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江平原区“一高一低”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解析

2020-01-02非2东3静3钊3

人民长江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太仓市文明生态

侯 佳 明,陈 非2,包 晓 东3,杨 静3,唐 钊3,胡 鹏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 2.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3.江苏太仓市水务局,江苏 苏州 215400)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又将其定义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组成,是促进人水和谐、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1-2]。然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水资源本底条件迥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我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也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面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难点也有所区别[3]。因此,如何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地分解到不同地区,探索分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4]。本文立足于滨江平原水网区的区域特征,提出高生态功能,低环境影响的“一高一低”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江苏省太仓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1 滨江平原水网区特征

本文所称滨江平原水网区特指位于长江干流沿线,并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城市,东起上海、西至宜昌,涉及沿江6省(市)的23个地市,如图1所示。该区域地势平坦,多为洪水滩地或冲积平原,兼有少量丘陵区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河网密布,过境水资源充足,降雨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境内多为缓流水体,部分河流流向不定,特有的地形、气象、水系条件,造成该区域的水循环规律十分复杂。社会经济方面,该区域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和城镇化率较高,是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5-6]。近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区域内人水争地的矛盾愈发突出,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断增多,水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目前,区域的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等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良好生态环境具有较高需求,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和先行示范带[7]。

2 “一高一低”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一高一低”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指立足于滨江平原水网区特征,以全面构建人水和谐、健康发展的水生态文明社会形态为总体目标,将打造“高生态功能,低环境影响”的滨江平原健康水网和现代化生态城市分别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的核心抓手。其中,“高生态功能”是指从生态基底、生态空间、生态连通性和生态缓冲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整体提高区域的生态功能;“低环境影响”是指从污染负荷、生态扰动、水资源浪费和社会水循环影响等方面的全面减弱,降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同时,全面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调控体系,约束引导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和谐共赢。“一高一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滨江平原水网区“一高一低”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结构Fig.2 Structure of "One High, One Low"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ode

2.1 健康水网建设

立足滨江平原水网区特色,将打造“高生态功能、低环境影响”的健康水网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维度的核心抓手,面向源、流、通道、荷载单元等不同水网组件,系统统筹控源、增容、减负、调流等调控手段,全面提升水网健康水平和生态功能。

打造“高生态功能”的健康水网,需从提升水网生态基底和动力功能两方面着手。生态基底提升方面,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保障水网通道的生态功能。一是在点上强化湖泊保护修复并推动湖周岸滩及湖内岛等重要生境单元建设,营建水网系统的重要生态节点和热点生境。二是在线上推动生态河流建设,对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河流,全面保护其岸坡系统和岸线形态,维持河流天然蜿蜒性;对不承担防洪、航运等功能的硬化河段,进行生态化改造,尽可能选用生态化岸坡方案,增强河流断面和岸线形态的多变性及丰富性;对确需进行直立挡护的河段,尽量采取格宾挡墙、木桩等透水护岸形式。三是在面上健全陆域湿地格局,扩展区域生态容量,保护水稻田、池塘等陆域水生境单元,恢复区域水网的整体生态基底。水网动力提升方面,依托滨江优势,在有条件的区域合理建立引江输水排水格局,在下游临海区域探索建立潮汐驱动下“江-河自然引排”机制,恢复和提升长江的动力源头功能。开展骨干河道拓浚贯通工程,构建引排通畅的区域骨干水网体系,同时保持毛细水网畅通,恢复河湖水系的连通格局。通过内河水网闸泵枢纽建设和调水引流,提升水网动力和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水网生态功能和健康程度。

打造“低环境影响”的健康水网,需通过沿河点源、农业面源、河流内源三条路径齐抓河流污染治理,以减轻水网荷载压力。沿河点源治理方面,推动工业生活污水治理和监督考核工作,科学设置入河排污口空间布局,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处置能力和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湿地,增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能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开展种植业生态化改造,推广节水减排灌溉模式,着力推动田间退水生态拦截系统建设,利用排水沟道和植被系统削减灌溉退水污染负荷;河流内源污染治理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骨干河道和农村河道的轮浚清淤工作,降低河流底泥污染影响。

2.2 生态城市建设

针对滨江平原水网区的城市特征,将打造“高生态功能、低环境影响”的生态城市作为水生态文明社会维度建设的核心,以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为基础,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空间,降低自然生态系统扰动,全面形成具有滨江平原水网区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8]。

打造“高生态功能”的生态城市,需从保障生态空间、增强缓冲能力、优化生态连通性三方面开展。通过强化土地空间集约化利用,以保障充足的生态用地。主城区要合理规划建筑物、道路、广场等人工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容量,避免盲目扩大建设规模,节约土地资源;镇区要强化人口聚集效应和集约化、垂直化的城市发展建设理念;农村要注重居民点的社区化改造,开展农村居住地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通过科学配置城市湿地,增强城区生态缓冲能力。在骨干河道城市段和城市低洼片区配置人工湿地系统,建设湿地植被景观,通过河流引水和周边降雨径流收集,构建城市生态湿地景观,实现景观、生态、防洪三功能统一[9]。通过推进生态廊道和生态桥建设,优化生态空间连通性。加强沿河、沿路生态廊道等生态贯通系统建设,促进城市生态斑块间的广泛联系和连续性,提升城市宏观生态系统的总体容量和缓冲能力。

