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

2019-12-26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群众

何 帅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获取的方式也越来越便捷。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于中华民族是宝贵的财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因此,如何使人民群众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点内容,新媒体在这一工作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价值。

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话题经久不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多样,如通过博物馆来进行固态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方法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多年以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如博物馆可以对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式保护。当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无法挽回的消亡局面之时,博物馆通常可以让它们更好地保存下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融合,同时可以进一步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推进,我国政府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学术界也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伴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社会上不断普及,现代信息化技术产业推动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前进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传统的保护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因此应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加强对科技的运用,通过新媒体来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一个新台阶[1]。

二、新媒体形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媒体一般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主要包含电视、广播等,新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点,又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当前,新媒体的门类非常广泛,而且各个门类又细分出多个不同的门类。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封闭性和延时性的特点。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媒体实现了趣味性和互动性,这就使得大众之间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建立起大众与市场的良性循环。新媒体基于自身的众多优点,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通过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同时增添了许多生活的元素。

在以往的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去甚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被当作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只有艺术家或者学者才会对其进行研究,而大部分人民群众只是了解皮毛,这就使得人民群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所接触的信息大部分都与工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精神信息很少接触。除此之外,人民群众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途径也非常有限,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点,要想去了解必须去真实感受它,而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能接触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

随着新媒体的加入,以上问题便能迎刃而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数据可以通过电子技术手段进行加工,通过网络移动媒体传递给广大公众,广大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2]。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可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人们丰富自己的见识,同时可以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形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方式

(一)通过移动终端完成传递

通过个人移动终端设备与信息融合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是互联网时代最新的产物。这种传播模式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手机来进行传递。近些年来,手机更新换代频率非常快,手机APP中的各项内容也在不断更新,APP给人民群众提供的资料更加丰富。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固态保护只是延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够真正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艺术宝贵资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并不够紧密,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的基础并不牢固[3]。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入人们视野,我们需要抓住这点时机,通过移动终端来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给广大大众,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范围内拥有更为广阔的群众基础。

(二)通过交互模式来完成信息的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互性主要是将传播模式进行转变,由以往服务商发送模式转变成双方之间相互发送。在户外交互终端中,这种形式的优势更加明显,它可以增加人民群众与信息之间的互动,同时可以将信息互动的反馈结果直接供应给服务商,帮助服务商更好地改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交互来完成信息传播,而这种交互又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交互传播时,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交互模式,即信息反馈与信息体验。信息反馈主要是指将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广大公众,公众在接受信息之后可以表达自身的见解,做好反馈。这种反馈与交流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体验式交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巨大,如传统美术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感受,而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它的真实魅力。

由于当前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因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来欣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人们常常只需要下载一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小软件,通过小软件去更好地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同时可以将自身的见解反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员。通过这种交互体验,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且这样做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4]。

(三)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内涵并不相同,为了可以更好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广大民众,在进行宣传时不能仅仅限于传统媒体,而是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基于新媒体,产品展示变得更加多元。例如:可以使用当前最新的投影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给大众,让大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公交站台的流动人口一般都比较多,这些流动人口也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潜力力量。人们在等公交时通常会感到无聊,因而可以就这一空隙,在公交站台上安装一台互动宣传设备,通过这一设备来使人们更好地获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通过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

四、结语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传统的方法虽然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完善,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最终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群众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多让群众咧嘴笑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