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视域中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2019-12-26刘宝村

理论观察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化特色

刘宝村

摘 要: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有着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同时也构成了审视观察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视角。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必要放到这一视域中来进行。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择,在于它顺应了近代以来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时空,并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我革命。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0 — 0014 — 03

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不仅是制度和政策层面的种种操作和具体安排,更是一种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它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必须放在近代以来中国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探索、对现代化事业的追求中来定位,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使命中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以这一伟大目标为牵引,也在这一伟大目标中彰显其历史和时代价值。

一、改革开放反映了近代以来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伟大转变

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中国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遂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事业。而世界历史的发展充分表明,“现代化”是民族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中国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起即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和追求,但历经艰辛却一直未能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直至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全新道路。

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即自觉肩负的一项历史使命,更是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直接面对和长期探索的历史性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改革开放,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新尝试。

现代化意味着在社会制度、物质技术、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层面现代对过去的某种断裂和全面超越,是社会文明结构的全面转型。其全局性、复杂性、深刻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变革过程。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能依据别的国家的历史,更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只能结合自身的历史与实际、结合时代条件的变化来探索和完善。对此,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p163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設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

在其实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现代化的新形态,不仅突出了“中国式”这一民族特色,更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属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紧密相关。邓小平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2〕p229“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2〕p357在此,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p29正是这种民族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这一道路的成功开辟是在改革开放中完成的,其内涵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邓小平曾指出,“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p135-136这就充分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正是改革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实现着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推动着中国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改革开放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抓住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时空

邓小平作出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发展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需要,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和当代世界时代主题的敏锐把握和科学认知。“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2〕p242改革就是中国顺应历史潮流的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必须面对的基本境遇。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无论如何,却无法回避。在其实质上,全球化(尤指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资金、资源、技术、管理、劳动力、市场和服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流动和有效配置。它虽然发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本身并不直接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性质,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结合。因此,当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之际,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主动适应并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实现自我发展,就成为发展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必须完成的时代课题。

“文革”之后,中国共产党就敏锐地把握住世界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的主题,对中国发展的外部条件作出了科学判断。邓小平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1〕p127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并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可以说,正是对国家外部环境的科学判断和积极回应,使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难得机遇,拓展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时空,使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现代化的潮流不再隔离,推动着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之所以给中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首先就在于它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此意义上,改革开放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所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

三、改革开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诉求,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密不可分。而社会主义的视角看,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意味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的深化,意味着社会主义实践的自我完善。对中国而言,其目的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从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际出发,邓小平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指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2〕p382。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p313并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p373正是对社会主义这一本质的科学认识,为改革开放,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在此认识下,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主要”的、“根本”的、“压倒一切的”“标准”,就不再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对立、不再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之间的孰是孰非,而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可以说,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5〕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要求“我们要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6〕正是在这一意识之下,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的现代化强国”〔8〕p60,而其影响也必将是世界性的。

四、改革开放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我建设,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和领导力量

“改革開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同样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伟大成果之一。邓小平早就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样一个涉及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进程,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进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建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仅为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党的自身建设也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得到了改进和加强。”〔7〕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的建设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大环境中进行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能够坚持不懈以改革创新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通过“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3〕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要通过民主和法制,通过制度建设来改善党的领导,在不削弱党的领导、不涣散党的纪律的基础上,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在新时期的转变。在新时代,习近平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8〕p222经过9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正是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使我们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而又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在当代中国的时空中紧紧联系在一起,并通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实现了有机统一。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12-19(0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01):3-7.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1).

〔7〕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N〕.学习时报,2008-09-08(01).

〔8〕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现代化特色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我的女巫朋友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