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荀子的“民本君主”思想

2019-12-27黎莹婧

文化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裕民人者君主

黎莹婧

荀子建立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政治理论框架,在君民关系与地位的构建方面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争论。学者论及荀子的君民关系时大多以简单的“本末”关系套入其君民理论体系中。笔者认为,荀子的君民理论应是多维度的,因其存在着“本末”与“主从”双重关系,且体现了“民本君主”的思想。此外,荀子的君民关系应是相互制约又统一的,从而形成其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

本文以荀子的“民本君主”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阐明“民本”与“君主”思想的具体内容及特点,并在探讨中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进而整体把握“民本君主”思想在荀子整个政治理论体系中的意义。

一、“民本”思想

学界基本认同中国“民本”思想的滥觞为《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文献中无确切定义,故至今未有“民本”之定论[1]。笔者认为,荀子的“民本”思想不仅体现在“养民”“裕民”“教民”等观念,更体现在他阐述民的社会等级与君主制度的起源关系上。换言之,荀子的“民本”思想是从论证君主制政治合理性的角度出发的[2];“民”虽属被统治阶级,但其为君权的根本,因而极受统治阶级的尊重。

首先,荀子提出“立君为民”的主张。《荀子集解·大略》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3]荀子明确表示立君、尊君之目的并非是直接为了君主、诸侯、士大夫等阶级,而是出于为民、保民的原因。

其次,荀子又提出“礼生为民”的观点。《荀子集解·大略》曰:“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4]荀子从其理论核心“礼”的角度,亦认为“礼之生”“礼之隆”产生的目的是为民,且应以“顺人心为本”,此“礼生为民”的观点充斥着“民本”色彩。

再者,荀子以“舟”“水”与“舆”“马”比喻君民关系,亦体现了“民本”思想。《荀子集解·王制》曰:“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5]一方面,其用“水”和“马”比喻“民”,用“舟”和“舆”比喻“君”,言马受惊扰舆中君子便不安;同理,被统治的庶民被惊扰了,君主便不能安于其位。故要君子安舆,必先养马、爱马、驯服马,因为马是君子外出行走必依的;同理,要君安,必先安民、养民、裕民、教民,因为民为君之本。另一方面,荀子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指出民乃君主赖以存在的基础,且民之力量又能推翻君主,体现了浓郁的“民本”气息。

接着,荀子相继提出一系列“富民裕民”的思想与政策,如“故君人者,爱民而安”[6]“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7]等,皆言国之强弱系之君主爱民与否而定[8]。《荀子集解·君道》“君者何也?……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9]言君主应善于养育百姓(即“养民”),善于治理任用贤能(即“尚贤”),善于治辨民众使其安心(即“安民”),以确保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10]、“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夫是之谓以政裕民”[11]、“不富无以养民情……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12]、“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如是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13]等分别论述荀子“减免苛税”“以政裕民”“开源节流”等政策,亦彰显其“民本”思想。

但是,亦有学者认为荀子的“舟水舆马”之说与“富民裕民”的思想及政策皆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政治,是君主想利用“重民”作为工具或手段来强化对民众的统治,最终仍以君主为本[14]。笔者并不同意此看法,虽然“舟水舆马”之说与“富民裕民”的思想及政策确实含有“尊君”“重君”的观念,而且在某程度上起到维护君权统治的作用,但这并非以君为本的“怀柔”手段。因为荀子主要维护的不是君主的统治,而是稳定政治、巩固和维持整个社会的阶级差等,即当时的君主制度。换言之,其“尊君”是尊君之位,而非君之本人,故他赞成“汤武革命”之说。

《荀子集解·正论》有云:“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弒君,由此效之也。”[15]且其在《臣道》中还直接赞扬汤武的革命行为兼发“上下易位”之论:“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功参天地,泽被生民,夫是之谓权险之平,汤、武是也。”[16]荀子认为,君主的地位并不是绝对的,且君主的政治地位要取决于民心的相背,以民为本,此其一。其二,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的最高原则。《荀子集解·子道》云:“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17]荀子认为,道义比君权地位更高,那么“君本”之说不成立。其三,荀子并不同意“君权神授”之说,但其要为当时的君主制度提供合理性的证明,从而使制度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进而能够顺利实施,他便提出以“立君为民”“礼生为民”“舟水舆马”之说以及“富民裕民”等思想,这并非浅层次的“怀柔”策略。

