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日语典型表达形式探究“和”文化的内涵

2020-01-02田小凤

文化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日语日本语言

田小凤

学过日语的人都有深刻体会,日语中存在许多令人费解和难以掌握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习者只重视语言表面形式,而没有真正掌握这些表达形式的文化内涵,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重重障碍。笔者在长期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从语法层面很好掌握了基本语法及句式结构,但在实际会话中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确切地表达出来(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说不出来”)或者表达出来的日语不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因此,要学好日语,国外日语学习者不仅要考虑发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内部因素,还要充分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人民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丰富文化内涵及特征的探究。

一、“和”文化的起源及精神内涵

“和”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核心,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日本文明的精神基础[1]。日本的“以和为贵”思想和我国儒家思想所主张的“和为贵”有着深远的渊源。我国儒家思想在公元4世纪时就传入日本,憧憬中国文化的圣德太子(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在《宪法17条》第一条就提出“以和为贵”的内容[2]。从那时起,“和”就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到日本人的内心,规范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调和着各种人际关系。“和”的思想、行为方式并非一朝一夕产生的,它是在德川幕府时代经过300年德川幕府的幕潘体制培育而成的[3]。在以后的年代,日本人深得“和”之精髓。在日本人看来,“和”之心就是稳定、平和的精神,关系和睦、有条不紊的“和”的生活被日本人视为团结力量的象征,也是具有强烈集团意识的日本人的精神纽带。日本人确实非常重视“和”,而且深信通过“和”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日本人在社会交际和语言中将“和”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以“和”文化在日语典型表达中的体现来进行分析。

二、日语典型表达体现的“和”文化

(一)自动词与他动词体现的“和”文化

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对应及使用中的相互转化现象是日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大量研究表明,日语自动词与他动词的用法对是让中国日语学习者为之困惑的一个难题,交际中由于自动词与他动词使用不当引起尴尬的场面不胜枚举,然而日本人却能不假思索而极其自然地恰当使用自动词与他动词。究其原因,日本人对自己母语能够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是完全建立在对客观世界感知的基础上的。日语中自动词与他动词的区别使用完全体现出日本人“和”的意识和语言表现特征的关系,而中国日语学习者只是从表层了解自动词与他动词在结构、意思等词汇层面的不同,不了解自动词与他动词所蕴含的日本人的感知方式及思维方式。孙满绪[4]在《日语和日本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中国人喜欢使用能动的意志表现和他动表现形式,喜欢把动作主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对象作为表现的重点……日本人喜欢使用自动、自发和被动表现,这是日语表现上的一大特征”充分阐释了日本人对事物的感知方式。日语的自动词强调一种自然变化的结果,不涉及主体,他动词则主观指向性较强,过分强调自我主张,带有施恩与人的语感,两者的文化内涵不一样。因此,日本人为了避免主观指向性带来消极后果,常常使用自动词而不是用他动词,淡化人为因素,将事物表达成自然变化的结果,从而减轻对方受恩于他人的心理压力。这充分体现了日本人体谅对方、避免给对方添麻烦的心理,进而达到人际关系的融洽、和睦,正是日本人“和”意识最好的体现。相反,如果是在承认错误的场合,就应该用他动词来表达自己的歉意,体现了由于自己人为的原因给对方添了麻烦,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使其在以后的交往中愿意主动与自己交往,从而体现了“和”的意识。

(二)“クッション言葉”中体现的“和”文化

“クッション言葉”具有缓冲性功能,属于日语中一种被频繁使用的表达形式,在维持人际关系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反映着日本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体恤他人的文化心理(労りの気持ち)。“クッション”是一种媒介,在维护相对立的两极融合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善于使用“クッション”型的交际方式,会让日本人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5]。日语会话中经常使用“すみませんが”“悪いだけど”“けれども”“勝手ながら”等表述,省略掉这些表述也丝毫不会影响信息的传达,这就是典型的“クッション言葉”。按功能来细分,日语的“クッション言葉”主要有表明歉意型、表明理解型、预告主题型和谦虚自省型四种类型。表明歉意型是出于基本礼节的定型化表达,口语中频繁使用,在正式内容前使用的“すみませんが”“失礼で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等就属于这一类型;表明理解型是为了使自己和对方的既有良好关系不被破坏,切入正题之前,通过对听话者反应的推测来表明自己对听话人心情的充分理解,在切入正题前使用的“意外かもしれないが”“信じられ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が”“残念ですが”“ちょっと厳しい言い方かもしれませんが”等就属于这一类型;预告主题型是为了让听话人做好接受新信息的心理准备,在切入主题前表明说话内容的大体方向,目的是不给对方留下唐突失礼的印象,“本題に戻りますが”“話は変わりますが”“これからのことなんだけど”等就属于这一类型;谦虚自省型是通过自我批判或质疑自身的行为,以谦虚谨慎的语言作铺垫,为的是尽量避免伤害听话人,以求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厚かましいようですが”“勝手ながら”“僭越ではございますが”“素人考えですが”等就属于这一类型。虽然这四种类型使用的场合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特征,即不论何种场合都顾及听话人的心情,如避免伤害听话人的感情、避免唐突失礼、减少听话人的心理负担,可以说“クッション言葉”为的是顺利切入主题,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助推器。这体现着日本人在与人进行交流时抱着“和”的理念和心态,处处体恤他人及不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的顾及与体谅,优先考虑不伤害对方,不让对方讨厌,通过这种方式博得对方好感,这是日本人推崇的“以和为贵”的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从语言功能来看,日语的寒暄语也可列入“クッション言葉”,因为它的功能是通过寒暄来达到对话双方的认同感,为正式交流作铺垫。从这一点来说,“寒暄语”属于切入正题前的“缓冲地带”。从语言效果来看,日语的寒暄语表达了对对方的体贴、以谋求人际关系的“和”。

(三)“相槌”所体现的“和”文化

“相槌”原意为打制铁器时徒弟跟着师傅的锤点敲打铁器,后引申为“随声附和,配合默契”的意思[6]。日语属于“共话型”语言,明显的特征是说话人说完一句话后征求听话人确认或同意时,听话人应恰当、适时地做出回应,这种回应必须恰到好处,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在日本人的会话中,语言随声附和是不可或缺的,是会话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如果交流过程中听话人不随声附和、保持沉默,说话人会以为对方对自己所说的话不感兴趣,没有认真听或者没有听懂,为此而感到不安。打电话时看不到对方,随声附和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日本人与外国人打电话时,日本人说“もしもし(喂喂)”,外国人也回应“もしもし”,日本人接着说“ええ、こちらは、山田ですが(我是山田)”,对方却不说话了,日本人便担心起来,又说了声“もしもし”。当外国人回应了声“はい(是)”,日本人又接着说“ええ、こちらは、山田ですが,スミスさんは(我是山田,斯密斯先生)”。只要外国人一不说话,日本人就极为不安,又从头开始说“もしもし”,如此反复,但对话丝毫没有进行,这说明随声附和对日本人的重要性。这种会话双方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的语言形式正是日本人追求和睦的人际关系、增添和谐气氛所特有的心理反应,即“和”的理念形成的一种自发性的合作意识。

三、结语

经过长期发展,“和”的意识已在日本人的生活及语言中深深扎根,并成为日本人和睦相处的精神纽带。限于篇幅,本文只从日语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妙用、委婉的“クッション言葉”“相槌”的适时使用方面探究了日本的“和”文化内涵。“和”文化还体现在日语的省略表达、暧昧表达、敬语的场面性等方面,这些将作为今后的课题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日语日本语言
日本元旦是新年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探寻日本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语言是刀
《黄金时代》日本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