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型防脱鼻饲装置的研发*

2020-01-01代凤玲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三通胃管反流

代凤玲 雷 铖 刘 垚 鞠 梅*

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注入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的方法,为不能不能经口进食、不能张口及拒绝进食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以保证患者的营养和治疗,是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对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1-2]。近来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管饲患者日趋增多,加之因疾病、事故等导致口腔疾患人数的增多,我国适用鼻饲的人群逐年增加,鼻饲辅助装置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4]。为此,本研究研发一款新型防脱的鼻饲装置,以提高患者就医的临床舒适度。

1 防脱鼻饲装置的研发

1.1 研发背景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要手段,其主要途径有鼻胃管、鼻肠管、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等[5]。经鼻胃管喂养,即鼻饲法(nasogastric gavage,NG)是指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肠内营养管饲途径[6]。EN的营养目标为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维持或促进营养状态、功能和活动的康复、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7]。主要适用于连续3 d及以上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应该接受肠内营养,严重神经性吞咽障碍、抑郁、早中期痴呆患者,以及营养不良或者有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患者、失能老人等,为其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维持或促进营养状态、功能和活动的康复、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7-8]。然而,传统鼻饲法主要采用胶带直接贴在鼻翼及面部上的方式固定,不仅增加患者的不适感,且胶带遇潮湿容易降低粘性,导致固定不牢甚至导管滑脱,从而增加临床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

1.2 研发特点

本研究研发的防脱鼻饲装置通过在鼻饲液入口处安装保护壳,可防止灰尘经过导管进入人体;同时在装置上设计三通气囊,便于在外导管发生堵塞时配合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对其进行疏通;安装固定带可以将装置固定在鼻梁上,防止使用时装置滑脱;测量桶可测量鼻饲液容量,防止鼻饲液过量或不足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内导管靠近外导管的一端横截面呈弧形的凹槽,降低患者鼻腔发生堵塞的可能,保证呼吸畅通。

2 防脱鼻饲装置的结构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防脱鼻饲装置主要包括外导管、固定带、三通和保护壳。导管的上端设置有鼻饲液入口,入口外侧安装保护壳,鼻饲液入口下方的外导管上安装第二夹片,第二夹片下方设三通,三通导管下方连接外表面上有刻度标记的测量筒,测量筒下方的外导管上安装第一夹片,第一夹片下方的外导管上安装固定带,固定带的两侧连接系绳,且系绳远离固定带的一端安装有相互配合的锁扣。外导管的一端安装有内导管,且内导管靠近外导管一端的侧面设有截面呈弧形的凹槽。外导管和内导管的内壁皆涂覆有润滑层。三通一侧的支管上通过外导管连接有气囊。固定带通过安装环套在测量筒与内导管之间的外导管上,见图1。

图1 防脱鼻饲装置结构示意图

3 防脱鼻饲装置的操作方法

防脱鼻饲装置主要适用于不能经口进食、不能张口及拒绝进食的患者。具体实施方式:使用时先将内导管插入患者胃内,通过锁扣和系绳将固定带固定在鼻梁处,从而将装置固定住,防止装置滑脱。注入鼻饲液时将第一夹片夹住,然后打开保护壳的上盖,再通过鼻饲液入口将鼻饲液注入外导管,让鼻饲液储存在测量筒内。当注入的鼻饲液到达指定量后打开第一夹片,让鼻饲液进入胃内;当管道发生堵塞时夹闭第二夹片,按压气囊疏通管道。

