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2019-12-26黄智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乡风全区

黄智勇

(中共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委宣传部,江苏镇江 212028)

1 丹徒区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丹徒区始终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为抓手,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提升了城乡文明一体化水平。 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

1.1 建体系,明德教育形成立体网络

着眼于引领提升、全面覆盖和城乡共建,通过建设乡风明德文化墙、道德文化园、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等道德宣教阵地,做优农村“草根能人”志愿服务队、“乡风文明志愿岗”等群众性道德实践阵地,基本构建“233”明德教育阵地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群众身边、种进群众心里。 目前,“乡风明德文化墙”已覆盖全区80%以上的行政村,面积超过30 000m2;建成镇、村道德讲堂10 个和80 个,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0.9%;2017年举办道德典型报告会、身边好人互动等活动401 场次,参加人数21 265 人,约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的10%;“善行义举榜”建设实现镇、村全覆盖,2017年上榜好人400 余人;开展“传承优良家风,学习身边好人”等主题活动100 余场次,11 279 名志愿者长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017年,依托学校乡村少年宫和63 个校外辅导站,面向全区1 094 名留守儿童,开展以道德养成、法治教育、实践体验、关爱心灵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留守儿童“蓝梦行动”520 余次。

1.2 抓过程,文明创建实施动态管理

将各级文明镇、文明村、最美乡村和星级文明户创建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实行分类创建、分层管理,注重创建实效,强化日常管理、督导和测评,对每次创建考核排名靠后的镇、村,取消相关称号,较好保持了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先进性和示范性。目前,全区有全国文明镇1 个,省级文明镇3 个、市级文明镇4 个,分别占全区乡镇总数的50%、67%。 有全国文明村2 个,省级文明村13 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16%;有市级文明村17 个、区级文明村54 个,分别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1%和65%。 有省级最美乡村提名1 个,市级最美乡村1 个。 1 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1 户家庭被评为全省“文明家庭”。

1.3 强基础,文化设施实现村村覆盖

构建三级文化圈,形成了以区级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中心)为纽带、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布局。 其中:标准化推进42 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工程,70%的镇(街道、园区)建成四星级以上文化站,建成镇、村、组三级文化广场328 个,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在苏南处于领先水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 980平方米,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分馆20 家,农家书屋84个,完成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任务的70%。

1.4 育团队,文艺活动常在群众身边

出台《丹徒区民间文艺团队资助管理办法》,按团队演出频率、成员数量、社会影响力等标准对全区文艺团队进行星级划分、分层管理,建成镇级文艺团队19个,村、组业余文艺团队193 个,覆盖率分别为173%和110.2%;培育文艺骨干249 名,约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的0.1%。 突出“群众主体参与”这个关键,每年年初在媒体发布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各类文化活动项目,组织“谁是你的‘菜’”年度文化活动评选,让群众自主“点单”。 2017年,以“乐活丹徒”为主题,精心组织“清风雅韵戏曲周”“舞动城乡”广场舞大赛和“丹徒田歌大赛”等30 多场特色文化惠民活动,吸引全区镇级文化站、民间文艺团队140 余支近9 000 人参与,观众达10 万余人,约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近50%。 上党镇、世业镇“百姓大舞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谷阳镇“双阳”艺术节和辛丰镇“文体大观园”活动等,均已连续举办10 届以上。

2 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时代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向纵深推进,丹徒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实现持续提升。 相对于城区,乡风文明建设成效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长效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三个不到位”的问题,亟须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找准着力点,优化措施、积极改进。

2.1 系统化推进不到位

有的村“两委”班子思想上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未能把乡风文明建设摆上应有位置,被动应付多、主动谋划少;有的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系统思考和整体规划部署,未能有效统筹整合党建、法治、文化活动和文明创建等各类队伍、阵地资源; 有的村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各项工作,存在文明创建与其他工作“两张皮”现象。

2.2 常态化实施不到位

部分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性不强,存在重评比、轻创建现象,把主要精力用在“评时”而非“平时”,搞突击迎检,常态性基础创建工作做得不够;有的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仅仅停留在开会部署,停留在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等“虚功”层面,文明创建工作抓落实不够,存在志愿服务活动、道德讲堂和身边好人评选等频次偏少,持续性深入开展不够的现象。

2.3 制度化建设不到位

部分村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等制度的出台,既未能充分结合当地实际,也未能广泛发动村民参与,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接地气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不少村未能在推动移风易俗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实质性推进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激励或约束性措施;有的村红白理事会、 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缺乏相应工作制度,虽有牌子、有队伍,但存在相关工作未能规范有序开展等现象。

3 以系统化思维构建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深化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我们着眼长远,以系统化思维推动构建更为完善、切实有效的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在下一步实践中,重点应把握好四个着力点。

3.1 “一村一考”明导向

要强化考核引导和激励,将乡风文明建设成效纳入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在职定额干部个人工作报酬、评先评优、升职晋级等挂钩,同时与各级文明村、最美乡村等申报推荐资格挂钩。要探索建立乡风文明指数测评机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村规民约践行、道德典型培树、移风易俗、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等重点内容,研究制定专项测评考核细则,既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也切实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操作性、指导性,便于村组理解把握和推进实施。 测评工作由区文明办组织,可委托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对各村乡风文明建设情况进行测评并进行点评分析,每年将测评结果进行书面通报,并作为年度精神文明专项考核的重要依据。

3.2 “一村一会”促常态

整合现有红白理事会、 道德评议会队伍和阵地资源,成立村级乡风文明促进会。 乡风文明促进会在村“两委”领导下,负责常态化推进全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重点抓好“乡贤好人、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三项引领行动和“文明家风、文明习俗、文明环境”等三项促进行动。乡风文明促进会可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会长,成员经村“两委”提名、群众民主推荐,重点从热心公益、声望高、口碑好的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人员,以及各级身边好人、新乡贤等对象中推选产生。要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重要事项评议制和工作保障等机制。

3.3 “一村一约”立规范

以村为单位,全面梳理修订现有村规民约,将其作为推动农村德治的纲领性规范,做到乡风文明有规可依、有约可履。 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推行,重点要把握五个环节:一要充分结合村情民情。 杜绝照搬照抄、千人一面等现象,内容设定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贯穿其中,也要积极继承当地优秀传统、优良民风,结合新时代该村发展定位、农民精神风貌和日常生产生活等。二要突出村民主体参与。无论是制定还是推行村规民约,都要着力体现村民的主体地位。要广泛发动村民参与,让村民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思考、理解和遵循。三要注重易记易懂易行。村规民约的对象是所有村民,内容表达要兼顾不同文化层次和各年龄段村民的认知水平,做到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四要着力做好宣传引导。村规民约不是挂在墙上的呆板条文,而应努力做到让全体村民耳熟能详。要通过宣传栏、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和文艺活动等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入脑入耳入心入行。 五要切实发挥其对村民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要着力引导村民自觉践行村规民约,对模范遵循的要大力表彰,对违反相关条规的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劝导或告诫。

3.4 “一村一品”显特色

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也要充分结合各村实际,深入挖掘总结当地历史文化遗存、 优秀传统习俗和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着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乡风文明品牌,努力做到“一村一品”。 比如,谷阳镇槐荫村可依托“董永传说”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打造中国爱情村;世业镇世业村、 先锋村等可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特色田园乡村; 宜城街道西麓村可结合近年来涌现的一批反哺家乡建设的新乡贤,培育乡贤文化品牌。要把“一村一品”建设作为乡风文明示范村、 各级文明村和最美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加大考评权重,推动各村将乡风文明品牌建设作为展示文明新风、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乡村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乡风全区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完善与发展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乡风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