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汉唐文化发展路径思考

2019-12-26丁永刚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汉唐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

汤 铭 丁永刚

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更是文化发展之路。陕西省在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之时,也应抢抓文化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开发中,将汉唐文化传播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汉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文化形态,包括汉唐建筑遗址、历史遗物、文章、诗歌和戏剧等,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作为陕西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唐文化,也自然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发展陕西汉唐文化的优势

陕西汉唐文化不仅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文化积淀,陕西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也为汉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入开发合作中,陕西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等优势,使陕西汉唐文化成为提升陕西国际地位和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陕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2 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1]据历史文献记载,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派张骞及随从百余人从长安出发,历经13年虽未到达大月氏,但首次与西域诸国取得了联系。元鼎元年(前116),张骞再次带领多名持节副使及随从300人和牛羊万匹、价值数千万的金帛出使西域,往返历经6年后,各国使臣纷纷与汉朝建立联系,北方陆上丝绸之路全线开通。“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以及从西域到长安的使者络绎不绝,‘于是西域诸国始通于汉矣’。”[2]可见,长安是与西域各国进行玉石、珠宝、皮毛、香料、丝绸和瓷器等商业往来和文化融合的往返地。毋庸置疑,陕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丝绸之路也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把各国文化衔接起来的桥梁和纽带。

(二)陕西是汉唐文化资源的集中地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都是强大的统一王朝。汉朝开辟了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唐朝不仅向周边国家输出文化与技术,也从外族文明中汲取精华,学习进取。汉唐文化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与内涵影响至今,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研究》记载,汉朝文化遗址主要有15处,唐朝文化遗址主要有37处。著名的有汉唐长安城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香积寺善导塔、西安碑林等。2006年,陕西省有历史文化遗址12处20个点列入了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其中汉唐文化遗址占了11处;在2014年“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项目中,陕西省新增的7处世界文化遗产均为汉唐文化遗址。由此可见,陕西不仅是汉唐文化资源的集中地,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孕育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平台正是陕西向世界宣传和弘扬汉唐文化的良好机遇。

(三)陕西汉唐文化具有开拓创新和兼容并蓄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明“经过从汉到唐长期的、连续的、有方向性的整合以后,才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文化”[3]。一方面,陕西汉唐文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打破常规编年体撰写方式,开创了纪传体的撰写形式,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铁质农具的革新,足以可见汉唐时期开拓创新的程度。唐代各类寺塔的建立,曲辕犁、水轮、筒车的发明等都是陕西唐文化开拓创新的历史见证。另一方面,陕西汉唐文化具有强大自信和兼容并蓄的能力。汉武帝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图书、诗歌;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每年都要派出使团,加强与亚欧其他国家的联系;唐代,前来留居于城内的外国人甚至可能超过10万,约占长安城总人口数量的1/10,到处都能看到突厥、回鹘、吐火罗、粟特、波斯和天竺等民族。这都体现了汉唐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强大自信和兼容并蓄的能力。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发展陕西汉唐文化的挑战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展,是促进世界经济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也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这无疑给陕西汉唐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文化资源分布、文化宣传技术、文化故事挖掘等方面的问题也使得独具特色的陕西汉唐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一)陕西汉唐文化的多元文化融合不足

一方面,陕西汉唐文化发展遇到的挑战是缺乏共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问题。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必然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若初期没有共同的认知框架就盲目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可能会导致文化合作破裂,也可能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阻碍了陕西汉唐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陕西发展汉唐文化的挑战是文化信任根基薄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利益关系,政治环境较为复杂,经济发展也处于不平衡状态,再加上宗教文化冲突,使得各国文化交融时容易缺乏信任和包容,产生误会和冲突,可能进入信任根基薄弱—信任根基破裂—无信任状态的恶性循环中,阻碍陕西汉唐文化的发展。

(二)陕西汉唐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陕西汉唐文化发展的第二大挑战就是从事汉唐文化宣传相关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2018年6月6日,《陕西日报》指出,2018年一季度陕西文化服务员快速发展,文化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8万人。虽然陕西各类文化单位的相关从业人员逐年增加,但汉唐文化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却不容乐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从事汉唐文化相关工作的人才队伍专业素养要求偏高,从事该工作的专业人才需要有更为专业的历史功底,对汉唐文化中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器物文化等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是汉唐文化单位体制机制的运营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从业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不高。陕西汉唐文化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这使得原本就富有挑战性的汉唐文化发展又增加了些许难度。

(三)陕西汉唐文化的传统媒介转型不足

陕西汉唐文化发展的第三大挑战就是陕西汉唐文化的传统媒介转型问题。首先,陕西汉唐文化产业对汉唐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精神动力的挖掘不够,创意研究不足。在陕西汉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与其相符的文化产业链没有跟上,产业开发上对汉唐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包装缺乏新意,如生产印有汉唐遗址图纹的小物件过剩,特色不够鲜明。其次,在汉唐文化资源开发上重实物轻内涵,大多都热衷以娱乐化、庸俗化的方式向大众传播陕西汉唐文化,如在大雁塔穿传统服饰留影制作的商家过剩,但并未向游客讲解当时的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造成“到此一游”的庸俗化观光游普遍。最后,虽然陕西近几年加大了对文化的资金投入,但产业群、产业链的发展还有待提升,不利于陕西汉唐文化的发展。

