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导师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探索

2019-12-26周丽霞任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导师德育工作研究生

周丽霞,任颜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 030001)

研究生教育居于国民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培育高精尖人才的主要模式,是人才竞争战略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 这一群体却反复曝出不和谐的事件。由此,不禁要追问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如何来培养人才。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该文认为导师应在研究生德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研究生德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应当培育什么样的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直接担负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更大力度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强调“高精尖缺”导向,不唯地域、不拘一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奏响了一曲曲群英荟萃、大展宏图的华美乐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显然,研究生教育所要培养的就是拔尖的创新人才。

何为创新人才? 关于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共性的解释,但对其的定义多是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等角度来阐释。 如“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超常的健康人格、 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人才”应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创新人才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创造性知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依照社会适用价值标准,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直接并持续地将创造性思维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有价值成果的能力”。由此,可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人才绝不仅仅具备丰富知识和较强技能,还应该具有高尚的品格、 坚定的信念,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优良品质。鉴于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部分钟再次明确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 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由此,无论是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还是实践出发,“德”与“智”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德育自然就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研究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怎样来培育创新人才呢?从上文可知,“德”与“智”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于是,“近年来,全国高校纷纷就新时期如何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了各种探索,但是研究生德育仍然是大多数高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目前的政治理论教育并不能很好地顺应我国研究生不断增长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方法都遭受愈加严峻的挑战。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概括起来当前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研究生德育的内容简单

在当前的研究生德育中存在将研究生的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当前的研究生群体以“90 后”为主,他们生长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仅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也更善于通过比较得出自己的认知。 但在大部分学校中研究生德育的内容主要限于一些经典理论、主流思想,对西方的一些理论成果闭口不谈,这样单一的、缺乏比较的内容不仅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而且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冲破抱残守缺的僵化模式,才能碰撞出新思想,衍生出新方法,拓展出新知识;才能培养出具备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创新人才。

2.2 研究生德育的教育方法滞后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德育也不例外,固然这种方法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研究生的德育仍以这种方式为主就过于滞后了。多数研究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初步形成。与本科生同一性较高的情况不同,他们的年龄、 学缘背景、社会阅历、思想道德素质、心理调节能力参差不齐,面临的经济、婚恋家庭等个人问题较多;另外,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使得“一刀切”的工作模式难以取得实效,因此研究生德育工作特别需要因材、 因时施教,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关注和引导。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模式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显然忽视了受教育群体的多元性,这显然会影响到德育的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3 研究生德育的教育途径单一

对于研究生而言,上课已经不是其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其更重要的任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展开研究工作。“这就使得研究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研究性,科研活动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 ” “因此对研究生德育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学道德教育,具体包括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等。”显然,传统的单一以课堂为主的德育是疏离于这个群体的。 这使得“智”的教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面,“德”的教育则因课程设置的关系而被忽略。 因此只有了解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才能针对性地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从而保证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总体而言,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更突出自我的主体性。 因此,研究生德育的形式,不仅需要显性教育和引导,更需要隐性地渗透、感染和传承。

2.4 现行的对研究生的评价体制不利于德育

在大多数学校中对于研究生群体的评价更多的是从其成绩和科研能力上给出的,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则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 因此进一步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依据。一是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特别是要引入多元评价,既要评价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参与课题数量等内部指标,也要评价研究生社会服务、就业质量、雇主评价等外部指标。 二是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建设全国性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动态监控数据库,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向全社会公开研究生培养过程与质量的相关信息。 三是以上述数据库为支撑,通过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扶持多个第三方机构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定期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不仅为民众选择研究生教育提供依据,也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

3 导师应在研究生德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3.1 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施的是导师制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规定“每位研究生必须有指导教师,导师在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年度学习计划、论文工作计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直接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全面关心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做到教书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对于导师而言,排在第一位的任务是“传道”而非“授业”和“解惑”。 因此,该文认为导师应在研究生德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导师在研究生德育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3.2 导师主导研究生德育的必要性分析

由导师来主导研究生的德育是基于研究生群体特质的现实需要。 一是研究生群体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德育因以导师为主导。 研究生群体不同于其他的受教育群体,年龄、地域、职业呈现多元化,其思想发展、心理问题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多元化与差异性是难以用统一的课程来解决的。 这就要求研究生的德育必须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导师为主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将研究生德育工作由“大课堂”向“小组化”转变,更有利于针对到研究生个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客观上要求导师在研究德育上要起到主导作用。如上所述,导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自我研究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导师是研究生于校内接触最多的师长,对研究生问题及优缺点看得比较全面,并且能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 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导师不仅是研究生治学、科研的指导者,也是其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引路人。 ”三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现实要求导师在研究生德育上发挥主导作用。 研究生群体学历层次高,知识储备丰富,具有更多的学习经验和社会经验,他们对于世界与社会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这就要求在研究生的德育中“身教”更胜于“言传”。导师不仅是长者,且学术造诣深厚,很多研究生将自己的导师视为楷模。 由此,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德高望重的导师较之普通的辅导员或任课教师更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与说服力。因而,研究生群体具有初步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这一现实要求导师在研究生德育上应负更多的责任。

