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近代东北婚嫁习俗变迁

2020-01-02张嘉桐

文化产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婚嫁婚俗宴席

◎张嘉桐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在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的一些人口调查记录了已婚、未婚、再婚、离婚、丧偶、早婚等人口数据,从中可以大致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婚姻状况。东北的婚嫁习俗最能体现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东北家庭组成、人口结构变化等重要方面。

一、早婚早育习俗之变迁

东北地区早婚且女大男小的婚姻有一定的比例,且“富家结婚男早于女,贫家结婚女早于男”。东北结婚一般都采取先订婚后结婚的方式,早期娃娃婚较多,“男女婚姻成立,因岳家贫乏,女虽未成年,可先送至男家就养,俗谓之‘童养媳’,候女年过十五岁以上,方与男正式择吉成婚,为两方节省聘资起见。”①意思是早期女方家庭贫困,将未到婚龄的女儿先送至男方家中抚养,女方长至十五岁时,男女择期成婚,这一行为目的是节省两家的聘资,因此将女方称为“童养媳”。

到了民国时期,便很少有指腹为婚的了,“江省敝俗宜改者,男则早婚,女则迟嫁。……若女之迟嫁者,则有年逾三十、四十者。大约富贵人家择婿太苛,始而择人,继而为人所择,年愈长择婿愈难矣。”②到了近代,一些人开始认识到早婚的害处,《民国三年吉林汇征》对于东北早婚做出评价,称其为一种恶习。之后东北地区的早婚年龄逐渐延后至二十岁,初婚年龄的平均值也逐渐延后。

二、婚嫁习俗之变迁

东北地区婚俗由冗杂到简单化经历了一个过程,在东北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东北地区的传统婚俗,《农安县志》中记载:男女婚嫁应门地相当,由媒人到双方家中提亲;经父母同意,双方再进行相看;男女双方不见面,由双方父母包办;女方按照习俗可索要两次彩礼;订婚年龄较早,多在七八岁到十三四岁。在清末民初时期,东北地区男女早婚情况较为普遍,结婚年龄多为十四五岁左右。女方到二十二三岁尚未结婚的,就被称为“老姑娘”;男方若是由于贫穷没有彩礼聘娶媳妇,就会到二十七八岁才结婚,因此男方年龄多大于女方;较富裕人家多女方年龄大于男,所以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

在东北地区,男女双方结婚俗称“办喜事”,男方家称作“娶媳妇”,女方家称作“姑娘出门子”,也叫“打发姑娘”。女方家在结婚前一日宴请亲友,亲友赠送礼物与礼钱,称作“填箱”。送亲时,女方安排关系比较亲密的邻居,带着送亲队伍去男方家中娶亲。宴会开席三日,第一天搭席设宴、雇吹乐班子、做菜准备宴席;第二天准备装饰娶亲车轿称为“走轿”,到祖坟祭祖,然后宴席开始,宴席菜肴多为六个碗六盘菜,来招待前来参加宴席、随礼的亲朋好友;第三天为“正日”,新郎及伴郎骑着马,用骡车拉着棚车,车前有锣鼓队鸣锣开道,到女方家中将女方的迎亲车迎回男方家门口,在新娘下车时由娶亲客将新娘扶下车鸣锣放炮,用红布铺地,新郎在前,新娘在后,新娘带着红盖头,新郎新娘牵着红布带缓步走到桌前拜天地,拜过天地后新郎新娘进入房间,新郎揭下新娘的红盖头,在男女双方见面后,女方将娘家客人送至正房参加宴席,正日酒席为八个盘子八个碗的菜肴,其中有四样菜必备,即面鱼、丸子、粉条和烧肉。男方家庭将女方家亲友送走后,继续招待亲友,所有来参加婚宴贺喜的亲友都会到写礼账处送上礼物或礼钱,称为“随礼”或者“份子”。

朱乃一在《辽宁随笔》中记载:男女双方结婚前由媒妁介绍双方父母,在取得同意后,征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通过合婚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婚配以求得婚礼的正当性。在婚礼议程议定后,男方家庭准备布帛首饰等礼物,由媒妁亲自送到女方家中下聘定亲。定亲后双方家庭的亲属朋友举行宴席,在宴席中易杯而饮即换盅,又称作会亲,也就是古代婚俗中的纳亲。婚礼日期由术士选定,男女双方将年龄、嫁娶日期以及诸多禁忌事在红色笺纸上写出,并将选定的吉日提前两个月通知给女方家中,称作“通信”。在吉日的前一个月,男方将牛羊、酒水、服饰等礼物送至女方家,即纳币或纳征。在纳征这一天,女方祭祖,与男方会饮,遍邀亲友,亲友出财钱或首饰送给女方,即助妆,又称奁仪。亲迎前一日,女方将妆奁先送至男方家中,即安嫁妆;婚礼在上午举行,男方准备彩轿到女方家中迎亲、拜见女方父母,随后在喜棹中拜堂,新妇入室,新郎揭去红盖头,新妇携宝瓶入洞房,面朝吉方端坐,即坐帐,也称为坐福;喜娘为新娘梳高发髻即为上头;午间男方家中开宴设席;晚间新郎与新娘对饮交杯酒即合卺之礼;第二日清晨新妇拜见先祖、舅姑,再拜见族中前辈,亲朋将首饰、钱财赠予新妇,被称为拜仪。七日或九日后,女方家庭将女儿及女婿接到家中,即回酒;一个月后,新妇归宁。

到了清末民初,东北婚姻流程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欧风东渐,婚姻习俗逐渐西化、简化,在新的婚礼习俗未明确制定时期,地方的缙绅望族逐渐简化婚礼习俗中的繁文缛节,将西方婚礼习俗与中国传统习俗融合在一起,被称为“文明结婚”③。男女双方在订婚后,将戒指及其他首饰作为聘礼。婚礼多在上午举行,男女双方家长为婚礼的主婚人;双方家族的亲戚好友汇聚一堂,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证婚人;促成男女双方联姻的媒人被称为媒妁人。在婚礼流程中,首先由证婚人宣读用彩笺印制,上面写着男女姓名、年龄、籍贯、婚礼举行地址、时间的婚书;其次,由主婚人、证婚人、男女双方家庭互相介绍彼此亲戚好友后新婚夫妇交换戒指,依照西方新式婚俗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双方父母行鞠躬礼;行礼结束后,由主婚人、证婚人致辞,来参加婚宴的宾客发表祝词,男女双方发表谢词,随后礼成,新夫妇及双方家长拍照留念;最后新婚夫妇一起回到男方家中。

三、结语

在营口开埠后,随着国外习俗传入东北地区以及国人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东北婚嫁风俗也随之发生变化,形式新颖的婚礼方式在城市中流行开来。但是,东北广大农村地区依旧沿用旧式的、传统的婚嫁习俗。这使得东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呈现出一种传统婚俗与新式婚俗杂糅在一起的双重特点。这种双重性使得东北地区的婚俗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为研究城市与农村社会习俗方式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本。

【注释】

①司法部民事司:《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1930年,第1805页。

②林传甲:《龙江旧闻录》,第82章,婚礼订正,黑水丛书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96页。

③王树楠等:《奉天通志(卷98)》,礼俗二,婚嫁,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第2259页。

猜你喜欢

婚嫁婚俗宴席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宴席礼仪7禁忌
中国大运河宴席 下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浅谈文化主题宴席的打造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