打造“低环境影响”的生态城市,主要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和优化城市水循环系统两方面开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大力优化产业布局,淘汰高污染、高耗水、低效益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率;建设清洁工业,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节水减污效率;打造生态服务业,推进总部经济、创新研发、金融商贸等高端服务产业的落地发展,全面降低经济活动的环境扰动。城市水循环系统优化方面,需全面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降低社会水循环取水环节的环境影响;强化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降低社会水循环退水环节环境影响;推进下沉型、高渗透率城市绿地建设,提升城市下垫面的地表径流调蓄能力;推进建筑物屋顶、幕墙的垂直绿化覆盖,强化建筑物配套雨水收集系统建设,还原居民与工业用地的径流系数,实现低影响开发。

2.3 管理体系建设

健康水网和生态城市分别代表了水生态文明在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的核心建设内容,为了实现“自然-社会”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加强各自工程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一套水生态文明的严格管理体系,强化调控和引导能力建设,促进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这套管理体系同样也应遵循“高生态功能,低环境影响”的总体思路和理念。

在高生态功能保障方面,要着力构建长江岸线生态功能保护管理体系,优化长江岸线空间布局,实现长江岸线的集约化开发利用,严格保护现存长江岸滩及消落带湿地资源,开展植被、鸟类等湿地生物监测和保护巡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侵占、破坏湿地行为。着力构建河湖生态功能保障管理体系,推动河湖蓝线划界工作,严格治理蓝线范围内侵占和破坏河道岸线行为,加强水网关键节点及重要湿地的水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湿地水域面积、河流滨岸带生境条件以及重点河流贝类、沉水植物、指示性鱼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指标的全面监测,明确河湖管理与保护目标,完善河湖健康评价体系,提升河湖保护与管理能力。同时,理顺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区域行政长官直接领导的“河长制”“湖长制”,强化河湖管理执法能力,整合国土、环保、水利、农林等各部门执法机构,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能力。

在低环境影响管控方面,要以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为约束,强化企业环境准入制度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强化污水排放监控体系建设,对污水处理厂和企业排水做到实时采样分析,监控排水水量、水质情况。强化河道长效保洁机制,提升河道保洁覆盖度和保洁水平,促进河道长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亲水、适水景观营建,提升公众的水环境和水福利体验。组织多种活动,拓宽和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水生态文明志愿者注册和管理制度,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10]。

3 江苏省太仓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东濒长江,西接昆山,北至常熟,南与上海宝山、嘉定两区接壤。市域总面积809.93 km2,距上海市中心53 km,是江苏省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同时也是上海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仓境内河道密布,水陆交通便捷,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连续几年经济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十,是江苏省首批6个率先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的县(市)之一。2013年9月,太仓市列入江苏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立足太仓市所处滨江平原水网区特征,面向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一高一低”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三大任务体系框架的指导下,对应性地设置了一系列重点实施内容,有力提升了全市水生态文明水平。

3.1 “九横九纵”健康水网建设

围绕健康水网建设,太仓市部署开展了长江沿线综合保护等四大行动。

(1) 长江沿线综合保护行动。长江既是整个太仓市水网水系的动力来源,也是太仓市的饮用水水源地,做好境内长江沿线的保护工作,是太仓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和关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全面清除通江水闸外河道及长江沿线违章停泊船只,清除主江堤、港堤内外侧及水闸周边各类违章搭建和堆放,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并严格日常管护巡查,切实提升沿江环境综合面貌和管理水平。制定了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方案:以取水口为中心,500 m半径范围划为一级保护区;上游2 000 m、下游1 000 m范围划为二级保护区;按照“一个保障、两个达标、三个没有、四个到位”的总体要求,严格控制污染源,禁止一切破坏水源地水质的活动,并完成浏河口应急水源地建设工程。

(2) 污染源头拦截与治理行动。在全市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太仓市重点针对农村面源污染开展了全面治理。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太仓市农村地区共有568个村庄,农户38 196户,截至2017年底,累计完成治理村庄549个,受益农户31 160户,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1.6%。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制定了《太仓市畜禽养殖网格化监管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市、镇、村三级监管网格,全面深入巡查违规新建养殖场和偷排漏排直排行为。在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对现有农田沟渠按照“三清除+沟渠改建+生态构建”的组合技术进行改造,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增强氮磷吸附转化能力,对农田排水进行生态净化,防控农田退水污染。建成太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杨漕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代表性生态农业工程。

