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养”:实现儿童的言语生长

2019-12-31何文秀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何文秀

[关键词]语文教学;牧养;言语生长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一发展迫切需要语文课堂以“牧养”的教育方式绽放。何谓“牧养”?牧养就是放养,和圈养相对。但牧养又不同于散养,它通常需要人员监护。而教育过程中的“牧养”,是一种生态教育方式,有悉心放养之意,更有自我教养之意。童心需要“牧养”,言语实践就是童心自由驰骋的牧场。

一、巧设情境,让儿童言语生长更自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要有耐心地去“激”情,一旦巧妙地点燃学生情感的引线,学生就能渐入佳境,创造意外之喜。

1.诗歌中的意向渲染——让儿童带着兴趣去学习

诗歌通过凝炼形象的语言去抒发浓烈的情感,营造优美的意境,扣动读者的心弦,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这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情趣,能使儿童在心灵萌动中获得愉悦。

有一位教师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冰心的诗歌《雨后》,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雨这一意向,播放了动态的雨中及雨后的情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雨境中,投入学习。教师则适时地点拨学法,像个局外人似的关注着学生的学习进程,放手让学生去体验下雨所带来的浓烈感受,并让学生以儿童的视角进行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与精彩展示,真正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

2.神话中的故事铺垫——_把儿童置身于故事情节中

故事拥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想象、跌宕起伏的情节。低年级学生对故事有一种持续的需要,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故事,设置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融人情节之中,展开学习。

如教学《沉香救母》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宝莲灯》故事中二郎神、三圣母和刘彦昌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会把自己当作沉香,就不难体会到他的救母心切了。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中,学生进行言语表达,内心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由故事引发教学情境,很自然地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故事和课文内容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3.散文中的音乐烘托——启发儿童领会文本意境

音乐是一种靠听觉来体验的艺术,格调高尚、优美健康的音乐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把音乐引进课堂中,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领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意境与情趣。

如教学中,我播放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感受鲜活生动的画面。我在乐曲的视听和画面的转换中进行范读,优美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与课本内容和谐共鸣,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朗读和学习的效果自然倍增。这就是《一株紫丁香》一课的教学中音乐所产生的效果。

二、放飞想象,让儿童言语生长更诗意

夸美纽斯在《教学法解析》中说过:“如果你要你的学生做某事,让他们看着你做;如果你要你的学生说某事,你说他们听。”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打开一扇想象之门,教会学生“迈步”。

1.培育童情——儿童情感的美丽编织

诗歌是儿童想象盛开的花朵。诗中跳跃的思维,奇特的想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品质的源泉。儿童总能从自己内心的全部情绪以及当下的感受中去体验和诠释生命的意蕴。

《雨点》这首诗歌的教学都聚焦在情感上。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体味诗的文字之美、节奏之美、动作之美。这想象点燃了学生内心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从想象中进发出来。在这样的教与学中,学生被自己清新、活跃的情感所牵引,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成为審美境界的一部分,并与那些自己曾经历过的相关的或者类似的表象相聚合,把美妙的想象融入诗境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享受童趣——儿童生活的快乐表达

绘本阅读是儿童的快乐表达。孩子们根据文字的提示,以不同的绘画形式把这些主题表现出来,画面或色彩浓重,或笔墨淡雅,或委婉写实,或奇异抽象,真是独具匠心。

《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萝丝形象十分引人注目,与那只妖媚无比的狐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萝丝知道狐狸在身后吗?为什么萝丝总能逃过,狐狸总是倒霉呢?”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这些分享的观点,有的滑稽可笑,有的稚嫩可爱,但却正是学生言语生长的最好见证。

3.留住童真——儿童个性的独特存在

想象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低年段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留住这些美好的童真。

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我曾问学生:“你喜欢课文中的谁呢?为什么?”班上一位非常内向的女生自告奋勇起来发言,说喜欢风伯伯(与预设不同),理由是它批评人很和气,不像从事教育事业的妈妈,每次批评她都是凶巴巴的。这童真中表现出来的难得的价值观让人明白:批评是可以换一种方式的。

三、融合兴趣,让儿童言语生长更愉悦

语文阅读教学是低年段语文教学非常难翻越的“蜀道”,破解这一阅读“死角”,必然要打开一扇“兴趣之门”。教师要想方设法去诱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能动性,成就其言语生长的自性化发展。

1.“抛绣球”式引导——儿童求知欲望的兴起

《孟子·尽心上》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高明的教师都是“抛绣球”的高手,不管是在课始、课中,还是课堂结束后,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谁的本领大》一课,教师创设“风和太阳比赛”的教学情境,以学程单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互助完成表格,在对比中得出结论,明白道理。教师通过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连续抛了几个“绣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然后通过及时的激疑,引领学生逐步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2.“福尔摩斯”式引导——儿童神奇思维的演绎

课堂的生成是千变万化的,很多教学生成都是预设性和非预设性并存的。一次好的随机引导,能让课堂化腐朽为神奇,真正使教学进入无痕的高境。

《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教师抓住关键词“蝴蝶谷”,让学生组成“福尔摩斯侦察小队”,到文本中去寻找蛛丝马迹(蝴蝶种类繁杂、色彩缤纷、飞行优雅),并根据文字的微小细节,品词析句,还原这个山谷的胜境,从而揭开了“蝴蝶谷”的神秘面纱。接着,队员们把书上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读出了蝴蝶谷灵性的异动之美,真有福尔摩斯的风范。

3.“接地气”式引导——儿童表情达意的需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与文本对话,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夕阳真美》中“灿烂”一词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体验词语,进行表情达意的训练。教师借助霞光图片,让学生谈灿烂的霞光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继而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灿烂的事物,并让学生用上“灿烂”一词来描述它们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丰富的言语表达。这样,“灿烂”一词就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心里。

教育即生长,而言语的生长就是学生的自我生长,是生命的成长。唯有教育的“牧养”,多元的融合,才能实现儿童言语生长的自性化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