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甘肃地域文化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9-12-3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甘肃价值观核心

王 志 宏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 730101)

一、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主导作用。”对于从紧张的高中生活步入到相对自由和轻松的大学生活的大学生来讲,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进入成熟期,同时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多种教育途径的探索,积极引导和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甘肃作为一个西部省份,理工科院校有15所,理工科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大约20万人左右,通过问卷调查后发现,这些院校普遍较注重学生的科学教育,即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塑造,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除了开设必修的马克思主义思政课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素质教育课程,尤其随着现在处于新媒体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以往发生根本变化,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冲击较大,同时,我们发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大多采取的是较为封闭、教条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把价值观教育等同与一般科学教育课程,注重对价值观知识的理论讲解,采取单方面的理论性的灌输,不重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知识化、教条化。二是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忽略大学生的基本的合理需求和正当权益,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凸显的是教育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完全忽视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获得感,这一教育现状其实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目标——指导人情感认同和行为养成。

这就对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须不断改进教育策略、寻求更好的价值观培育途径,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本质目标——“立德树人”。

二、依托地域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有效性

习近平同志提到 “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文化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和资源,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地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存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长期的发展与传播,它凝聚着区域内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典型文化与精神,体现着人们真善美的价值传统与追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体现出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一致的特征,这是可以完全与地域文化相对应的。社会学家曾经指出“人的某些社会化需求如文化素养的提高,优秀品格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来实现,而优秀的地域文化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文化情景的熏陶”[2]。我们将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心理需求对照到地域文化发挥德育教育的环境中,就是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内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应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继承和发扬先进光荣的革命文化,让“活”起来、“动”起来的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熏陶人,从而促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对照渗透到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中。

三、甘肃地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影响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感召力。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为全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典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甘肃的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是积极深刻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为中西方的贸易交往搭建了平台,而且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集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可见,甘肃的敦煌文化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具备鲜明的地域内容与风格,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长期积淀形成的,具备主流文化的共同性,首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延续了中华文明,并且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在对主流文化吸纳、继承的过程中,有所创新,通过南来北往的胡商交流,将四个文化体系沟通融合,敦煌文化展现了它追求兼容、和平、进步、发展的时代精神[3]。2013年习近平同志曾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演讲中提到了丝绸之路在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提到“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合作原则,这是当代丝绸之路精神的文化内涵[4]。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可以将这一深刻内涵对照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诉求中。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女娲、伏羲都诞生于甘肃。甘肃天水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最早的记事符号、最早的城市雏形、最早的绘画雕塑艺术等等,学界已经公认大地湾遗址已毫无疑问将中华文明起源推进到了“中华八千年文明”[5];每年在天水举行的伏羲大典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重要活动,据统计,每年参加伏羲大典的海外华人数量节节攀升,伏羲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伏羲最典型的标志就是龙图腾,这一图腾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远古时期,伏羲带领民众不畏艰险、改造自然,积极进行社会生存实践,并制礼教化民众,造就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标准,伏羲创立的八卦更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这些精神是典型的中华民族自强、进取、宽厚、和谐的人文精神[6]。在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培育的过程中,引导其对于人文始祖文化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

(二)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遍布全省的720余处红色文化遗迹,记录了甘肃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上世纪30年代,甘肃境内先后发动了 “两当起义”“靖远起义”等10多起武装斗争,优秀的中国革命领导人在这里以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革命斗志南梁革命根据地;甘肃会宁是中国革命红军会师的地方,是中国长征和革命重心战略大转移的集合地,这些都赋予会宁以“红色圣地”崇高荣誉;甘肃南部的腊子口战役,打开了红军北上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大门,更是体现了中国革命前辈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崇高革命精神,这些鲜活而生动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甘肃大地上的丰厚的革命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 “长征精神”“会师精神”等[7]。这些典型的革命文化是优秀而又值得弘扬和传承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必须要理解、传承、弘扬这些可贵的革命精神,这些红色文化所承载的优秀精神不会过时,它是时代的精神、是民族斗争的象征,它是指引我们克服困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源泉,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这些真实感人的革命历史文化具有及其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精神来源。

四、甘肃地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抓好课堂理论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前提

一般认为,人的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情感认知,二是理性认同(内化于心),三是实践履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内化于心”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承载着理论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教育责任,要使学生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逻辑与理论的力量,在甘肃地域环境下,树立本土文化自信。如在授课过程中,将革命遗址、大量革命历史时期留下的珍贵资料以及武器、用具等珍贵文物等这些直观可感的教育素材进行逻辑整合,用清晰、严密的知识框架体系,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出,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让学生在体验—感悟—认同的心理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对于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现实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存在的前提,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与导向作用,并坚持将这些生动的红色文化作为是最直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展示,使学生在解读并体会甘肃红色文化的内涵意蕴的基础上,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关照,从而在情感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增强地域文化自信中潜移默化地继承并弘扬红色文化,以“文”为基础,实现“化”的培育。

(二)校内外实践学习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中充当着“第二课堂”的作用,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价值观教育作用。首先,在日常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对各自家乡典型的优秀历史文化做调查报告,以PPT、DV剧、微视频等形式展示出对甘肃地域文化的认识,并抽取一定的课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并将好的汇报通过学校的自媒体进行报道宣传,从而营造良好文化体验氛围,在切实体会到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增强价值观情感体验。其次,作为高校管理者,开展一些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如展演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片和开展相关讲座等,通过系列化、常规化的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将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常规化”,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风和学风,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借助于新媒体媒介,如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载体,在网络空间中开设价值观学习平台,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获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点,并对学生的热点问题的进行及时回应,在主流价值观教育下充分正视学生的个人价值需求和价值观情感体验,坚持用充满人格魅力的典型人物和感人至深的真实事例,纠正大学生的不良价值观倾向,逐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高校从校情、学情出发,积极拓展各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勤工俭学活动、志愿者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干、甘于奉献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与地方红色文化基地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联系,定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帮助学生在重温历史的真切体验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建立健全价值观培育的教育保障机制

科学、系统的制度机制是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保证。首先,从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弘扬宣教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氛围;从教育者角度来说,重视师德建设,定期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培训与讲座,让教师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做好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者。其次,加强与当地文化资源基地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规范化、日常化,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将切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坚定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建立长效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从思政教学课时的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开设的层级、程度,从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与熏陶中,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进行践行教育,并充分重视文化对价值观的涵养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甘肃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