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盛唐时期的制举选贤功能
——以封禅名岳为考察视角

2019-12-27田子爽

文化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嵩山封禅玄宗

田子爽

唐王朝在封禅名岳的重大活动之际,大都会开设制举选拔贤良。封禅一般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地仪式。封,是在泰山顶部筑坛,增加山的高度来祭祀上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筑坛,增加大地的厚重来祭祀大地。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1]可见,封禅并非任何一个帝王都可为之,不仅为有道之君,还须具备受命、符瑞、功至、德洽等条件。《群书考索》卷二四《礼乐·封禅类》中云:“古者帝王之兴,每易位而起,以致太平,必封乎泰山,所以告成功也。”[2]可见,封禅标志着君主开太平盛世,要向上天报告个人的功德。名岳多为泰山,位居东方,万物所始,有“政治山”“神岳”之称。嵩山是仅次于泰山的又一封禅圣地。唐王朝的封禅名岳在初盛唐时期,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有封禅名岳的记载,并设制举选拔贤才。一些关于封禅名岳的制举诏书、策问、对策流传下来,从中可见初盛唐时期制举选贤的基本特征。

一、唐太宗将制举选贤纳入封禅名岳大典之中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首开封禅泰山之端,汉武帝时,封禅形成一种制度,将泰山封禅仪式最终定型为儒家化的国家最高祭天大典。贞观中期,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王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在贞观五年(631)即有大臣奏请封禅,然被太宗拒绝;贞观六年(632)又有大臣奏请,被魏征劝谏而止;直到贞观十五年(641)三月,肃州(今甘肃境内)的山川多生灵芝神草,这样的神异现象是大吉之兆,当地官僚、老百姓及朝堂大臣纷纷请求太宗封禅。四月,太宗下诏将于贞观十六年(642)二月东封泰山,然而,在六月,当皇帝封禅车驾到达洛阳宫时,出现彗星,为不祥之兆,太宗诏许暂停封禅。但借封禅泰山之时,太宗欲以制举选拔贤良,因封禅取消,制举随之取消。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下《求访贤良限来年二月集泰山诏》云:“可令天下诸州,搜扬所部,士庶之内,或识达公方,学综今古,廉洁正直,可以经国佐时;或孝悌淳笃,节义昭显,始终不移,可以敦风励俗;或儒术通明,学堪师范;或文章秀异,才足著述:并宜荐举,具以名闻,限来年二月总集泰山。庶独往之夫,不遗于版筑;藏器之士,方升于廊庙。务得奇伟,称朕意焉。”[3]虽然制举并未开科,但从中可见太宗选拔贤良,有四个标准:第一,具有辅弼之能的同时,为官廉洁、正直,并与学识并重;第二,具有孝悌节义的良好品德,能够感化社会,移风易俗;第三,精通儒家经术,具有教授学生的能力;第四,文章写作水平秀丽,不同寻常,具备著述的能力。上述四条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凡是符合其中之一条,都可以得到举荐,并且要求被荐举的人员于第二年在泰山。可见,太宗意欲在封禅的同时选拔贤良。

从颜师古为此次制举撰写的《策贤良问五道》来看,太宗询问贤良的问题主要有五道,如下。第一道,如何灵活变通地继承、变革先王治理国家的经验。第二道,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在执政理念上,辨析如何在施行“德教”的同时,杂用“霸道”。在人才的选拔、考核、任用上,以“八观”“七缪”之说分辨贤良人才的良方,从“西京课吏”“邺洛考功”来谈论如何考核官员的政绩,以及朝廷内外官员的数量如何分配。第三道,要求考生列举两汉魏晋以来既廉且直的人员姓名及事迹,强调官员须有廉洁、正直兼备的品行。第四道,要求考生博闻强记、著书立说的能力,并且熟知先秦以来的学术流派、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等史实典故。第五道,立足食货在施政中的重要性,来叙述农业与工商的彼此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并强调“佐时经国,此亦一隅”。这五道策问涵盖了诏书中的四条选才标准,体现出太宗的人才观,即官员须有廉洁正直的德行、博通古今的学识和经世致用的辅政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太宗下诏将于第二年春封泰山禅,其中亦欲开设制举,诏令有云:“仍令天下诸州,明扬侧陋,其有学艺优洽,文蔚翰林,政术甄明,才膺国器者,并宜总集泰山,庶令作赋掷金,不韫天庭之掞;被褐怀玉,无溺屠钓之间。务得英奇,当加不次也。”[4]可就在同年的八月又被取消。以亲贤纳贤著称的唐太宗,封禅之际开设制举,且诏令制举人前往泰山集合,意欲在封禅之时同时选拔贤良,将制举选贤纳入封禅大事的一部分,对后任皇帝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武则天以制举强调女性皇权的合法化

