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留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旅行者群体特征探析
——以《旅行杂志》为中心(1927—1936)

2019-12-26韩宾娜

外国问题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游览游记旅行

韩宾娜,周 博,2

(1.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工商学院 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近代以降,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一并带到了中国。从此中国走上了被动现代化的道路,并开始了积极的现代化探索。此间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旅行活动日益兴盛,参与旅行活动的人群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学界关于近代旅行史的研究多偏重于交通住宿设施的完善及近代旅行社的诞生等客观因素领域,而对于旅行者群体的主观意识及生成背景的关注略显不足。由于20世纪上半期尚缺乏关于旅行者身份特征之官方统计数据,本文即以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刊载的国内游记之作者群体作为样本进行定量分析。

《旅行杂志》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以旅行为主题的专门刊物,杂志中刊发了大量国内游记,记录了中国旅行事业兴起及起步时期旅行者游踪分布。《旅行杂志》自1927年创刊至1954年停止办刊,其间由创刊至抗战爆发前乃是其发展的相对稳定及繁荣期,稿源充足,游记丰富。笔者以1927年创刊至抗战爆发前1936年间刊发的游记为统计对象,在1927—1936共十年104期《旅行杂志》中,搜集国内游记536篇,作者301人次(存在同一作者使用两至三个名字或笔名的情况)。首先,通过对照《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1)陈玉棠:《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民国人物大辞典》(2)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增订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3)周家珍:《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4)苏步青:《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多类人物辞书查找,共查找到75位作者的详细介绍,涵盖189篇游记;其次,通过《陈光甫与上海银行》(5)陈海滨:《陈光甫与上海银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中国旅行社报告书》(6)陈湘涛:《中国旅行社报告书》,上海:上海图书馆馆藏,1933年。等著作、档案资料,查阅到陈湘涛、庄铸九、戴欲仁等多位任职于中国旅行社、《旅行杂志》编辑部等部门的作者相关信息;再次,在所查阅到的536篇国内游记中,作者亦多有对自身职业类型、教育背景、海外经历、常住地点及出发地点等信息的介绍。将此三种途径获取的1927—1936年间旅行者身份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在职业类型、教育背景、海外经历,以及1927—1936年间主要生活地点等方面的特征均较为显著。

一、教育背景与留学经历:亲历海外旅行热潮

在本文重点考证的1927—1936年间于《旅行杂志》刊载游记的作者群体中,生于1890年前者,多曾求学传统书院学堂,而后接受新式教育且有出国留学及考察的经历。如曹亚伯(1876—1937)虽早年肄业于两湖书院,却于1906年留学英国,1910年卒业于牛津大学。蒋维乔(1871—1958)早年入南菁书院,后留学日本。李庆芳早年肄业于山西晋阳书院,后于1905年赴日本留学,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法学系获法学士学位。王正廷 (1882—1961)14岁即入天津北洋大学堂,而后又赴日本留学,26岁始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7)石源华:《王正廷:曲折多奇的外交人生》,《世界知识》2007年第10期。。徐祖善(1890—1957)1905年考入南洋水师学堂,1911年夏赴美国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钟钟山(1887—1979)早年肄业江南格致书院,继之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于右任(1879—1964)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举,后于1904年入上海震旦大学,1906年赴日本。褚民谊(1884—1946)早年留学日本大学习政治经济,后赴法国攻读医学,1924年于法国史太师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陈光甫(1881—1976)早年随父至汉口祥源报关行学徒,后得官费津贴在美国留学,于1909年获宾州大学商学学士学位。

