究人员同时调查了孤独感与饮酒之间的关联性,并未发现明显因果关系。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酒精及药物成瘾学会的学术期刊《瘾》上。

美国杨百翰大学曾发表研究称,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它增加了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孤独者的血压比正常人平均高出30毫米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英国吸烟与健康行动组织首席执行官黛博拉·阿诺特呼吁,政府、社会以及医务工作者应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人群,帮助其戒烟。

上床越晚,睡得越差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新研究发现,上床时间对睡眠质量及健康的影响远比过去认为的更重要。上床时间越晚,睡眠质量就越差。即使次日早上睡懒觉,也无法弥补熬夜对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

新研究中,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小组成功地构建一个总体睡眠时间保持不变的睡眠模型,以减少睡眠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调节使实验鼠生物钟大约为24小时,通过遮光处理使实验鼠生物钟缩短为20小时。4周之后,研究人员给实验鼠注射脂多糖(LPS,一种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物质)。结果发现,注射LPS的实验鼠免疫反应出现迟钝或过度现象,这意味着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

新研究负责人伊里亚卡拉特索莱奥斯博士分析指出,尽管实验鼠获得的睡眠时间相同,但对健康的影响却大不相同。正常生物钟受到干扰后,实验鼠睡眠过程中醒来次数更多,与恢复性睡眠密切相关的大脑活动减少。免疫反应的不稳定表明睡眠—清醒节律的干扰会对生物体健康产生严重后果。

新研究启示,现代生活中夜间照明、延长工作日、轮班工作、时差等都会干扰睡眠周期。上床时间太晚,即使睡眠时间足够,也难以保证应有的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实验鼠毛发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吃夜宵可能让人越来越笨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别乱修剪“那儿”的毛发
毛发移植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预防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