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以潍坊民俗文化为例

2019-12-26杨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传播学潍坊民俗文化

杨琨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1 潍坊民俗文化概况

潍坊作为齐文化发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以及独特的乡风民俗使潍坊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潍坊先后有“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 “高密茂腔”“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等13 个项目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杨家埠木板年画、潍坊风筝、高密扑灰年画、民间剪纸和聂家庄泥塑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外宣成了潍坊市外宣的首要任务。

2 研究现状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山东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倡议,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持续拓展。 但目前对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者们在这方面涉猎的较少,而对潍坊的民俗文化外宣的研究更罕见。张月婷(2016)运用SWOT 的分析方法探究了潍坊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的关系。杜建伟(2015)以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研究了新媒体在民俗文化艺术推广中的作用。 方潇(2017)主要关注新媒体时代民俗村的品牌传播路径。 徐春媛(2017)通过实地调研,重点探讨了潍坊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高萍(2016)从互动理论的视角,提出了潍坊民俗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路径。 目前的这些研究只限于探讨如何保护与开发潍坊的民俗文化,而把民俗文化与外宣翻译结合的研究十分匮乏,更没有从宏观上构建系统的、可操作的外宣翻译框架。

笔者通过对潍坊民俗文化对外宣传材料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发现外宣翻译材料中存在不少问题,如一词多译、望文生义、音译过度等。 笔者通过采用实地考察、 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潍坊特色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梳理出山东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视角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的民俗文化研究仅限于翻译技巧的研究和经验的总结,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理论框架,缺少跨学科的文本重构模式的有效框架。 第二,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潍坊民俗文化的外宣材料有限,绝大多数特色民俗文化没有相应的外宣翻译文本。而且目前研究仅仅关注新闻宣传的效果,研究内容还需要拓展。第三,翻译质量不高,解释缺少。个别的研究者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对翻译文本的修改意见,但是数量很少,缺乏一定的深度与文化内涵,论文的理论和文本分析还不够紧密。

3 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

在外宣翻译的实践中构建一个系统的、 可操作的外宣翻译框架是非常有必要的。 跨文化传播学主要关注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文化的异同。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研究外宣翻译有利于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提升地区的宣传效果。 该研究以跨文化传播学、翻译学、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以潍坊民俗文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文本为中心,在充分理解源语文本文化意识的情况下,根据预期文本功能和目的语文化的信息负载能力进行语篇、句组、句子和词语四大层面的调整与建构,提出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

3.1 词语构建原则与策略

外宣翻译中词语的翻译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外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汉语习惯于用解释性的文字或者修饰词来加强语气,但是在外宣翻译时这些修饰语不需要逐字翻译出来。 正如美国学者平卡姆在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mglish 这本书中指出的外宣翻译需要删减解释性的文字修饰性的语言或者是语义重复性的文字。

3.2 语句的构建原则

受到中外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的句式差别很大,在外宣翻译时首先要抓住翻译文本的主干,然后根据国外的受众思维方式选好句式结构,从多角度去分析研究文本的句式,从而使译文符合国外读者的思维模式,以便能得到国外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例1: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

The Weifang Kite,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 made by Han Dynasty,is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分析:本句中“山东潍坊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是对潍坊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补充说明,将它删掉之后主句依然完整,故在译文中将其作为插入语。

例2: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明朝和清朝时期特别流行。

Paper 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which was particularly widesprea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

例3: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Yangjiabu woodblock pictures,which is famous for its strong local flavor and simple and bright artistic style,are a wonderful flower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folk art.

例4:明代就是“家家印年画,产户扎风筝”的盛况。

Ming dynasty has the phenomonon that every household printing New Year pictures,every household making kite.

3.3 段落构建

段落是词语和语句衔接的一个整体,在外宣翻译文本中段落的构建尤其重要。 段落的重构时加入衔接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英汉语的衔接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比较而言,“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采用形合法,即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而汉语既用形合法也用意合法,但重意合法,……”(胡曙中,1993:601)。 语句与语句之间是可以通过加入逻辑关系衔接词把句子之连接起来的,英语注重形合,而且句子结构十分严谨,常用连接词连接句子各成分,句子结构清晰;而汉语重意合句子结构不紧凑,句子之间很少使用连接词衔接,句子结构较松散。

例:潍坊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在这块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土地上,民间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争奇斗艳。潍坊风筝就是潍坊民间文化中的美丽的花朵,潍坊风筝无论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都带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潍坊风筝造型优美,扎工精巧形象逼真,色彩鲜明,深受中外各界人士喜爱。

Weifang is an ancient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on which folk culture and art are flourishing and prospering. Weifang kites are the beautiful flowers with unique local colors in subjects,shapes and paintings. Weifang kites have beautiful shapes,exquisite and vivid images and bright colors,which are deeply loved by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4 结语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及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跨文化传播学为基础,以潍坊民俗文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文本为中心,对外宣文本进行语篇、句组、句子和词语四大层面的调整与建构,有利于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从而更好地传播潍坊的民俗文化。潍坊民俗文化的外宣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与网络等传播方式有效地宣传民俗英译的相关术语,以加快民俗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以便更好地促进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促进潍坊地方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传播学潍坊民俗文化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筝”艳潍坊四月天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四月春光看潍坊——潍坊“三大盛会”侧记
风筝之都潍坊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