作者群中生于1890年后者,多曾接受近代新式高等教育且有留学经历。其中既有毕业于彼时知名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校者,亦有习于医学、工业、商业、法律、新闻、美术、师范等专科学校者,其中以习医科、工科者居多。在这些接受新式教育者中,大部分且有留学海外经历,并以留学美国、日本、欧洲英法德等国者居多。曾留学美国者,如李权时、凌鸿勋、汪英滨、徐祖善、余楠秋等人;曾留学日本者,如徐蔚南、易君左、曾世荣、钱歌川等人;曾留学欧洲者,如丁惠康、吴琢之、李春昱、夏坚白等人。游记作者亦有在游记中提及自身游历海外之经历者,如缪镛楼在《宁台七日游记》(8)缪镛楼:《宁台七日游记》,《旅行杂志》1935年第9卷第7期。中写道:“余向者求学国外,逢假必览异邦山水”。张钦士在《旅蜀道上》(9)张钦士:《旅蜀道上》,《旅行杂志》1929年第3卷第1期。中写到其因公务在前往成都途中游览了“距宜昌二十里之三游洞”和“离重庆四十里之温塘”,文中作者写到此行“较诸旅美旅欧时更有意义,因为欧美风景人物虽佳,究非祖国。而此行目睹大好河山,丰美物产,益觉吾侪青年,应当为国家前途,为后辈儿孙,努力奋斗”,可见作者亦有旅行欧美之经历。

留学生学成回国之时多随身带回两种形式的西方文化:一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二是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生活方式。(10)李长莉:《近代留学生的西方生活体验与文化人士》,《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旅行活动恰是留学生在异国生活中所目睹、亲历及体验的对象。20世纪上半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外各国旅行游览逐渐兴盛,各国观光事业都呈现着蓬勃的气象,因为各国在战争中耗费几尽,战事终了后就从多方面想方设法挽回颓势。观光事业被视为“能挽回国家颓势,而进于富强”,所以自大战结束后“欧洲各观光国家,对于观光事业,更加钩心斗角,精益求精”,这种显著的现象“在战后出国国门的人,都能感觉得到”。(11)迅斋:《铁道观光事业论》,《铁路月刊:北宁线》1937年第7卷第5期。

彼时旅行游览活动最为兴盛的当属受战争影响最小之美国,正如沛甘所言“加拿大的南面,有人口1亿两千万人,这些居民,是全球出名的大旅行家”,每年由加拿大边境经过的美国游客人数都达五百万以上,“像一群一群的移民队”,这些游客的目的乃是“为了增进康健,寻求快乐,浏览胜境,和修养精神”(12)沛甘:《加拿大旅行事业》,《旅行杂志》1930年第4卷第12期。,具有明显的休闲游览之特征。美国本土之假日休闲游览亦是极为兴盛,纽约从礼拜一到礼拜五那几天,马路上行人接踵,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俨然是一个世界上最热闹的街市,可是一到夏天和礼拜天,“九点钟左右,无论何处马路上,就很难得见有行人了”,因为“纽约的人都到乡间去作周末旅行了”,并且这种周末旅行一天发达似一天,“形成了城市生活上的一种特殊景象”。因为彼时美国已经“五天一星期制”,每到周末即可有两日之闲暇,因而每到“星期五下午起,坐汽车的人蜂拥出城,分别到康纳德干,惠司脱吉斯脱,裘赛,长岛等处,垂钓、游泳、驾舟、骑马、打球等,做着各种的运动;或者到别墅村舍和野营里去游息,或者到山上海滨朋友家里和客舍去小住”,其规模之庞大据纽约港埠当局在1935年6月最后一个周末之统计,“有十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七辆汽车经过赫特森河”外出作周末之旅行游览,又据纽海文地方的报告,1935年7月14日“有10000多人带了行李坐火车到海滨各地旅行”。(13)沛甘:《纽约周末游览旅客》,《旅行杂志》1935年第9卷第10期。1933年英国伦敦东北铁路公司“为适应民众需要,增设游览快车”,游览专车自伦敦出发,在七天以内“通过英格兰及苏格兰地方最名胜之区二千英里”(14)王汝鼎:《英国游览专车之特色》,《京沪沪杭甬铁路日刊》1933年第723期。。除美国及欧洲之德英法意等国外,“其他如苏俄、瑞典、加拿大、土耳其、波兰、墨西哥、希腊、荷兰、丹麦、爪哇、纽丝兰、亚尔然丁诸国”(15)陈湘涛:《旅行事业对于国民经济之贡献》,《海光(上海1929)》1934年第6卷第10期。,均设有各种旅行机关以提倡旅行事业之发展。彼时中国留学生目睹了海外旅行活动之热潮,且亲历其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主观认同,进而将这种生活方式一同带回国内。

