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杏汤无糖颗粒制备工艺研究及其质量评价

2019-12-25邓寒霜徐航杨梦琦褚雅婕杨洁常天天李维倩

陕西农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浸膏颗粒剂无糖

邓寒霜,徐航,杨梦琦,褚雅婕,杨洁,常天天,李维倩

(商洛学院 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桑杏汤,源自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可轻宣温燥、止咳平喘。处方组成为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是治疗温燥的代表方。中医临床中,桑杏汤多用以治疗头痛发热、干咳无痰、舌红少津、脉浮数等证。现代医疗实践发现,桑杏汤在治疗秋季感冒、流感、肺结核、肺炎等属温燥袭肺,肺阴受灼等患者时具有良好的效果[1]。由于汤剂疗效易受原药材质量、炮制工艺、煎煮条件、储存条件等影响,且需临用时新制,携带不便、服用量大,脂溶性和难溶性成分用水煎煮,不易被提取等缺点,造成汤剂在临床使用中的诸多限制。中药颗粒剂是在传统汤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传统中药为原料,经提取、纯化、浓缩、制粒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具有统一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较,颗粒制剂具有质量稳定,剂量小,便于服用、携带、贮藏、运输等优点[2]。无糖颗粒是一种新型的中药颗粒剂,扩大了颗粒剂的适用范围,可解除糖尿病患者以及糖耐量不足患者的用药限制。无糖颗粒剂相对于传统颗粒剂来说,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减少了药物辅料的用量,患者服用、携带更加方便[3]。笔者将中医传统方剂桑杏汤改进为中药无糖颗粒,探索了桑杏汤无糖颗粒的最适制备工艺,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并为桑杏汤无糖颗粒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鼓、栀皮等饮片购自商洛康天医药公司;梨皮为实验室自制。95%乙醇(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可溶性淀粉(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等。

LA230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UV-178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FW-80微型粉碎机,天津泰斯特仪器有公司;R206D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KH5200E型超声提取装置,昆山禾创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等。

1.2 实验方法

1.2.1 无糖颗粒制备工艺路线 按桑杏汤处方调配比例,分取桑叶、杏仁适量,采取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再向上述提取挥发油后残留药渣中,按比例混入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沙参各药材适量,以10倍量水,煎煮提取2 h,放冷,过滤,收集滤液;残渣加8倍量水,再次煎煮提取1 h,过滤,收集滤液;合并两次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3左右的浸膏,即得药材提取物。将药材提取物与适量辅料(可溶性淀粉)混合,加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润湿剂,混入前述所得挥发油,不断搓捏混均至“手握成团,轻压即散”状后,挤压通过制粒筛,制粒,收集所得颗粒,50℃干燥,即得桑杏汤无糖颗粒。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1.2.2 工艺优化正交试验设计 以可溶性淀粉为辅料,以不同浓度乙醇为润湿剂,以颗粒剂中桑叶总黄酮、杏仁中苦杏仁苷等活性成分吸光度及颗粒剂性状、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现象等检查项目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辅料用量、乙醇浓度、润湿剂用量三个影响颗粒剂质量的关键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确定桑杏汤无糖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具体试验因素水平及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见表1。

图1 桑杏汤无糖颗粒制备工艺路线

表1 桑杏汤无糖颗粒制备工艺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1.2.3 总黄酮吸光度测定 精密称取无糖颗粒样品约0.5 g,精密加入60%乙醇50 mL,超声处理30 min,放冷,摇匀,过滤,精密量取续滤液25 mL,以60%乙醇定容至50 mL,即得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 mL于10 mL容量瓶中,加5%亚硝酸钠溶液0.4 mL,摇匀,静置6 min;加10%硝酸铝溶液0.4 mL,摇匀,静置6 min;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4 mL,用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静置15 min,在510 nm处测定吸光度[4,5]。

1.2.4 苦杏仁苷吸光度测定 精密称取无糖颗粒样品约0.5 g,精密加入甲醇50 mL,浸泡10 min,超声处理30 min,放冷,摇匀,过滤,精密量取续滤液25 mL,以甲醇定容至50 mL即得供试品溶液。取上述供试品溶液适量,于219 nm处测定吸光度[6,7]。

1.2.5 颗粒剂质量评分标准 照《中国药典(2015版 第四部)》中有关颗粒剂质量评价的规定,对所得颗粒剂进行粒度、溶化性、水分和干燥失重检查;对吸光度检测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打分,以各项目得分总和为综合评价指标。其中桑叶总黄酮吸光度占30分,苦杏仁苷吸光度占30分;颗粒剂粒度、水分、溶化性和干燥失重的检查结果各占1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活性成分检测项目,以吸光度最高者为满分30分,其他组数据与最高者相比,再乘以30分,即为其分数。

(2)粒度检查项目,以不合格率最低者为满分为10分,最低者与其他组数据相比,再乘以10分,即为其他组分数。

(3)溶化性检查项目,以全部溶化者为满分10分,轻微浑浊8~9分,中度浑浊6~7分,重度浑浊0~5分。

(4)水分检查项目,以含水量最低者为满分10分,最低者与其他组数据相比,再乘以10分,即为其他组分数。

(5)干燥失重项目检查,以减失重量最低者为满分10分,最低者与其他组数据相比,再乘以10分,即为其他组分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杏汤无糖颗粒剂质量检查结果