所以,荀子的政治与社会理论中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且这种思想为君主制政治的合理存在下了一个道义上的脚注。

二、“君主”思想

在前文“民本”思想的探讨中可知,荀子仍是重视“君”之地位的,只是其“尊君”思想主要不是体现在“本末”这一维度关系里,而更倾于“主从”关系上,此时的君民关系则为“君主民从”。另外,荀子的“君主”思想是从君主施政的角度而言的[18],其表现了君主制政治中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应具有的发号施令与管制民众的权力与地位。

首先,荀子点出君主产生与存在的必要性,并认为君主应处于至高地位。《荀子集解·王制》曰:“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19]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势必形成“等差之分”,以维持其秩序。同理,在社会与政治层面,亦须呈现等级性,即构建并维持等级制度,这明显是论证了位于至高地位的君主与君主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亦是“君主”思想的理论根基。

其次,荀子明确提出“君”为国家治理之主。《荀子集解·礼论》曰:“君子丧所以取三年,何也?曰: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直无由进之耳。”[20]

荀子认为,君王乃治理人民的主人、礼法的本源、内心的至诚与外在的恭敬相结合,故得到民众的崇敬。荀子又言君为百姓之父母,因君主能够“养民”“爱民”“裕民”“教民”等,使君主成为治理国家、治辨百姓之主。此外,荀子提出“隆君”主张。《荀子集解·致士》“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21]体现了君主在治国方面处于独一的、至关重要的地位。

再者,荀子强调了君主在政治上对民的决定作用。《荀子集解·君道》曰:“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22]《荀子集解·正论》又曰:“上宣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慤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治辨则易一,愿慤则易使,易直则易知。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23]

荀子反复强调君是治理的本源,即君主在政治领域中充当了主宰者的角色,其保养源头是为民,民在治理上是客体,源头清则支流清,反之亦然。此理亦等同于《荀子集解·正论》中上行下效之理,表现了君主对庶民的导向与决定作用,而这种引导与示范作用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其中的“君主”思想尤其明显。

但是,此种“君主”思想并不从属于“君主专制”,换言之,荀子的“君主制度”不全同于封建的“君主专制”,其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虽然荀子的“君主制度”与封建的“君主专制”皆是以君主为中心(或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而设计的体制[24],但“君主专制”是独断的、绝对听从于最高统治者,而荀子的“君主制度”是非绝对的、非独断的,其会同时受到“民”“相”“道德”等因素的制约。前文提及的“从道不从君”与“舟水”之说皆可说明,君主虽有高高在上的权威,但当君主不再是明君,仍会受到“民”与“道德”(或“道义”)的制约,甚至被推翻。另一方面,荀子企图以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的权利,且在政治上主张“垂拱而治”。《荀子集解·君道》曰:“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道莫径是矣。”[25]《荀子集解·君道》又曰:“人主不可以独也。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26]

荀子主张选贤相来制约君主,因为他不能保证每一位君主都是明君,故其认为君主不能独操大权,必须慎重地选相,继而通过相来分摊某些权力。《荀子集解·王霸》曰:“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观其盛者也。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27]《荀子集解·王霸》又曰:“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28]

荀子的“君主”思想并非让君王亲自治理天下之事,而是把治事的部分权力交给贤相,这与“君主专制”的一尊独大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此种“君主”思想是受到“民本”思想约束的,因为荀子以民为本,且贤相也是由民中筛选而出的。

三、结语

荀子在为君主制政治寻求合理性时提出了“民本”思想,在论及君主制的施政与统治形态时又提出了“君主”思想,体现君主的主宰地位。可见,“民本”与“君主”是相对而言的关系范畴,以民为本、以君为主、君依于民、民从于君。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既分立又统一,且相互制约、互为前提,故“民本君主”思想体现了荀子严谨周密的政治思维。

猜你喜欢

裕民人者君主
周裕民
毛泽东:匡裕民受了一惊,蒋介石丢了一县
五张羊皮
荀子的经济思想
当代皇室
翟方进: 敬人者,人恒敬之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名言积累
五步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