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果桑棚架栽培技术初探

2019-12-31李坤峰贾惠娟鲁兴萌

中国蚕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果桑桑椹棚架

李坤峰 倪 亮 杨 平 贾惠娟 鲁兴萌

(1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浙江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果树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58;3浙江大学蚕蜂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58)

果桑是以收获桑椹为主要目的的桑树统称[1]。桑椹又名桑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2]。目前国内栽培的果桑品种中大10因其适应性强、果形大、产量高和口感好等优点,成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桑品种[3]。

棚架栽培因其具有抗风通风透光性好、果实整齐一致、管理方便、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在梨树[4]、甜柿[5]、葡萄[6]等果树上早已被广泛推广应用,但在果桑栽培上尚未见相关报道。有研究表明,传统果桑栽培的种植密度、树型养成形式与快速发展的采摘旅游已不相适应[7]。因此,本研究针对目前果桑栽培存在的问题,结合果桑的树形结构和结果特点,借鉴葡萄等棚架栽培技术,进行了果桑棚架栽培试验。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供同仁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果桑品种 大10,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提供,2014年12月20日以当年生嫁接苗栽植。

1.1.2 主要仪器设备 HY-TD型手持折光仪,杭州恒仪仪表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1.1.3 试验大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里的3号设施大棚。图1和图2分别为果桑棚架栽培1/4结构简图和实图,棚架采用镀锌钢管为支柱架设水平棚架,棚架距地面高为1.85 m,架面为由粗细2种铁丝组成的网格,粗铁丝(直径6 mm)纵横间距均为4.00 m,构成棚面的骨架,粗铁丝交错成的“十”字交叉点位于定植苗的正上方,以方便果桑第1侧枝的捆绑,粗铁丝之间的间距由细铁丝补缺,细铁丝(直径2 mm)间距为20 cm,细铁丝网格为20 cm×20 cm的方格;连栋大棚于2014年6月建成,2014年12月开始使用,大棚顶高5.00 m,跨度8.00 m。

图1 果桑棚架栽培1/4结构简图

图2 果桑棚架栽培实图

1.2 试验方法

1.2.1 棚架栽培 于2014年1月—2018年12月进行棚架栽培试验,棚架栽培面积2 000 m2,棚架栽培株行距为4.00 m×4.00 m,每667 m2栽植40株。1年生幼苗定植后在苗旁插1根2.0 m长的竹竿,当新梢生长到30 cm时,选取生长健壮的新梢绑缚在竹竿上,作为主干培养向上诱引,去除其他萌发的新梢,待主干长到170 cm左右时进行截头;截头后对新长出的枝梢只留最上部的4根侧枝,待侧枝长至30~40 cm时进行捆绑成有一定弧度的“十”字架型;待第1侧枝长至2.00 m时截头,第1侧枝发出的枝条(第2侧枝)与第1侧枝在同一个平面上成45°角;第2侧枝上结果母枝(第3侧枝)与第2侧枝成30°角进行捆绑,以均匀平衡为主,多余的侧枝疏去;2015年冬季修剪以疏剪和短截相结合,随着主枝的延伸和侧枝的配置形成4主枝和多侧枝的树型,冬季修剪时第3侧枝保留1~2芽进行短截,待第3侧枝保留芽发出后捆绑。

1.2.2 常规大棚非棚架栽培(以下简称常规栽培) 传统常规栽培模式2 000 m2,株行距2.00 m×1.00 m,每667 m2栽植300株,大棚建设时间和类型与棚架栽培一致。1年生嫁接苗定植后次年待新芽长至30 cm时选取1根健壮的枝条培养为主干,主干高度为50 cm时摘心,待新稍长出后选取着生位置均匀的枝条4~6根,新稍长至30~40 cm时摘心培养4~6根拳枝,发芽后每根拳枝留3~5根结果母枝,以后每年在离地面100 cm处进行夏伐。

1.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所选当年生嫁接苗栽植于2014年12月20日,2015年是小苗开始生长的第1年,为更好地培养主干及侧枝尽量减少挂果量,所以产量等相关数据从2016年开始记录。2016—2018年,每年12月份测量记录2种栽培模式的树干和第1侧枝的茎粗及第3侧枝的数量,棚架栽培和常规栽培2种模式每年各随机选取30株桑树固定测量。2016—2018年,每年4月15日对桑果进行取样调查,每种栽培模式随机选取30株,果实分批采收,即于果实成熟20%左右时第1次采收,1周采摘1次,共采摘4次,计算出平均单株桑椹产量和单果质量。在第2次采收的果实中,各随机抽取60粒健康的桑椹,用HY-TD型手持折光仪测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17年冬季修剪时棚架栽培模式另外选取30株桑树调控第3侧枝的数量,形成每株桑树留结果枝为A组80根、B组90根、C组100根、D组110根的不同处理,调查棚架栽培模式下不同单株留结果枝数量的桑椹产量和质量。