3.3 导师主导研究生德育的优势条件

导师主导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优势条件在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互动上。 首先,从研究生的角度讲,他们会自发地对导师产生信任,有接受导师教育的心理趋势。导师是其最敬重和信赖的人。我国当前的导师制主要采用师徒式和导师小组培养两种方式。 无论哪种方式,导师都是研究生培养的主导者。导师在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于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学的人际关系来分析,这是因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一般都较为稳定而亲密,情感上亲近,人际关系上相容,研究生一般也较信任自己的导师,对导师大都有一种崇敬感和敬佩心理”。这种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形成的信任感,为导师主导研究生的德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从导师的角度出发,导师对于其指导的研究生更为熟悉。在求学和做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生群体基本上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来开展的。因而,导师对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理解程度更高,对其为人处事及学习、研究和生活的习惯也有更多的了解,对其思想问题以及优缺点看得比较全面,也可及时发现研究生的所思、所想与所急。良好的了解程度,为以导师主导研究生的德育提供了事半功倍的先决条件,能及时给予学生纠正、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研究生对导师的信赖与导师对所指导学生的理解构成了以导师为主导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优势条件。 这样更容易把握研究生群体思想动态发展的现状,也更容易抓住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核心与实质,使得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切实有效。

4 导师主导研究生德育的建议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以导师为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是基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与研究生群体发展的新特质的具体需要。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群体形成科学、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实效,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对于构建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德育模式,该文建议应从观念、制度和平台建设三个层面展开。

4.1 树立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德育观念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否能落到实处,导师是关键[15],而导师发挥作用的关键是观念。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学术培养由导师负责,德育则由大学辅导员与院系内的党团组织负责,于是在多数导师看来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并不是自己的主要职责。 必须打破这种错误观念,树立新的德育工作观念,即:一是要重新树立导师的身份定位,明确导师不仅要指导学术研究,更要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二是要转变观念,以德育为先作为指导学生的首要原则。三是要树立德育工作的主动意识,对所指导的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多关心、多辅导。

4.2 完善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以导师为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就需要对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一是要优化导师的选拔机制。 对于大多数导师而言,一旦受聘即成为终身导师,而决定是否能成为导师的关键是该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非道德水平,在这样的制度下导师本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受人质疑,更不论其培养出来的学生。 由此,建议从入口处提高导师素质,让真正“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成为导师。

二是要完善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德育的培养机制。即围绕研究生全面发展这个核心目标,确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思想道德规范,在研究生德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大胆创新。导师在德育的内容的选取上,要打破固有的内容,积极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在方式的选择上则要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变灌输为讨论与启发。三是要完善研究生德育的评估机制。 制度的效度取决于监督,因而必须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用监督来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具体来说:一是要将研究生德育的内容和考核标准进行量化,以便于对导师的德育的结果进行监督与考核。二是要通过座谈、理论考试和研究生互评等方式对德育的成果进行评估。 三是要将考核的结果应与导师的工资与奖金挂钩,进行必要的奖惩。四是要构建导师进行研究生德育的激励制度。 对在德育工作中有显著贡献的导师进行奖励,将德育工作的成果列入其职称评定、职务提拔等方面的评价考核体系,奖优罚差,以此来提高导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动性。

4.3 构建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的平台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生群体获取信息、 开展科研乃至日常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应当善用网络这个平台,密切师生联系,拓展研究生德育的广度与深度。一是以学校或院系为基础,搭建网络平台。 可以开设相应的咨询栏目,使之成为全校或院系范围内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为导师与研究生建立沟通的桥梁。此外,还可通过这些平台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个人主页,进一步强化其双方的相互了解。二是善用智能手机搭建掌上交流平台。随着手机的日益智能化,现代社会间的交流不仅限于电脑之前,通过手机微信、微博发最新的动态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导师通过微信、微博可以方便快捷地掌握研究生的最新状态并随时给以必要的指导。三是搭建视频会议平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可以视频会议这一有趣的形式,对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增加彼此的沟通,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的目的。

猜你喜欢

导师德育工作研究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爱情导师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