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封禅名岳,也有制举选贤的记载。唐高宗即位后,公卿多次请求封禅,龙朔元年(661)十一月下诏准备于四年封禅泰山。后于麟德元年(664)七月,下《举行封禅所司集岳下诏》:“宜以三年正月,式遵故实,有事於岱宗。……天下诸州,明扬才彦,或销声幽薮,或藏器下僚,并随岳牧举送。”[5]唐高宗准备于麟德三年(666)举行封禅泰山大典,封禅典礼按照古时旧礼,并且要求天下各地怀才不遇的贤良,以岳牧举的方式进行荐举,为制举的特殊形式。

上元三年(676)二月,武则天劝说高宗封禅嵩山,高宗于闰三月下诏,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都督刺史各举荐一人。调露元年(679)七月,诏:“令洛州明扬仄陋,或孝弟纯至,感於神明;或文武兼资,才堪将相;或学艺该博,业标儒首;或藻思宏赡,思擅文宗;或洞晓音律,识均牙旷;或深明历数,妙同京管者,咸令荐举。”[6]十月,诏以“突厥背诞”,其年冬至于嵩山封禅的祭祀大典权停。永淳二年(683)七月,唐高宗下诏,定于十月封禅嵩岳,命令礼官学士审定仪程,仍然令天下岳牧及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举荐有孝行、儒学文武之士。十一月,终因岁饥、边事警急、高宗疾病等而停止。

武则天于天册万岁年间(695)顺利封禅崇山。嵩山被称为“中岳”,被认为是仅次于泰山的又一封禅圣地。武则天在掌权期间,坚持选择封禅嵩山来向天下昭告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缘由就在于:“嵩维中岳,洛阳下都,三台崛起,五衢相映,风雨交会,实惟天地之中。”[7]《旧唐书·礼仪志四》记载,武则天以嵩山与洛水接近的缘故,将嵩山改名为神岳。嵩山与武则天所定的神都洛阳较近,既可避免大队人马远赴泰山造成的劳民伤财,又可防止因长时间远离国都,政权上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嵩山还是中国第一处佛教名山圣地,又与武则天的信奉佛教相合。此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即周朝崇拜嵩岳天神,武则天以武周立朝,自然也会继承这一思想。由上就不难理解武则天一直劝说唐高宗封禅嵩山的动机。

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同时,亦开设制举选拔贤良,目前可见有崔沔的《应封神岳举对贤良方正策三道》。第一道主要围绕野无遗才、人尽其才的角度;第二道是选贤取士的办法;第三道则围绕“历代繁省之仪,前贤是非之说”,如尧、商朝、汉朝的听政的地方,以及蔡邕、袁准的治世言论,要求考生阐释解说。崔沔因这三道对策而取得高第,但是受到了其他落第者的质疑,于是武则天命令有司重试一道策问,内容主要说怀才不遇、如何分辨贤才以及贤才易遭受非议等,显然与崔沔之前受到他人的质疑有关。崔沔的对策比之前的三道对答得还要工整,因此天下第一,声名大振。

武则天封禅嵩山,在封禅史上的意义在于颠覆了传统观念,在封禅祭祀大典中,也颠覆了男性皇权和泰山作为封禅圣地的独特地位。武则天在制举试策中,一方面表现出皇帝亲贤的意识,被认为是招揽民心之举;另一方面对古代皇帝的听政场所及前代治世言论的关注,体现其对女性皇权合法化的期待。

三、唐玄宗以制举树立仁德明君的形象

唐玄宗将唐王朝推向繁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居功甚伟,自然具备了封禅名岳的资格,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功绩。他曾于开元十三年(725)进行了封禅泰山的祭祀大典,开元十四年(726)九月,为了纪念这次封禅盛典,唐玄宗亲自书写《纪泰山铭》,继承先王意志,感念上天的恩德,为天下苍生祈福。十月,玄宗下诏:“朕梦想贤才,咨谋列岳,遂因封祀,发诏搜扬。昨所临御道场,亲加策问,不称所荐,其数则多。乃闻膏粱之人,递相招致,邱园之俊,罕见褒外,岂朕劳求之意也。宜令都督刺史,审更访择,具以名荐。”[8]可见,在封禅祭祀中,玄宗进行了制举考试,且“亲加策问”,但是不符合举荐要求的人不在少数,料想民间还有很多怀才不遇的贤良;因此,玄宗下令都督刺史要严加审查,继续举荐。