1.3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桑大10棚架栽培模式的树体生长发育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与常规栽培相比,棚架栽培果桑能利用架材的支撑与固定作用,可不考虑骨干枝的承载能力,且及时通过拉枝将其开张平卧于架面,其树体生长更为迅速,棚架栽培果桑的主干和第1侧枝茎粗从栽培第2年开始就显著粗于常规栽培的果桑。同时,本次试验还发现,果桑棚架栽培更为适宜长放修剪(结果母枝可以不摘心),特别是第2侧枝和第3侧枝可长放修剪,结果主要集中在第3侧枝上,2016年棚架栽培模式果桑树第3侧枝总数量可高达80~120根,而常规栽培模式每株仅有20~30根结果母枝。

表1 2016—2018年果桑大10棚架栽培的树体生长发育情况

表中数字后面的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2-3相同。

2.2 果桑大10棚架栽培模式的桑椹产量及单果质量

从表2可以看出,2016年和2017年,棚架栽培模式每667 m2的产果量均低于常规栽培模式,在2018年,棚架栽培模式的每667 m2产果量略高于常规栽培模式,但差异不显著。在单果质量方面,棚架栽培模式的单果质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模式。此试验结果表明,棚架栽培模式的每667 m2产果量在第3年稳产后可以与常规栽培模式的产量相当,但是,果桑大10的单果质量棚架栽培模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模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棚架栽培模式也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模式。

表2 2016—2018年果桑大10棚架栽培模式的桑椹产量和质量

表中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016—2018年的平均值。

棚架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采果开始时间相同,均约在每年的4月15日开始有桑椹成熟,但结束时间不同,棚架栽培模式的果桑采果持续至5月底左右,常规栽培模式的果桑采果至5月中旬左右结束。这可能是因为棚架栽培的结果母枝不摘心,其结果母枝在延伸过程中可不断挂果,开花结果时间有先后导致桑椹成熟时期有先后、采摘时间拉长。

2.3 果桑大10棚架栽培模式下不同单株留结果枝数量的桑椹产量和质量

从表3可以看出,果桑大10棚架栽培模式采用C处理每667 m2桑园产果量最高,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其单果质量在所有处理组中均最低;采用A处理每667 m2桑园产果量最低,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单果质量在所有处理中均最高;采用B处理每667 m2桑园产果量仅次于C处理组排名第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单果质量接近于A处理组排名也是第2,综合考虑产量及品质,认为B处理为最佳选择,但是如果桑园以采摘为主,以追求品质为目的,可以选择A处理。

表3 2018年果桑大10棚架栽培模式下不同单株留结果枝数量的桑椹产量和质量

A表示棚架栽培模式下单株留结果枝80根、B表示棚架栽培模式下单株留结果枝90根、C表示棚架栽培模式下单株留结果枝100根、D表示棚架栽培模式下单株留结果枝110根。

3 小结与讨论

棚架栽培模式可以借助棚架的支撑作用,提高树体的负载能力,同时还可以削减骨干枝及中、大型枝的生长量,快速扩大中幼龄树冠[8]。果桑由于其枝条生长旺盛且柔软更需要借助外力进行支撑,采用棚架栽培能很好地借助棚架的支撑作用来迅速扩大果桑的树冠。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棚架栽培果桑的主干和第1侧枝茎粗从栽培的第2年开始即显著粗于常规栽培的果桑。同时,有研究显示,棚架栽培有利于缓和与均衡枝梢长势,增加结果枝总量及中、短果枝数量,还能将结果枝组平缓地固定于架面,改善通风,并使每根枝条都能均匀地接受到光照[9-10]。本试验还发现,棚架栽培果桑的桑椹个头较为均匀,着色均匀且着色程度较深,这可能与棚架栽培模式下拓展枝条能接受到更多光照有关。

近年来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果桑种植面积有了较快的增长,但由于果桑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果桑栽培技术大都参考以往栽桑养蚕的桑树栽培技术,尚未形成成熟的果桑专用栽培技术,栽植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不规范,标准化栽植程度低,而且大部分地区仍采用老旧桑园嫁接果桑的模式,存在栽植密度大、整形剪伐不科学、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问题[11-14],难以适应果桑产业快速发展和人们休闲体验的需要。果桑采用棚架式立体栽培,可改变枝条空间分布状态,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不仅有利于提高桑椹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方便管理易于采收,更有利于推广机械采收等省力化技术,非常适合休闲观光果桑园。

猜你喜欢

果桑桑椹棚架
猕猴桃棚架上篱架及围裙栽培法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春天手作“桑椹膏”
桑椹(外一首)
桑椹
阆中果桑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夏黑葡萄单主干双主枝整形及二芽修剪技术
更年期滋补可用桑椹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