(3) 河网水系连通与动力提升行动。在流域层面,实施了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杨林塘整治工程、盐铁塘整治工程,有效增强了流域整体调水引流能力,改善了大区域水网环境。在区域层面,开展了太仓市级骨干水网贯通工程,完成吴塘、半泾、湖川塘等河道整治工程,形成“九横九纵”的区域水网格局。为改善城区河道水动力条件,增加水环境容量,实施了太仓城区引流活水项目,建设了十八港南北枢纽,强化了城区局部引排调度。此外,针对农村末梢水系,开展了毛细水网疏浚畅通工程,试点期间累计完成河道疏浚土方790万m3,打通断头浜15.5 km,拓宽束水河道33 km,拆坝建桥、涵180座,形成了连续畅通的毛细水网体系,恢复了区域水网互联互通格局。

(4) 河流生境优化与生态修复行动。开展了港区七浦塘生态公园湿地景观修复、浏河江滩湿地生态修复、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城区周边生态湿地修复等生境优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在最大程度保留现状水生植物和次生植被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整理和湿地修复,对人工化景观斑块进行生态化改造,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湿地生态功能。针对水网水生生物退化问题,开展沿江口门生态调度和鱼类放流增殖,促进了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弹性恢复。

3.2 “现代田园”生态城市建设

围绕健康水网建设,太仓市开展了城市生态空间扩展与保护等三大行动。

(1) 城市生态空间扩展与保护行动。太仓市立足低密度优势,打造大体量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了金仓湖郊野公园、长江口旅游度假区郊野公园、盐铁塘生态廊道、新浏河海运堤等一批城市生态景观与休闲空间。完成了城北河、天镜湖、新浏河、娄江河等滨河傍湖慢行绿道系统,形成环绕城市核心区的15 km绿道内环,围绕主城范围的40 km绿道二环,以及吴塘河、石头塘、杨林塘等衔接城乡的50 km绿道三环,串联河流、景区、田园、湿地和公园绿地,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绿带”,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2) 深度减排与城市低影响开发行动。试点期间,太仓市全面实施落后产能淘汰工程,全市共关停淘汰工业企业253家,腾出土地327 hm2,节约标煤3万t,减排COD 588.9 t。出台了《太仓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和行动计划》,启动了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完成了太仓港区石化园区污水收集自动监控系统建设,采用“一企一管”模式收集企业生产生活废水,监控企业排水水量、水质情况,确保污水厂进水水质稳定。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技术,新建的30万m2以上住宅小区、已建成的50万m2以上住宅小区,以及超过5万m2的文化、体育、交通枢纽等大型综合性设施,全部开展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3) 防洪排涝与供水安全保障行动。重点开展了长江堤防护坎加固、沿江口门控制工程改扩建、圩堤整治工程等流域和区域性防洪工程;对城区防洪排涝体系进行改造,形成老城区和西城区防洪小包围圈,通过与新区联合调度运行,大幅提高了城区防洪能力,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城区河道水质。在供水管网提升方面,完成新建的浏河水源地配套管网铺设工程,强化自来水水质监管,水源地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委托第三方对自来水厂进、出水水质按季度抽测;同时强化供水管网系统以及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对二次供水设施出水水质进行一年两次水质抽样检测。

3.3 “调控引领”管理体系建设

围绕水生态文明管理体系,太仓市开展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等三大行动。

(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行动。太仓市围绕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制度要求,通过“定目标、强能力、建体系、立制度、重考核、促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全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跨越式提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全市用水总量为6.76亿m3;万元GDP用水量53.43 m3,比2015年下降11.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7.81 m3,比2015年下降11.7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6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均达到或优于上级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要求。

(2) 河湖管理体系优化完善行动。建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总河长,覆盖全市3 400余条河道的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市镇两级建立10个河长办公室,均落实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市交运局、水利局、环保局等8个部门分别担任河长助理单位,协助河长履行日常协调和监督工作。依托河长制,进一步明晰了河湖管理范围,强化了河道蓝线管理和水面率控制,稳步推进了河湖生态监测和健康评价,并创新城区和农村河道保洁机制,形成管理一体化、考核制度化、宣传经常化、保洁市场化、投入公共化、装备现代化的“六化模式”。

(3) 水文化传承保护与水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行动。试点期间,依托重要休闲和景观资源,太仓市不断拓展“郑和航海起锚地”“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画派发祥地”三大水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等现代水文化载体。通过培训、党课等形式着力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水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色GDP”理念。深入宣传水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法制观念。

通过将“一高一低”建设模式应用于太仓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取得显著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以河道流速达到0.05m/s作为水流畅通标准,全市河流连通率达到67%;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60.1%增加到80%,主要河湖健康指数达到70分以上,并呈逐渐向好态势;城市透水地面率达到45.2%,河湖生态岸坡率达到92.2%,为区域水生态恢复奠定了良好的空间基础,并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形象;滨河景观带覆盖率达到 68.4%,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4 结论与展望

滨江平原水网区水资源本底条件较好,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带来的生态空间挤占、污染负荷超标等问题突出。在滨江平原水网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秉承“高生态功能、低环境影响”理念,并将之系统应用于区域健康水网、生态城市和管理体系建设中,形成了滨江平原水网区“一高一低”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江苏省太仓市的实践应用中,“一高一低”建设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水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奠定了良好基础,并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形象,值得在同类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相关经验可促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猜你喜欢

太仓市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海外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
吹笛记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大爱有光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