玄宗曾于洛城南门楼,亲试岳牧举人。目前,可见有袁映的制策文《神岳举贤良方正策(原阙问)》。从文中的“臣今舆颁刍言,肃祗眷命,陪圣跸于神岳,奉金策于玉宸,赓歌泰清,咫尺旒扆”一句可见,袁映应当是陪伴玄宗一起祭祀泰山,在封禅的过程中进行的制举考试。

由于原策问阙,因此可从袁映的对策中辑出部分策问内容:“延想无为之理,聿修太和之化,匪曰能致,将与图之”,“夫原疾而授药者,良医也;因时而救弊者,权政也。今塞垣犹守,府兵云耗,闲人轻去,冗食难归”,“膏粱无耻于侥幸,蓬荜未敦于退让。选举殷凑,官员不给。效职者或禄仕而养资,试言者多浮华而背实”,“岂风之不臧,何草之难偃也。澄源正本,厥路何由。闻乎古者井田有助,公私取给。诸侯贡士,赏罚存焉。改辙欲从,迷津尚伫”,“文质再复,忠敬何适于时;齐鲁一变,亲贤何近于道”,“择何典而淳俗?乘何法而安人?何功而天地和平?何德而黎元富寿?”[9]玄宗向往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希望能够与贤良一起实现国家的天下太平,表达出对贤良的重视。玄宗就一些现实问题征询贤良,如府兵闲散人员过多、损耗过大;选举人才的途径很多,但大多官员并无真才实学,人浮于事;教化民俗的途径,文质与忠敬礼仪的关系,齐鲁之变与亲贤之道的关系,以及实现民风淳朴、百姓安居富足、天下太平的良方。玄宗以仁德之君的标准,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封禅祭祀大典的庄严相契合。

对于袁映而言,陪伴皇帝封禅神岳,自然是无限荣光,令人钦羡不已,因而在对策中表现出“竭尽闻见”,来应对皇帝的征询。同时,对玄宗封禅之举,不乏恭维:“臣伏惟皇穹有成命,圣唐受之,崇高配天,广大配地,天地合德,而陛下大明于其中。有以观高祖之耿光,有以恢太宗之鸿烈,乐成于郊祀,而昭升上帝,礼备于脽上,而敷问后祗,于是柴于岱宗,望于秩首,三光全而五行序,八荒协而万国谐,皇灵丕应,象物昭格,无疆惟休,能事毕矣。况阴阳燮理则贤相尽规,风俗敦厖则良牧宣政,百揆时序,庶物咸亨。诚己郁映华胥,迈续尧舜,岂夷吾所记七十二之凉德而望清光哉!而犹恭默思道,励精图政,帝阙峥嵘而下临,天问昭回而尽睹。”[10]袁映认为大唐是上天的旨意,玄宗英明神武,功绩不亚于唐高祖、唐太宗,因而封禅泰山是顺理成章的,天下之所以能够盛世繁荣,和平安乐,玄宗的功德可以超越尧舜,自然可以与古时封禅泰山的无怀氏、虑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和周成王等圣王明主一样,进行封禅祭祀大典。玄宗仍能励精图治,实乃仁德君主之典范。这一段内容亦可作为玄宗封禅资格的说明。

四、结语

初盛唐时期,凡准备封禅祭祀大典,都会开设制举。皇帝在庄重繁琐的封禅大典仪式面前乐此不疲,除了效仿前代明君,亦彰显盛世的皇权威严。招贤纳士是仁德明君的标志,封禅是仁德明君向天地宣告个人的功德,因而,封禅和制举在政治功用上的相通之处,使得彼此的联系成为必然。大凡举行封禅是国力强盛之时,需要多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贤良,伴随着封禅名岳的制举,选拔的科目多为贤良方正科,符合儒家的人才观,亦能代表初盛唐时期制举选贤的人才特征。

猜你喜欢

嵩山封禅玄宗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狡黠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我爱我家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2017年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河南站)在嵩山落幕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