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陶研学:探究神秘的原始文化

2019-12-25族艳慧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

族艳慧

摘 要: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要求我们不仅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成思维能力。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用研学的方式带着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以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彩陶博物馆;研学旅行;探究发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0B-0101-02

原始遗迹的发掘中总会有许多彩陶出土,一个个造型质朴浑厚、图案夸张神秘的彩陶每每受到人们的关注、引发人们的兴趣。在我们家乡有一座彩陶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彩陶,于是我把这里变成我们的研学基地,带领学生们参观彩陶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彩陶研学之旅。

一、让彩陶成为研学资源

把家乡的彩陶博物馆变成学生的研学基地,开展了彩陶研学活动,让学生带着很多问题走进了彩陶博物馆,追溯渊源,了解彩陶产生的历史,欣赏彩陶的造型美,了解彩陶的功能,探究彩陶图案隐含的秘密,知道其代表性图案的来源和含义,知道彩陶的图案向我们传递了那个时期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审美与生活。

二、用问题开启研学之旅

我让学生带着很多问题走进彩陶博物馆:什么是彩陶?它是用什么物质制作的?彩陶的品种有哪些?造型是怎样的?彩陶上分别绘制了什么图案?表示什么含义?这些问题被放在了不同的研学单中,学生们依据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拿到研学单,并且自行分组,在博物馆中参观、学习,并在研学记录本上用写或画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发现,对于一些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延伸到课后进行深入的探究。在研学单最后还有“此次研学中我想提出的问题”一栏,是为学生准备的自主发挥板块。

三、齐探究解开彩陶奥秘

(一)追溯渊源,了解彩陶

研学单中“彩陶是如何起源的呢”是对彩陶的追根溯源,大部分学生知道陶土被火烧制后成为陶器,可是最初怎样出现陶器的呢?这就是一个谜了。有的学生查找资料并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况大胆进行了推测:“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后人也不知陶是怎样产生的,陶是土与火的艺术,我们推测,也许是原始人为了方便盛放东西,用泥巴捏制了一些类似于碗、盘子之类的容器,因为当时还不会取火,所以这些泥做的容器很容易坏掉。有一天,森林意外发生了大火,大火过后,原始人发现经过火烧过的泥碗、泥盘变得硬邦邦的,很结实。由此他们推断出,用火燒制泥容器可以更坚硬结实,这也许是最早陶器的产生。再过了很多年,原始人发现用一些矿物质在素陶上绘制图案,烧制后可以呈现漂亮的颜色,于是就出现了绚丽的彩陶。陶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情,原始先民们学会了烧制陶器,他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此可以过上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二)欣赏造型,走近彩陶

彩陶的种类涵盖了原始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用处不同所以造型丰富多样。学生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彩陶的种类繁多,包含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有壶、罐、瓮、盆、缸、钵、杯等等,彩陶和后来出现的瓷器相比,虽没有瓷器造型精美雅致,却显得古朴大气,简单浑厚。最常见的造型如一些瓮和罐,口小,颈短。肚子浑圆饱满,底小,整个造型突出了瓮、罐的肩和肚的位置,富有张力。”

“有的彩陶造型很是特别,富有想象力,例如仰韶文化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船形壶,壶的身体像是一只弯弯的小船,正中间有一高起的壶嘴,壶的两肩上还有双耳,是方便拴绳背在身上的,这个设计真是又有趣又实用。仰韶文化中有一款彩陶名为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甁口部位是一个小女孩的脸,额头上有刘海,五官刻画非常传神。”

“我们还发现原始人非常聪明,如马家窑文化的漩涡彩陶尖底瓶,这是原始人在河里打水的器具,甁子的底不是平的,是尖尖的,一定是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尖底在水里阻力很小,而且瓶身肩部有两耳,可以拴上绳子,更方便在河里打水,他们真是非常爱动脑筋啊!”

(三)探究图案,揭秘彩陶

在没有文字的史前社会,彩陶上的图案、纹样就如同一个个密码一样,将无数耐人寻味的原始印迹保留至今,它到底想告诉后人什么呢?有两组学生对图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给其余同学解开了很多疑问。

“水纹: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附近就发现了很多的原始部落遗迹,因为原始人依水而居,他们天天都要去水边打水、捕鱼,这些美丽的波纹给了他们无数的灵感,很多陶罐上都出现了水波纹。但是有的彩陶上的水纹像是漩涡,汹涌澎湃,这反映出当时爆发洪水了。”

“花纹:花很美丽,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原始先民将花卉作为自己部落和氏族的标志,据说现在的“华”姓可能是原始“花”姓部落的后裔。”

“舞蹈纹: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盆的内壁口沿分画了三组舞蹈纹,五人为一组,拉着手跳舞,能看到他们头上还戴有帽饰,他们在跳舞,很开心的样子。也许是庆祝一些事情,我猜测也许是部落打仗赢了,也许是打猎收获很大,也许是谁结婚了。但是在古代“巫”和“舞”是通假字,也有可能他们是在做一些祭祀用的巫术活动。”

“鱼纹:人类在水边居住,鱼是人类最早的食物来源之一,很多彩陶上都表现了鱼的形象。最有趣的是西安半坡出土的距今大约六千多年的人面鱼纹盆彩陶,上面有一个闭上眼睛的人脸,带着奇怪的帽子,两只耳朵的位置画着两条鱼,充满神秘感。这个盆据考证是原始社会儿童瓮棺的棺盖,有的学者认为彩陶盆上的图画是鱼神附体,带领夭折的孩子还能回到妈妈的身边。”

“蛙纹:蛙的形象在很多时期的陶器上都出现过,原始人对蛙的腹部进行了夸大,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原始人对繁殖能力的崇拜,希望自己像蛙一样多子。到了马家窑文化时期,蛙的形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身体变成一道竖线,身体两侧画了好多折线代表蛙的肢爪,据考古学家验证,这是因为那个时期时常发生水患,人们崇拜在洪水中存活的蛙,蛙的形象从夸大腹部变成现在的夸张肢爪,这也是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四、添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彩陶就如同一本图画书,把人类童年时期对生活的热爱、对万物的敬畏都表现出来,把当时的天文地理、祭祀崇拜、生育后代、生死观念等娓娓向我们道来。向我们传递了那个时期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审美与生活。今天,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文化要素都或多或少的带着遥远彩陶时代的印记,它所有的谜底都在为我们找寻华夏文明的源流。

这次彩陶研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也帮助他们了解了祖国优秀的彩陶文化,增长了知识,增加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小学美术研学旅行的开发与建设”(立项编号:T-b/2018/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奕辰.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J].收藏界,2019,(2).

[2]王小盾.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撒种人形象[J].艺术教育,2017,(13).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构建“阅历课程”: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在大地上行走
“研学旅行”要靠依法治校护航
“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