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析

2019-12-26仝金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仝金钟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分院,江苏宿迁 223800)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相应地对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部制定了相关政策,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院校、教师和企业之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基于此,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 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比较过硬的相关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示范能力;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理论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专业技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够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职业特点、实践操作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双师型”教师对培养合格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这些教师一般在到高职院校任教之前是在校园里读书学习的,往往缺少到高职院校所教专业的行业背景和与之有关的工作经历,因此,一般缺少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我国的“应试教育”源远流长,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下,因循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根深蒂固,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在高职院校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变,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此外,校外兼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不够稳定,难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他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有些校外兼职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有所欠缺,并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因此,现在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校外兼职教师不可能承担学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承担的大部分职责。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只有培养出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目前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现状

2.1 师资引进渠道相对单一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计划按照专任教师总数的一半来配置“双师型”教师;有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配置比例较低,因此,很难完成实践性的教学计划。在教师引进上,很多高职院校直接与高校对接,从应届毕业的硕士、博士中挑选教师,而这些教师一般是知识型、理论型的教师,往往缺少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不是“双师型”教师。由于现在对人才的界定标准还偏重在知识性、理论性的方面,不少高职院校更看重在全日制高校里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具有高学历、高学位的毕业生,再加上现有人事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因此,高职院校不太愿意直接引进其他非高校的企事业单位中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到学校担任“双师型”教师;即使愿意,实际引进时也困难较多,障碍较大,成功率不高。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待遇不高,对其他非高校的企事业单位中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的人才也缺乏吸引力,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充实。

2.2 “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学校和教师不太重视实践教学

在教师结构方面,高职院校整体上存在着中、青年教师多、有经验的老年教师少的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很难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普遍。很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虽然有些教师派到企业挂职锻炼,但是工作内容相对简单,对其专业实践培养的作用和效果有限。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普遍不够重视。在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影响下,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包括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上面,实践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这些因素,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2.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积极性不高

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在校企协同教育中企业方收益不大或者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对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补贴等政策缺少了解,以为学生到企业实践会影响该企业的正常工作,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将来去向不明等原因,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热情不高,投入不大,甚至流于应付。在校企协同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主体作为太过明显,企业参与力度薄弱。企业作为配角,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这主要体现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以企业方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为主,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后鲜有企业方组织实施系统的实践教学,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更不要说企业深度参与,与校方建立卓有成效的联合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如果不能充分整合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忽视双方的有机融合,就实现不了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

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3.1 培训与取证

要重视对校内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整合课程,开展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为教师提供赴高校深造、到师资培养基地培训等机会。高职院校要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教育部、省教育厅搭建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接受培训并取得证书; 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定岗培训,深入企业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企业实践操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要鼓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取得资格证书。通过以上培养培训措施的实施,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业务水平。

3.2 改革和更新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

鼓励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更新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建立“两堂融合”的课堂教学和训练模式,强化理论知识、专业实习、科研实验和创新实践等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三层推进”的赛事训练制度。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挑战杯比赛。通过参加赛事开阔视野,培养实践能力,推动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比赛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三是建立“四位一体”的基地训练体系。通过整合和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形成“仿真模拟—专项训练—校内教学企业轮岗实训—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的立体化实践系统。有关任课教师深度介入和参与这些教学改革和实践,从而培养和锻炼“双师型”教师,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3.3 校企合作,联合培训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培训“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双师型”教师培训途径。一是整合资源,构建“双师”培养基地。充分挖掘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潜力,发挥其培训优势。二是技术联合,提升“双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强技术研发的合作力度,推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高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一定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进步与成长,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三是整合校企资源,打造“双师”队伍。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是高职院校稳定而优秀的兼职教师来源,通过校企共建,吸引企业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来学校任课,这也是高职院校补充“双师型”师资的又一途径。此外,对于专业实践能力强而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欠缺的企业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本校优秀教师为其“补短板”,使其成为称职的校外“双师型”兼职教师。

3.4 完善激励制度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优秀教师流失相当严重。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激励制度,这样,不仅能留住优秀教师,而且有助于吸引其他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改善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经济待遇,从而激发整个高职教师队伍的活力。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再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聘、进修、出国培训等方面应享有优先待遇。从次,学校应为他们构筑施展其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对于想要成为“双师型”的教师,高职院校要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培养对象的实力和学科特点,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和部门进行培训,使其尽快地成长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要敢于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培训和取证制度,改革和更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努力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顺利实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