二、居于沿海沿江城市:目睹在华西人的旅行示范

1927—1936年间刊登于《旅行杂志》的可考游程出发地的478篇游记中,出发地主要集中于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四座江浙区域城市,及北平、天津两座京津区域城市。其中尤以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四座城市为主。而这恰是近代在华西人的主要生活区域。

游记作者记录了其旅行途中所目睹的在华外人之游览活动,以及游览人数之众,如张涤俗在《故都屐痕》(16)张涤俗:《故都屐痕》,《旅行杂志》1932年第6卷第2期。中写到自己“喜作汗漫之游”,因读《旅行杂志》刊登之《旧都四日记》及北平旅行指南等文中,“顿觉游兴勃勃,若不可抑,于是拚挡一切,决计只身作故都之游矣”,作者游览故宫时见“西人游览故宫者甚众”。韩鸿藻在《八达岭上看长城》(17)韩鸿藻:《八达岭上看长城》,《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12期。中写到其游览长城时不仅遇见诸多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学生旅行团,“同时还有不少的西洋人和日本人”,作者且“用英语或日文和他们谈话”以“破走山路的寂寞”。丁惠康在《青岛鳞爪》(18)丁惠康:《青岛鳞爪》,《旅行杂志》1931年第5卷第7期。中写道:由上海至青岛,乘船不过二十七小时即到,较为便利,因而“每届夏令,中西人士之往避暑者,实繁有徒”。高凤纪在《津浦线漫游杂记》(19)高凤纪:《津浦线漫游杂记》,《旅行杂志》1932年第6卷第8期。中写到其在1931年秋与友人鹤侣君“大发宏愿,誓览尽津浦沿线之名胜”。在游览灵岩时作者感慨“近来欧美人士往游者极多,且有特往构居者”,并以此对比“国人反不多见”。

同时亦有游记作者记录了与旅途中所新结识之外人游客或与自己之外籍同事共作游览的情况。如孙肖泉在《故都游踪》(20)孙肖泉:《故都游踪》,《旅行杂志》1931年第5卷第1期。中写到因事复游北平,且“逗留半月余”,抵达后的第八日“原计划本定游居庸”,而前一夜“在旅馆食堂遇外国人两游历者,谈顷,遂约结伴游黑龙潭”,可见作者乃与外国游客结伴游览黑龙潭。汪季文在《岱岳游记》(21)汪季文:《岱岳游记》,《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11期。中写到1933年夏,其所任职之银行中“西籍同事格林及勃劳二君,忽发爬山之兴”,以泰山为目标,坚邀作者同去。于是作者欣然同往,“累年夙愿,终得一偿”。

在华西人对国人最大的旅行游览示范乃是避暑度假,近代避暑度假之主要目的地如庐山、北戴河、青岛等地,最初均由在华西人发现并开发。如庐山之开发,乃是“清光绪中叶,有英教士李德立(E.S.Little)来山,见牯岭山高气清,风景宜人,实为避暑养疴之佳地。因向乡民购地数方”,随后“各国外人,络续上山,划界而居”,并形成南北长约三里,东西广约二里的“英美德法意挪威日本七国租界”(22)周育涵:《庐山游记》,《旅行杂志》1930年第4卷第6期。,北戴河的开发则是“清光绪十九年,京奉开工,西籍工程师,磡路来此,见其潮平沙软,正足为浴场,则起约中西人士,共来购地,着手营构”,于是逐渐闻名于全国,降至光绪廿四年,清政府又“划定戴河以东,至金山嘴,沿海内向三里,以及东北至秦皇岛对面,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准中外人民杂居之”。每届夏季,在华外人纷纷前往此类山区及海滨避暑度假,这一休闲之风气亦染及国人,使避暑度假活动兴盛一时。

三、职业类型:拥有稳定收入与固定闲暇

1931年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编写的《中国人口职业别之统计》中,所列职业类别包括农、矿、渔、畜牧、工、劳工、商、交通、自由职业、公务、服役及其他共计十二个大类,其中自由职业又分为教育、新闻、医生、律师、工程师、僧尼六类。(23)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编:《中国人口职业别之统计(附表)》,《南开统计周报》1931年第4卷第2期。1927—1937年间于《旅行杂志》刊载游记的作者,其职业类型以教育、新闻、医生、律师、工程师等自由职业为主,此外亦包括公务及工商界人士。

