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学风育人一体化模式构建
——以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

2019-12-26袁婧崔文敏单一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学风育人思政

袁婧,崔文敏,单一鸣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培育高校优良学风、发挥学风建设的育人功能,需坚持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原则,将学风育人一体化建设落在实处。

1 高校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风建设管理主体单一。管理主体主要集中在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之中,把学风建设工作单纯地列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在教职员工间缺乏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工作机制,长期存在所谓“专业授课”和“学风建设”两张皮现象。

(2)学风建设工作形式单一。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过多依赖于第二、三课堂,第一课堂的教育主阵地发挥作用不明显,专业学院在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师主体加强学风建设的招法不多,实效性不强。 实际中,工作方法以宣传、倡议等占主导,形式上的、口号式方法的多,触动学生思想的少。

(3)学风建设内容僵化。主要表现在加强学风建设的内容上习惯于沿用传统的内容方法,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学生实际相脱节,不符合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下大学生的特点,内容老套僵化。

(4)对于学风建设的内涵把握不够。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常常与考勤管理、 考试作弊等基础性工作以及特色科技活动等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绑定,缺乏对学风建设内涵深度思考不够。

2 “课程思政”对学风育人一体化构建的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对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全新认识学风育人问题,只有构建学风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才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促进良好学风,而课程思政恰巧为学风育人一体化构建提供了有效平台。

2.1 课程思政为构建学风育人一体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其中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专业课堂的三观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功能。 这恰恰也是学风建设中不可缺失的元素。 将课程思政作为学风育人一体化的有效切入点,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去把握一体化的进程,也丰富了构建学风育人一体化的内涵建设。

2.2 “课程思政”为实现构建学风育人一体化开辟了有效途径

关于学风建设,多数认为所谓学风就是学习风气,看中的是考研率、四六级通过率、上课出勤率等,恰恰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对学风育人的概念认知的偏差,忽略了学风建设本身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因此,我们急需有效的方法推进学风育人一体化,“课程思政”恰是构建学风育人一体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全新范式,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在专业授课的基础上,加强三观引领,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有力地衔接了专业知识与价值文化,承载于更为广泛的教育载体,将专业教育与学风育人有效融合。

2.3 “课程思政”为实现构建学风育人一体化提供了队伍保障

在全员、全过程育人中,第一课堂专业教师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风建设不只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也是高校中每位教职员工的责任,学风育人一体化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作群体和稳定的高效的工作队伍,课程思政恰好为学风育人一体化提供了人员保障。

3 构建学风育人一体化的有效方法

3.1 制度建设与学风育人相结合

制度建设是育人工作体系构建的基础保障,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将制度贯穿于教学、科研、学生各项管理始终。通过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为制度的实施提供监督和保证,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2 专业实践与学风育人相结合

工作中,可以依托各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尝试专业实践和学风育人有机融合,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引起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和行为上的强烈共鸣,将学风育人润于无声之中。

3.3 创新创业和学风育人相结合

在学风育人一体化过程中,可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抓手,把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组建学术水平高、 指导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导师团队,将创新创业纳入学风育人体系,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塑造了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三“业”结合的良好就业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领作用。

3.4 环境文化与学风育人相结合

在学风育人一体化过程中,将“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共同为学风育人培育和谐氛围。 通过打造优良的环境文化,培育师生爱校、爱院、爱岗的“文化基因”,使“环境文化”成为良好“学风”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4 新时代下构建学风育人一体化的新路径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学风育人一体化构建,着力推进学风育人一体化。

4.1 瞄准学生需求,调研“青声”、精准“滴灌”

在尊重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搭建实践试验、网络微课、学业咨询、成果分享“四大平台”,助推课堂思政,完善学风育人共同体;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让我走心的一门专业课》主题大调研,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于专业课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追求,为建立“四项学风育人工作机制”找准方向。 建立了一支“课程思政”开发团队,由一批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从挖掘整合各门专业课的育人元素,到课程教学设计,再到有机融入专业课堂试讲,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反馈的课程思政“四步走”研发机制,精心打造样板课,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学风育人和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4.2 引领学生成长,细心“修枝”,助力“光合”

“课程思政”将育人元素“基因式”融入于每门课程,专业教师教师将符合学科特色和专业背景的育人故事浸润到课堂之中,在专业课中巧妙融入红色基因和生命故事,根据专业特点,以课上教学、课下实践和新媒体应用的三维模式构建“课程思政”,首先,让第一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的 “主要阵地”,例如,《生物化学》课中,通过介绍屠呦呦教授对青蒿素的提取过程,启发学生“一个科研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 有决心。 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介绍古代酿酒的具体流程和中国不同地区茶叶的区别,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次是课下实践,在《生态学》《植物学》和《动物学》三门基本学科教学中,运用课下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参观学习七里海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文明建设样本,启示学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带领学生参观热带植物园、动物园等,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告诫学生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等。教学手段和内容的创新,不仅增强了教学过程的魅力和吸引力,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最后,积极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主推新媒体第二课堂,录制思政微课堂,将“课程思政”的温度辐射至所有年级所有专业,打破学生对专业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精品示范课程,打造富有影响力的魅力思政。

4.3 助力学生成才,多元“分化”,师生“共栖”

学院将“课堂思政”从“课上”延展到“课下”,开展了“三尺讲台人生导师”选树活动,挖掘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贡献突出、做法创新、效果明显的典型教师,用其在学术、科研、教学中的感人故事激励、教育青年;探索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政工作者积极配合以及学生社团、校友、社会其他组织或个人参与的“3+x”模式,把教室课堂映射到实践课堂;组织青年党员教师担任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思政文化产品,打造富有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

5 结语

总之对于高校而言,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要想提高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就要积极培育高校优良学风、从而发挥学风建设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学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炊事员的几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