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路径摭探

2019-12-27陈燕妮

成才之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大学生

陈燕妮

摘 要:基于课程思政视角,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能够充分发挥课程主渠道、主阵地的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浸润式的教学方式创新课程教学形式,能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路径有: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职业心理素质培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显性成绩与隐性素养相结合,完善课程教学考核;强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拓展课程教学成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心理素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5-000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長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浸润式的教学方式创新课程教学形式,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成功就业创业,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职业心理素质的联系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拥有的、对职业活动起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它既具有一般心理素质的个体特质,又包含符合职业需求的智力和非智力型素质特征,如职业需求、职业价值、意志情绪等。职业心理素质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如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其思政教育功能,值得高校心理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现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现状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课时、课程形式各不相同。笔者所在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专门为大一学生开设,课时为32个学时,其中理论课20个学时(10个主题)、实践课12个学时。课程旨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然而,由于课时等限制,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比较少,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场地限制,课程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传统知识的讲授。而且生源主要是艺术生,艺术生对公共基础文化课的兴趣度比专业课要低,对心理健康课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目前,学校开设了“设计心理学”“趣味心理学”“双创型人才职业心理素质拓展”等选修课,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满足广大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需求。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路径

1.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心理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影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心理课堂上思想受到熏陶、心灵受到洗礼。

2.融入职业心理素质培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相关文件要求32学时~36学时,课程内容一般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概述、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压力与情绪调节、网络心理、生命教育等组成。这些课程内容因课时的限制,往往比较空泛。为了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高校及心理教师应该积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第一,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职业心理素质培育。如笔者所在学校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个别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动机、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学生注重长远的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学校部分学生是非艺术类生源,其绘画基础相对弱,但是勤学、务实。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分析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优势等,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性格优势选择适合的专业,积极面对职业生涯。第二,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例如,服装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对创新要求比较高,教师在自我意识主题教育中应加强对其创新精神、职业动机的教育。湘绣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兼具创新能力和耐心,教师在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主题教育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入职场情绪管理的内容。第三,可以在自我意识主题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自信从容、爱岗敬业、勇于拼搏奠定基础。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

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与手段。第一,针对心理健康课程学时短、学分低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专题选修课、分年级分层次增设教学内容等方式加以改进。第二,针对当前大部分心理课程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角色扮演、职场心理情景剧、项目任务驱动、心理小游戏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

4.显性成绩与隐性素养相结合,完善课程教学考核

目前,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主要是对平时表现与期末作业的综合考查。对平时的考核,主要是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等表现;对期末作业的考核,主要是心理学论文、心得体会的撰写等。其实,这些显性的表现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部分。而隐性的心理健康素养难以觉察,却又很重要。因此,在心理课程教学考核中,教师应该增加隐性心理健康素养考核部分,如同学互评、自我觉察评估等。

5.强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拓展课程教学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果最终体现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上,而职业心理素质提升属于其中一部分。第一,高校可以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除了传统讲授课外,还可以增加实践课,如开展与职业素质有关的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等。人际沟通团体辅导、人生价值观团体辅导、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等,都是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第二,高校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融入第二课堂,如开展趣味心理运动会、素质拓展训练等。第三,高校可以以选修课形式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提升训练。如笔者所在学校于2016年创新开设了“双创型人才职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选修课程,采取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自我职业认知、人际沟通、意志品质、创新精神、挫折与压力应对等方面展开教育,学生们兴趣度高、参与性强,课程反响好,深受广大学生喜欢。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浸润法在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5(09).

[2]张春晓.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与创新人才素质的关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05).

[3]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高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5]张海涛,苏苓.浅析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