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育人中的新路径

2019-12-26刘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所学育人大学生

刘静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69)

1 加强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可以使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使青年学生抒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有效地促进第一课堂学习,践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机制,灵活掌握专业知识的需要。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服务实践,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大学生还可以向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精英学习先进的实践经验,从而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更适用于现实农村。当下是全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冲刺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加强社会实践,特别是“三下乡”活动,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现状,使大学生在固有扶贫模式基础上,创造出扶贫新方式,拓宽在“造血”扶贫上的影响力,真真切切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起步、摸索、发展、创新、突破 20 余年不断发展。从活动形式较单一,规模范围比较小,逐渐发展规模变宽,服务内容也趋于多元化,包括社会调研、文艺演出、支教、普法宣传、社区公益、卫生服务,尤其在科技支农、企业帮扶、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方面尤为重要,高学历人才开始投身到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规模开始壮大;2013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主要战略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勇于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史性突破。经过 5 个阶段近 40年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教育目的。

现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一个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科技、交流互助合作的平台,把实践育人与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自信建设、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拓创新能力,磨炼意志,开阔视野,履行社会责任,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从而高度释放了大学生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热情能量,增强了集体感和主人翁精神,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会与他人合作,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2 社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通知意见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基础,也为社会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就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三农”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文化、科技、卫生各方面的技术支持。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投身到基层中也是积极响应了国家服务“三农”的总体号召,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服务“三农”做出了积极贡献、对社会各个领域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社会青年团体的积极配合和热烈响应。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深思。怎样加强大学生“三下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怎样推进人学生“三下乡”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变“三下乡”为“常下乡”?怎样才能使高校和社会达到双赢?这些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上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回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三下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 20年来大学生“三下乡”取得的育人成果和育人功能的不足之处,从领导重视、宣传发动、人员组织、项目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改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新途径。

3 创新社会实践新路径,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如何做好社会实践,如何面对新变化,新环境下的改革创新,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努力探索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形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群众需要办实事、办好事,使各项活动具体、细致,服务地方,服务产业,不求大、只求精。加强指导教师、各个领域的精英、各个专业教授队伍建设,根据社会实践的目标方向确定队员和指导教师的组成,召开专门的动员研讨会以及社会调查,根据社会所需制定社会实践的方向。

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双向受益”的有效路径。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学所长,在社会实践中投身于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能量。与此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历练能够弥补在校园中所学理论的不足,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高校和地方应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持续、有效的联动模式,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育人机制。让大学生有固定实践地点,多次相同实践,方便经验交流,弥补实践中存在问题,切实从一位学习者转变为实践者。

在“常下乡”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在形式、内容上有新突破,在效果上有新进展的运行机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服务活动,如支教、惠民演出、建立农产品微商、医疗下乡等,让学生从校园所学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农村发展上,服务农民,助兴农业的实际行动中去,使实践人员在“常下乡”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积极展现当代青年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良好风貌。

以地方高校、地方民俗为例创新组织形式,实现高校间联合、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采取灵活多变的合作形式。可以进行田间指导、现场咨询、开展讲座、捐书建站、设立专家热线、设立团学干部挂职锻炼点等形式来实现社会化运作。对辽南果园的建设、辽西稻田产业的素材调研。深入调研该地区的产业规模,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问卷调查、咨询访谈,包括文献以及地方文化的查阅、邀请相关产业的专家等,解决问题,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组织不同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的专家团队,拓宽服务面,真正达到科技助兴产业。

放宽社会实践限制,联合不同高校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变一个学校独自行动为众多高校强强联手。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组建主要存在于单个学校内部,属于学校下属团队,且单个实践队活动形式单一,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今后可使大学生在相关政策允许前提下,开展不同高校间联合组队的“三下乡”新模式。融合各校优势,吸纳多学科人才,以单个项目为主,多个项目为辅共同参与实践。新模式在扩大影响面的同时提高实践效率,一次实践,多份收获。

猜你喜欢

所学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非所学
非所学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