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逻辑、理论向度及赓续发展

2019-12-26欧庭宇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

欧庭宇

[摘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星火燎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进程中赓续创新。基于历史性和系统性分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经历孕育形成、丰富发展、当代拓新等重要阶段,并在赓续与弘扬的人物、时间、空间等向度中交互演绎,始终表现出鲜活的、生动的、丰富的、持久的理论形态。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推进着我们党的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革命理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的革命战略;统揽“四个伟大”是新时代的革命重心;凸显主体性地位的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革命力量;发扬斗争精神是新时代的革命品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革命精神 演进逻辑 内涵意蕴 赓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5-0012-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9.05.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1 ]这里所强调的“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长期保持忧国忧民、自觉践履的集中体现,意味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仍要继承与弘扬革命时期的精神品质,并将其熔铸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之中。它凝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精神财富,具有对内能鼓舞干劲、提高凝聚力,对外能树立形象、扩大传播力等促进作用。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从全面性、系统性的理论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演进逻辑、理论向度及赓续发展进行探讨研究,这对进一步认识、继承、坚守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逻辑

追根溯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里的“根”和“源”就是我们党何以从最初50多名党员到今天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只有深入了解党的革命精神是如何从孕育形成、丰富发展到当代拓新,才能真正理解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长壮大和获取胜利的秘诀,进而将这些宝贵的、永续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奋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智慧力量和物质力量。按照事物发展的前因后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孕育的基础也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因等,本文重点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等三个时期来阐述革命精神谱系的构图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成立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2 ]。“三大里程碑”昭示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光辉历程,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里程碑意义。

(一)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孕育形成阶段

中國共产党革命精神理论是党的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结合”,它的萌芽、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遥相呼应。如果这个逻辑成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则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优秀的仁人志士在面对民族危亡、国家危机的重要关头,开始用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成立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与方法,经过深挖勘探之后终于获得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活水,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伟大的革命,思想进程由此开启,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已将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起源。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发现只是拥有思想的武器并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做到实事求是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井冈山斗争中坚持“枪杆子里出政权”战略,在生死攸关、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中开启了革命根据地建设与武装斗争并驾齐驱的伟大实践,高举井冈山精神这一火炬照亮中国革命道路。当中国共产党遭遇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开启了让世人敬佩的漫漫长征路,走向“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赋予其“……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4 ]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造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在农村转向城市前的最后一个指挥所,孕育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及“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

可以说,这些代表性革命精神与古田会议精神、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形态,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它们相互统一又各有特色,凸显出共性中有个性、个性中有共性,以整体性、连贯性的生成方式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开端、形成、成熟及再发展。

(二)1949年-1979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丰富发展阶段

按照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时间逻辑来看,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曲折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便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共产党人发扬了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等“最可爱的人”,用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锻造了革命忠诚、凝聚民心的抗美援朝精神,给后世人留下了完美的精神典范。当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与新中国初期建设的伟大并举之后,开启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伟大探索,他们创造了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系列舍生忘死、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即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力排万难,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技研发和三线建设,在重要战线上弘扬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带领数以百万计的科技人员、数以亿计的工人农民一起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尤其是开拓边疆新兴产业城市,留下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成为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革命姿态和精神状态。

在这三十年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我们在敌人炮火下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精神力量,是延续至今的优良作风与思想境界,它将奋斗精神渗透至每个人的思想与血液中,指导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坚持求实与求是相统一,真正做到了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三)197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当代拓新阶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尽管没有枪林弹雨带来的流血牺牲,但是要实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依然面临“雪山草地”“高峰险滩”,正是这异常艰难的“伟大社会革命”又一次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解难的革命斗志,谱写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革命精神壮歌。安徽小岗村的十八个“生死状”成为了第一个吃改革“螃蟹”的一群人,也由此提炼出了“改革创新、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在改革开放中特区人民敢闯敢干、勇于突破,铸造了以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特征的特区精神。面对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全国人民,谱写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究及培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收获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敢于吃苦奋斗、善于攻关奉献”的航天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等精神财富。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原因之一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又一次创新发展,这些革命精神的新形态成为新的历史性成就的不竭动力和时代标志,这也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增添了崭新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创新发展“永远在路上”。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向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长进程中,形成了革命图谱更加完善、特质更加鲜明的精神财富,体现在人物向度、时间向度及空间向度的理论内容。

(一)革命精神理论谱系的人物向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对人物谱系的延展,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德、为民情怀、职业道德等方面,既有对中国革命、中国建设时期革命精神的深入研究,也有改革开放时期革命精神的拓展与延伸,以愚公精神、白求恩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等为例,从人物向度来论述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精神。