4 讨论

科学、规范的鼻饲护理是保证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在喂养方式上,高危患者或者鼻饲喂养不耐受的患者应采取持续输注,间断喂养不耐受的患者采取持续喂养[9-10]。应根据胃管的材质、特点、用途、需要留置的时间以及效价比等选择合适的胃管,建议采用软且灵活的小口径胃管[11]。长期鼻饲患者使用聚氨酯或者硅胶胃管;成人可选择14号胃管,优先选择螺旋型鼻胃管[12]。在留置时间方面,对于长期留置胃管,必须每4~6周更换,并换对侧鼻孔[11]。对于口和(或)鼻腔的护理,每日用油膏涂抹鼻腔,使用氯己定溶液行口腔护理,2次/d,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肺炎发生率[13]。食物以及管道污染是引起各种鼻饲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防止食物残留于管壁导致食物变质,每4 h用20~30 ml温水冲洗管道1次,中断输注或鼻饲给药前后用20~30 ml/次温水冲管道,建议使用无菌水冲管。发生堵管时,用温水冲管;若不成功,则可使用碳酸氢钠或胰酶冲管[13]。为了减少污染,肠内营养的配置、喂养都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现用现配,配置好的鼻饲液需冷藏,鼻饲前复温,室温下存放不能超过4 h,24 h内未用完要丢弃;建议喂养时戴一次性手套;开放性通路至少24 h更换1次;肠内营养泵可防止鼻饲液逆行污染[14]。近年来许多学者也分别针对鼻饲管的鼻饲方式、患者体位、鼻饲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鼻饲方式。韩静[15]、张萍[16]以及黄瑞英[17]等均将传统的间歇鼻饲和持续鼻饲输注等进行比较,结果均表明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耐受好,可减少胃潴留、误吸、吸入性肺炎和腹泻的发生率,减轻继发性损伤,同时也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2)患者体位及置管深度。童丽灵等[18]探讨鼻饲管置入的深度及鼻饲时患者体位与食物反流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显示半卧位鼻饲法及较传统的置管长度延长10 cm的改良鼻饲法两者具有独立降低患者食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作用;王银云等[19]系统评价成人鼻饲患者不同喂养体位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论是将床头抬高≥30°喂养,可以降低鼻饲患者反流、误吸、呛咳、胃潴留、呕吐以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压疮发生率,是提高鼻饲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3)鼻饲量。吴小燕等[10]探讨留置胃管长度及鼻饲量对老年鼻饲患者食道反流发生的影响,提示鼻饲置管长度为55~65 cm,鼻饲量为200~300 ml/次,既可满足不能进食的老年患者营养需求,又能达到降低食道反流发生的目的。

胃管脱落是目前临床上使用鼻饲装置的重点风险之一,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及有效治疗[20]。传统的固定方式主要采用胶布固定于鼻翼和面颊处,该方式会因患者烦躁不安,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患者面部皮肤出汗等情况使胶布失去粘性,使得固定不牢固,容易导致患者在未达到治疗目标便发生移位、脱管,从而增加插管次数而造成患者不适。除此之外,鼻翼两侧及面颊部的胶布痕迹又很难去除,胶布紧贴在鼻腔和面颊,刺激患者皮肤,在胶布周围发生过敏并引起痒感,甚至还会引起胶布紧贴部位皮肤损伤,通气易受到影响。

目前,多数关于胃饲操作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患者体位、留置胃管长度、鼻饲量的多少及喂养方式等,较少对胃管固定方式及防止管内食物潴留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良,本研究研发新型防脱的鼻饲装置,旨在研发一款新型防脱的鼻饲装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其技术创新点在于在鼻饲装置外导管上安装固定带,固定带两侧连接有系绳,采用系带的方式固定,操作简单且刺激性小。此外,该新型鼻饲装置的创新点还包括通过三通管的构造可有效疏通食物堵塞,具有刻度的量筒可精确计算输注食物液量。因此,该新型防脱鼻饲装置的研发意义在于改善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方式,减轻工作量,可以使其在鼻饲过程中更加省力、省时及省心。对于患者而言,降低了鼻饲装置在操作过程中食物受污染的可能性。

5 结语

研发的防脱鼻饲装置应用于经鼻胃管鼻饲中,其固定方式的便捷、无刺激,防止鼻饲液在管内堵塞,可测量鼻饲液容量等优势,以期达到有效降低个人及社会医疗成本、提高患者就医舒适度等目的。同时具有结构合理精巧、使用方便及安全可靠的特点,具有临床应用意义。尽管鼻饲装置及其固定方法始终在不断改进,但如何提高鼻饲装置固定的舒适性及牢固性仍是医务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

猜你喜欢

三通胃管反流
一起热压三通开裂失效机理研究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CAESARⅡ中三通的分析和应用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胃袖状切除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的防治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腔内治疗进展
顺丰联手“三通一达”反水对抗阿里菜鸟阵营
急性中毒患者胃管置入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