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等教育类从业者是1927—1936年间旅行者及游记作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职于各大学、研究会、学会等机构的教授和学者,如陈斠玄曾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部主任、东南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金陵大学教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等职;况又韩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李长年曾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除任职于各大学、研究会、学会等机构的教授、学者外,在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国内游记作者群中,亦多有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者。如傅任敢历任长沙明德中学教务主任、长沙清华中学校长等职;胡石予曾执教于苏州草桥中学;孔另境曾任华华中学教导;田曙岚在1925年后长期任中学教员,其在《环游海南岛记(五)》(24)田曙岚:《环游海南岛记(五)》,《旅行杂志》1935年第9卷第5期。中亦写到“将所採标本分批寄至上海民智中学”;程寄春长期寓居江南小城溧阳,任教中学30余年。(25)萧平:《炎凉荣悴恒如一卅载神交共此君——程寄春先生其人其画》,《钟山风雨》2002年第5期。

任职于报社的编辑和记者是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作者的另一主要职业群体。如包明叔曾先后担任上海《申报》《新闻报》,南京《中央日报》,香港《大公报》等驻镇江记者,并于1928年独立创办《新江苏报》。樊迪民曾任《大世界报》《千秋》副刊,《杭州通》周末版主编,《大公报》杭州办事处主任。陆诒曾于1931年在上海《新闻报》任书刊助理编辑。马国亮于20世纪30年代曾任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编辑,后曾编辑《人世间》杂志。秦瘦鸥曾任集文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文艺出版社编审等职。

1927—1936年间于《旅行杂志》发表游记的作者群中,不乏国民政府及国民党高级官员。如黄复生于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执委,后任国策顾问等职。李庆芳在民国后历任众议院议员、临时参议院议员、山西警察厅厅长及平津卫戍司令部军法、外交、交通三处处长等职。除任职于国民政府中央部门者外,亦有较多任职于各职能部门之公务人员,如各地之教育厅、卫生厅、财政厅、交通部门、水利部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国史编纂处等,其中以任职于交通部门、教育部门者居多。此外,亦有在其他各类政府职能部门任职者,如顾济之曾任华北、顺直、太湖水利委员会及国民政府道淮委员会工程师、镇江北固山气象台台长等职。李春昱曾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随着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工商、金融、实业等部门随之兴起。1927—1936年间在《旅行杂志》发表游记的作者群中亦不乏彼时之都市工商、金融、实业部门之从业者。如陈光甫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并任总经理,后创办中国旅行社并发行《旅行杂志》。陈小蜨早年随父从事实业,创办家庭工业社。都锦生由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毕业后设厂制造。1927—1936年间在《旅行杂志》刊发游记的作者群中,以在教育部门、报纸杂志、政府部门、工商金融实业部门任职之职员为主。除此之外,亦有医生、画家、作家、军人等职业类型。从医者如陈存仁曾任卫生部顾问、上海虹桥疗养院中医师、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仁济善堂育婴堂堂长等职。丁惠康曾创办上海肺病疗养院、上海虹桥疗养院,并任院长。自由画家及作家,如广东东莞人黄般若为民国著名画家,工山水、花鸟,且能鉴别古书。林散之曾为江苏画院画师。漱六山房本名张春帆,久居上海为各报撰短篇小说,为鸳鸯蝴蝶派知名作家。从事以上诸类职业者普遍具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和较为固定及规律化的闲暇时间,亦为其旅行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客观保障。

由此可见,彼时已出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普遍接受过近代高等教育,且多数曾有留学经历或海外考察经历,居住于城市中,从事着教育类、编辑类、政府行政职务类、工商金融实业类,以及医生、律师、画家、作家等近代自由职业类型。他们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又在现代化背景下兼备了物质条件与时间条件,而成为近代中国旅行者主体,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特权阶级旅行者及少数文人墨客旅行者,他们也用自身的旅行活动述说着时代变革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猜你喜欢

游览游记旅行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小黑的旅行
超市游记
游览路线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