回顾中国共产党过去近百年的峥嵘岁月,除了传承和弘扬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系列革命精神,譬如白求恩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进一步延展其内涵。“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上任伊始都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讲话中关于‘两个务必的告诫,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5 ]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有的人开始急功近利、利益至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理想淡漠,丢弃了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作為一个历史典故,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形态、内容及目标也是不同的,我们要“克服那种不讲工作方式、方法而一味蛮干,赋予愚公移山以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内涵,即‘奋发向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愚公精神。”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白求恩精神,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国际友人前所未有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待科学真理的高尚职业道德精神,对人民极端热忱的为民情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既包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向上”的人生姿态,发扬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又包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上执着“向善”的价值追求,发扬“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还包括在党性与人民性上,始终爱憎分明、公而忘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劲,用生命在平凡的岗位践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不平凡成绩的誓言;新时期的女排精神成为中国健儿奋力拼搏的标杆和座右铭,其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实质被升华为中华民族面貌的代名词,并不因顺逆与输赢而转瞬即逝,而是一种勇于超越、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

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精神进行研究与创新,以革命先辈、模范人物、先进集体等精神形态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人物谱系,营造向上向善、自我超越、艰苦奋斗的学习氛围,增强“四个自信”的理论基底,维护革命精神的渗透力和政治的生命力。

(二)革命精神理论谱系的时间向度

革命精神按照历史阶段划分,可以划分为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譬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譬如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精神,譬如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除了学界共识的划分维度,这里重点谈谈转折性会议和非常时期执行非常任务所展现的革命精神。

在转折性会议的革命精神方面,古田会议精神要求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军队要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服务人民,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展开,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求索精神,其内涵主要是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 [7 ]要求每个共产党人都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坚持民主集中制,保持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的独立性,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在非常时期执行非常任务绝非偶然,在最困难的时期、最艰难的地方,总会出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的“天下无难事”景象。在此期间,我们共产党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革命精神,包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南泥湾精神;“热爱祖国、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的两弹一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8 ]等,集中体现了清正廉洁、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力论证了党与人民血肉联系,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将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作为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

(三)革命精神理论谱系的空间向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空间层面延展,不仅仅发生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建设时期,也发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之中。空间革命精神主要指那些革命实践阶段、艰苦创业阶段以所在地命名或者其他带有空间标识的革命精神,比如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陕甘宁根据地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改革开放以后的小岗村精神、浦东精神、张家港精神、华西精神等。

从革命老区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孕育的新的历史特点来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空间向度。革命老区主要指新民主主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的红岩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等。随着时代发展,革命老区精神也被赋予新的内涵,闪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光芒。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共产党人留下了“改革创新、敢闯敢干、勇为天下先”的小岗村精神、“团结协作、锐意进取、高速高效、灵活应变”的浦东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爱国爱民、强国富民”的华西精神等,随着新时期革命精神理论研究的延续与创新,不断鼓舞着人们力争上游、实现美好生活,从而推进伟大事业的建设,实现伟大梦想。

通过对人物、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剖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它始终表现出了鲜活的、生动的、丰富的、持久的形态。从建党立国到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探索中,始终不变的是爱国主义、敢闯敢干、勇于创新、敢于奉献等革命精神品质,始终变化的是内涵不断丰富与完善,形式多元与多样,无论怎样变化,这些品质始终流淌在每一位共产党人的思想里、血液里。新时期,我们对革命精神的研究与创新,拓展了革命精神理论的谱系,对今天学习用革命精神增强信仰定力、实现价值、为民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

“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从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到新时代的‘中华号巨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改革创新。” [9 ]换而言之,从红船精神到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精神,不断赓续绵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内涵,我们党始终坚守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秉承思想理论的精髓、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中不断创新。研究探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演进逻辑和理论内容,其价值旨趣为如何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革命精神理论谱系,反之,为了实现党的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就需要找出其实践路径。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主导思想的新发展。

(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革命理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新时代进行伟大革命的“指南针”,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前行的“发动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 [10 ]在战争与革命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新时代凝聚力量、团结统一正是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强大振兴、人民幸福安康,这样的中国梦承载着十几亿中国人的希望,“引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指引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的信仰、信心和信念” [11 ],激励人们自由地、自觉地为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而砥砺前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未来的路途一片平坦,而是各种考验、各种危险依旧凶险严峻,要战胜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风险,就要防止理想信念滑坡、革命精神深陷“软骨病”,必须须臾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关系到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价值立场、价值原则、价值目标,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否永不褪色。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中华民族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存亡、中华民族的强弱、人民事业的兴衰无不关乎一个理想信念的坚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唤醒了人们,中国共产党人挺起精神脊梁,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化解一切风险、战胜一切困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世界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后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民族复兴梦、人民幸福梦均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价值目标上的最新表达。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的革命战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思想新部署,描绘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治理框架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战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形态不同,所对应的为国为民的思路或者是治国理政战略也有所区别。革命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武装斗争的结合是革命年代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個缩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一个大油田”的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艰苦创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改革开放面临“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世纪初明确了中国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入学率等方面的小康社会标准,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符合时代形势、顺应民意诉求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换句话说,它也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实现)的革命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框架下的重新再造。譬如,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清正廉洁的苏区精神的“再创造”,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今天依然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的革命战略。这个战略布局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运用上都是互动贯通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目标的继承与创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常态。” [13 ]

