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时序意识

2020-01-02陈璐瑶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时序游子

陈璐瑶

作为汉代文人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历来为各代学者称赞。这组诗作所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古诗十九首”所写的主题多为游子思归及思妇的闺怨哀愁,在战乱频繁、经济水平较低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中那些仕途失意的知识分子饱受现实的摧残与折磨,“古诗十九首”便是他们有感而发。细读这组诗歌可以发现,无论是远行在外的游子,还是深闺中郁郁幽怨的思妇,都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交替变化。同时,作者非常关注这种时序变化给诗中主人公带来的内心情感的激荡,这对我们把握诗歌主旨和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另外,这种时序意识从何而来,也是值得关注并且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古诗十九首”中的时序意识

时序,指的是季节变化的次序,即时间的推移。时序意识,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主题。《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而诗歌中的时序意识也是滥觞于《诗经》。最早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七月流火,九月授衣”[1]174等句,到《论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再到庄子的白驹过隙,等等,都是在感怀时光飞逝所带来的世事沧桑变化。古代诗歌中对时间和季节的吟咏也多掺杂着作者对于人生的种种感怀,譬如,离别思乡之苦,仕途失意之无奈,时光飞逝年华不再之哀伤,等等。作为我国早期抒情文学的典范,“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也是如此,他们常常将这种人生感怀寄寓于时序变化之中,因而他们对于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是极其敏锐的。

在“古诗十九首”中,直接明确地提到季节的有六首,而其余篇目中也大多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摹暗示了时间或季节的交替。《明月皎夜光》中“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3]16,在萧瑟秋季的渲染之下,诗中主人公联想到昔日好友已青云直上,仕途得意,却忘记曾经同门共患难的情谊,将自己无情抛弃,不禁叹世态炎凉。《回车驾言迈》:“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3]24随着节序的推移,冬去春来,草木枯萎又蓬勃,于是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人生短暂,人与草木一样很快衰老,所以在短促的人生路途中更应该早日立业,取得功名。《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3]34诗人描写的是寒冷的岁末,写到岁暮、蝼蛄、夕、凉风,由此想到婚后不久良人便远离家乡经商求仕,只留下新妇一人回想往日种种,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哀叹。《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3]25诗中表现出的怅然失意的心境使得这种时间意识、生命意识更是浓烈。

以上这些诗都比较明显地标示出了季节,而其他一些诗虽无明确的有关季节的字眼,但是通过作者所写事物都能找到诗中暗藏的时间变化。如《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3]4衣带日渐宽松,是因为人因思念而日渐消瘦,这里暗示的是主人公日复一日忍受着相思之苦,后面一句“岁月忽以晚”更是言明时间过得飞快。再如《孟冬寒气至》中写一位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的自述,“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3]36,如此循环往复,日复一日,丈夫却始终没有回来。通过描写十五月圆、二十月缺的变化,暗示时节的交替,从而让人更加深入地体会女子的愁思满怀。在这十九首诗中,不论是作者还有诗中主人公对于时序的变化都是极其敏锐的。

二、“古诗十九首”中时序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所写时间、季节的特点与作者内心情感契合,使得作者有感而发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可以知道,在这些诗歌所写的季节当中,秋是被描摹得最多的一个。从《小雅·四月》中的“秋日凄凄,百卉俱腓”[1]225到宋玉《九辨》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4]225,悲秋母题初露端倪,渐渐地,悲秋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主题之一,秋似乎渐渐成为诗人寄托情感意象的载体。在这十九首诗中,有很多都对秋天的景物做了描写,如“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5]16“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5]18。秋蝉、玄鸟、秋草都承载着萧瑟凄凉之感,这也正与诗歌中的主人公们或是作者们的内心情感相契合。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经济凋敝,加之个人时运不济,那些下层的文人大多功业未成,仕途失意,远离故土亲人,漂泊无依。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借助秋蝉、枯草、寒气等意象来抒发情感,秋天的悲凉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在《冉冉孤生竹》中,诗人借助秋的意象,表达女子托身于男子,期盼他的到来,却在无尽的等待中消磨了青春的悲伤。“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5]18诗中女子以蕙和兰自比,将现在的自己比作盛开的娇艳的花朵,如果过时不采将会枯萎、凋落,暗示自己希望所思男子能早日前来迎娶,秋草枯萎暗示青春易逝的迟暮之感,在写秋的过程中暗含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哀叹。

(二)作者敏锐的时序意识也来自他们面临的生存困顿

目前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所作年代的说法不一。但是,通过对诗中所写的社会状况、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诗歌表现出的艺术技巧的分析,我们一般认为它产生于汉末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大概是东汉顺帝末期到献帝前期。这一时期政治上外戚专政,中下层知识分子难以被选举入仕,当时的选举制度不是以品德才能为标准,而是看家世的好坏,门第的高低,加之负责选举的官员徇私舞弊,这更使得寒门士子的功名之路困难重重。除政治上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困顿还来自当时混乱的时局、频繁的战乱、经济上的萧条。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古诗十九首”中才会有如此多行旅诗和思妇闺怨诗出现,在艰难的处境中作者对于时间季节的变化也更加注意。《去者日以疏》云:“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5]30诗中游子路出城郊,看到丘坟废墟,感慨岁月无常、人生短促,由此想到自己人生理想幻灭,世路艰难的处境。在这里,作者对时间的感触来自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6]的灾难重重的时代,严峻的生活处境使这种时序意识更加强烈。

(三)空间的阔大强化了作者的时序意识

在“古诗十九首”之前,诗人们在诗歌中就已经表现出对时序的关注,如《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4]6,《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174。到了“古诗十九首”,诗人对时序的关注愈加明显,这源于他们所处的空间的广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或是诗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出门在外的游子,长途跋涉,道路漫长,遥远的空间距离使他们更加关注时间的推移变化。春的草木初生,夏的草木繁荣,秋的草木枯萎,冬的寒风瑟瑟,路上所见景物的种种变化都在昭示时序的交替,因而他们更能感受到时光流逝、人生短促。在这十九首古诗中,出现很多“忽”字,例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3]8(《青青陵上柏》),“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3]4(《行行重行行》),“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3]10(《今日良宴会》)。在现实生活中,诗人们面对空间造成的阻碍往往通过时间或季节的变化加以体现。远在他乡的艰难生活让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极为敏感。长久的漂泊生活使他们与自然景物的接触更加频繁,与自然景物相关的季节变化更容易引发诗人敏感的内心。

三、结语

时序的交替是中国古代抒情诗歌,尤其是“古诗十九首”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时序的变化往往暗含着作者或诗歌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转变。也正因诗歌中时序交替而引发的情感共鸣才为“古诗十九首”带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7]的不朽声誉。因而,对“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出的时序意识的研究和关注对于我们把握诗歌主旨以及理解诗歌思想感情都有很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时序游子
顾及多种弛豫模型的GNSS坐标时序分析软件GTSA
清明
你不能把整个春天都搬到冬天来
潮细胞
游子
游子归家
基于FPGA 的时序信号光纤传输系统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