(四)陕西汉唐文化精神的传播故事挖掘不够

陕西汉唐文化发展的第四大挑战就是陕西汉唐文化故事深入挖掘和宣传问题。陕西在汉唐人物故事的挖掘和宣传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大唐玄奘、唐太宗、杨贵妃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对其他汉唐人物的宣传和刻化有些缺乏。陕西历史上有西汉时期著名作家贾谊、司马相如,初唐时期诗人王勃,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孟浩然,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等这类汉赋唐诗人物,但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此类人物的挖掘和故事的撰写略显不足。对汉唐帝王中的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唐宪宗李纯等帝王人物故事的撰写和宣传也略显不足,汉唐文化故事的创作与内容不够丰富也不利于陕西汉唐文化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发展陕西汉唐文化的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4]陕西要想更好地发展汉唐文化,也应以丝路精神为指导,继承和学习其实质内涵和精髓,优化陕西汉唐文化的发展路径,使陕西的汉唐文化大放光彩,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之路上越走越远。

(一)秉承“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构建“强强联合”的发展模式

陕西应秉承“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突破地域限制,区域与文化间“强强联合”,产生高质量的“连带效应”。目前,陕西汉唐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西安独大”的态势,其他地区汉唐文化的发展略显不足,汉中的灵崖寺与《郙阁颂》、开明寺塔、宝鸡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铜川的黄堡镇耀州窑遗址等都亟待宣传和开发。西安市在做好先行示范的同时,应主动加强与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汉中的市级沟通,形成如“黄河旅游带”的一站式系列旅游,以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到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地,带动周边城市汉唐文化发展的同时,便于整合陕西省的汉唐文化资源。其次,做好汉唐文化资源与其他各类资源的有序整合,文化间“强强联合”。做好以半坡、姜寨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与汉唐文化的融合,做好渭水之滨和陕北高原的炎黄部族文化与汉唐文化的融合,做好陕西三大区域气候、地貌、生物种类皆不同的生态文化与汉唐文化的融合等。同时,做好陕西汉唐文化与沿线各国宗教、饮食、民俗文化的融合,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世界平台,发展和弘扬反映陕西特色面貌的汉唐文化,打造陕西汉唐文化“金”名片。

(二)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构建“团结互信”的发展模式

首先,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为陕西汉唐文化高速发展构建良好的互信新体系。要想提高陕西汉唐文化的传播能力,应在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中树立良好的陕西新面貌,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又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心,因此,应在维护地区稳定的同时,加快汉唐文化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融入世界文化交流中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使陕西汉唐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其次,在宣传过程中,建立起汉唐文化相关人才队伍的竞争制度和管理制度,发挥行业领军人物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吸引和聘请专业人才,提升服务水平,为更好地发展陕西汉唐文化保驾护航。最后,在充分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尊重不同特色的宗教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让汉唐文化真正地入脑、入心、入行,从“观光体验”走向“深入人心”,做到对汉唐文化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让广大群众感受到陕西汉唐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培育起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也让外国友人感受到陕西汉唐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的重要步骤,更是陕西汉唐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三)秉承“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构建“科学创新”的发展模式

秉承“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新陕西汉唐文化的宣传模式。首先,应举办一系列如“梦回大唐”“再回雁塔”等大型文化剧目的主题活动,将汉唐文化故事以舞台剧、歌剧、纪录片、电影、微电影等形式呈现出来;以鲜艳亮丽的科技动漫方式,增设如“长安唐村”“张骞之行”“千古药王”等公益宣传栏,营造氛围,设计具有特色的文化纪念品,打造特色品牌;大力宣传如“行走的课堂”汉唐旅游研学路线,规划出市内和跨市的研学路线,使新一代青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其魅力,主动学习和了解陕西汉唐文化。其次,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拓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在汉唐文化旅游景区取景,上传至手机各类APP,用最新理论知识、流行的网络用语正确宣扬汉唐文化精神;结合皮影戏、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汉唐文化题材,并进行重新诠释,从而创造出优秀先进的艺术作品;与旅游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借鉴4D、航拍、VR等技术,将汉唐景区的美景制作成视频,利用全球各大网站平台进行宣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平台的引领下呈现出陕西汉唐文化的无限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总之,秉承“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构建“科学创新”的发展模式,是陕西汉唐文化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秉承“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构建“价值统一”的发展模式

秉承“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保持陕西与沿线国家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汉唐文化发展的精神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其一,体现陕西汉唐文化发展的商业价值需要对有形的汉唐文化资源进行维修和保护。一方面,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最大限度保护好汉唐遗址、文献、文物等,保证其完整性;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安全设施建设,为汉唐遗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其二,做好对汉唐史实的挖掘和撰写工作。时常拜访一些历史学家、文物工作者和民众,挖掘他们记忆深处的汉唐印记,并做好采集、撰写和比对工作,保证汉唐史实每一处细节的真实性和其无限魅力,从而为汉唐文化故事注入顽强的生命力,使其更易被大众接受认可和弘扬传承,如学习“梦回大唐”“大唐玄奘”的创作模式等,挖掘其他汉唐人物身上的历史故事和伟大情怀。构建“多方领域”的传播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汉唐文化在陕西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有利于陕西汉唐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

四、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新时期世界经济合作共赢的当红平台,拥有大量资源优势的陕西应充分利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的交流平台,促进汉唐文化资源的发展,打造陕西汉唐文化特色名片,扩大汉唐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汉唐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
魏晋风骨 汉唐新韵——观宋述林的近期绘画艺术
汉唐时期乐浪公、乐浪王爵号的除授与变迁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上海汉唐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