(三)统揽“四个伟大”是新时代的革命重心

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四个伟大”(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实际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将围绕什么主线向前,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革命的重心放在何处。革命时期,不可避免要通过血与火的红色革命的手段实现向新社会过渡,按照马克思的话讲,流血牺牲就是“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必由之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14 ]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的“四个伟大”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与推进社会革命指明了具体对象。伟大梦想是新时代革命的方向牵引,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精神力量,伟大斗争是新时代的革命抓手,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战斗品格的完美彰显;伟大工程是新时代的革命保证;伟大事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总体任务,这为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谋求幸福提供了革命导向。四个伟大”科学地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这也回答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的“主战场”在何处的问题,伟大工程要求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这是对新时代革命主体的新要求;伟大事业是通往民族复兴梦的必由之路,这是对新时代革命道路的新要求;伟大梦想是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精神纽带,这是对新时代革命的价值原则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统揽“四个伟大”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贡献,从而成为新时代革命的关键点、胜利点。

(四)凸显主体性地位的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革命力量

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的新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概括,成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出彩、尊重人民智慧的新策略。党与群众血肉相连,发展为了人民是新时代革命精神对过去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赓续,发展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从过去重视社会发展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革命动力的升级”,充分重视人民的意愿、经验、权利及作用,尤其是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新进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趋势的新理解,这是进一步在“革命行动”上激发和认可人民的权利,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时代革命提供更加强大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为民谋福利、为民服好务的“初心”,肩负带领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15 ]。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不仅为了人民幸福安康,而且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享,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让人民群众拥护和维护党的全面领导,帮助和支持党推进自我革命与改革开放社会革命。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答好时代的“问卷”,人民才会给我们满意的“分数”。将更多的主体力量镌刻在新时代革命征途上,使我们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伟大事业屹立稳固。

(五)发扬斗争精神是新时代的革命品格

斗争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丰富与完善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 [16 ]。这些新形势新挑战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求我们必须以砥砺奋进的斗争姿态、积极进取的斗争气质去跟各种矛盾作斗争,而这样的精神状态就是从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中,从“老祖宗”的革命史中所秉承下来的斗争思维。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吸纳了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部分,继承了党在民族独立的革命历程、振兴中华的建设岁月、中国崛起的改革实践中总结的斗争思维。中国复兴号这艘巨轮在前进中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坚持斗争意识、斗争意志、斗争艺术的辩证统一,唤醒全党牢固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意志、提升斗争艺术。发扬斗争精神是前提,关键在于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习书记在2019年中青年干部会议上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斗争思维,为我们党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危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要进行新时代特点的斗争需要坚定方向、站稳立场并坚持原则,需要展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勇气、伟大的担当,需要战胜各种困难、调整斗争本领和斗争策略,还需要有敢于与困难长期作战的斗争定力和斗争耐性。习近平总书记这里讲的“斗争思维”不是生性好斗,更不是骨子里的“好勇斗狠”,不是没有策略招致四面树敌,而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些根本性问题上的不动摇,敢于坚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敢于在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及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等问题上,和一切风险殊死搏斗、绝不妥协。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是革命精神的进一步延展,强调钉钉子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新时代的精神要求,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斗争目标,这也是一种为人类谋和平求发展的博大情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坐标上的革命品格。

四、结语

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逻辑,分析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其目的是在新时代如何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赓续发展,进而找到其实现路径。伟大实践孕育新的思想形态,可以肯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将是一个永续进行的过程,未来将会有更加丰富、更加系统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5”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郭德宏.永恒的延安精神[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6]张富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愚公移山精神内涵解析[J].新东方,2005(07):32.

[7]苏超.大力弘扬长征精神[N].人民日报,2014-9-23(07).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9.

[9]朱永刚.在不屈不挠中走向辉煌[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9-18(07).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汪信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唐正芒,徐功献.“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常态[J].理论探讨,2016(01):11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6]齐卫平.“四个伟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李 亮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革命精神培育中的应用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