2.1.1 性状 试验所得的颗粒剂干燥,颗粒均匀,各组所得的颗粒剂色泽一致,均呈浅黄色,无吸潮、软化、结块、潮解等现象。

2.1.2 粒度 取供试品30 g,称定重量,置于五号药筛中,保持水平状态过筛,左右往返,边筛边轻叩3 min;将未通过五号筛的供试品置于一号药筛中,使用方法相同,边筛边轻叩3 min。除另有规定外,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总和不得超过15%[8],检查结果见表2。

2.1.3 水分 中药颗粒剂照《中国药典(2015版 第四部)》水分测定法(通则0832)测定,除另有规定外,水分不得超过8.0%,检查结果见表2。

2.1.4 溶化性 取供试品各0.5 g,加热水10 mL,搅拌5 min,立即观察。可溶颗粒应全部溶化或轻微浑浊[8],检查结果见表2。

2.1.5干燥失重 除另有规定外,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颗粒剂照《中国药典(2015版 第四部)》干燥失重测定法(通则0831)测定,于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检查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所得桑杏汤无糖颗粒剂,各项质量检查指标均符合药典要求。

2.2 活性成分吸光度测定结果

总黄酮检测结果。为评价颗粒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桑杏汤无糖颗粒提取液中总黄酮及苦杏仁苷的吸光度进行了检测,详细结果见表3。

表2 颗粒剂质量检查结果

表3 桑杏汤无糖颗粒中活性成分吸光度测定结果

由表3可知,2号处理样品,即在条件为辅料用量为浸膏的3倍,润湿剂(乙醇)浓度为60%,润湿剂用量为辅料与浸膏总量的10%的处理中总黄酮类成分含量最高;5号处理样品,即在条件为辅料用量为浸膏的3倍,润湿剂(乙醇)浓度为65%,润湿剂用量为辅料与浸膏总量的5%的处理中苦杏仁苷含量最高。

2.3 正交试验结果

2.3.1 工艺优选结果 为优选桑杏汤无糖颗粒最适制备工艺,以2.1与2.2项下各处理得分之合为指标,综合评价正交试验各处理所得颗粒剂质量优劣,具体结果见表4、表5。

表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表5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由表4、表5可知,各试验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A>B,即辅料用量对颗粒剂质量影响最大,其次是乙醇浓度的影响,润湿剂用量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经正交试验优选得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A1B2C2,即以65%的乙醇溶液为润湿剂,润湿剂用量为辅料与浸膏总量的10%,辅料用量为药物浸膏量的3倍,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桑杏汤无糖颗粒质量最优。观察表4可知,2号试验处理条件与笔者优选出的最优条件完全相同,在此处理下制得的颗粒剂综合评分在所有处理中得分最高,说明正交试验结果可信。

2.3.2 验证实验 以上述优选的最佳工艺制成4组颗粒剂,并对其进行性状、粒度、水分、溶化性和干燥失重以及有效成分的吸光度检测,结果见表6。

表6 验证试验结果

由表6可知,所得颗粒剂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药典标准且与原正交试验所得结果相近,表明正交试验优选结果可靠。在此最优工艺,即以可溶性淀粉为辅料,辅料用量为浸膏量的3倍,以60%乙醇为润湿剂,润湿剂用量为辅料与浸膏总量的10%条件下,所得颗粒剂质量最优。

3 结论与讨论

桑杏汤原处方组成为: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各3 g,杏仁4.5 g,沙参6 g。其方以桑杏为名,即桑叶、杏仁为方中主药。因此,笔者在评价颗粒剂质量时,主要对桑叶中的总黄酮及杏仁中的苦杏仁苷2种活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另外,按照我国传统医学用药理论要求,桑叶、杏仁在入汤剂煎煮时匀应“后下”,否则其疗效不佳,表明其中活性物质为挥发油类成分。笔者为充分保留药材活性成分,确保所得颗粒剂具有原处方疗效,先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桑叶、杏仁中的挥发油性类成分再将之与其它药材提取物混合后制粒。中药无糖颗粒常用辅料有糊精、纤维素、可溶性淀粉等,笔者前期试验对几种辅料进行了考察,发现以可溶性淀粉为辅料所得颗粒剂性状好且辅料用量少,因此以可溶性淀粉为最终研究所用辅料。

笔者所得桑杏汤无糖颗粒实验室最佳制备工艺为,按桑杏汤处方调配比例,分取桑叶、杏仁适量,采取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再向上述提取挥发油后残留药渣中,按比例混入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沙参各药材适量,以10倍量水,煎煮提取2 h,放冷,过滤,收集滤液;残渣加8倍量水,再次煎煮提取1 h,过滤,收集滤液;合并两次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3左右的浸膏,即得药材提取物。将前述所得挥发油、药材提取物与3倍量的辅料(可溶性淀粉)混合,加入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总料10%左右的60%乙醇为润湿剂,不断搓捏混匀至“手握成团,轻压即散”状后,挤压通过制粒筛,制粒。收集所得颗粒,50℃下干燥,即得桑杏汤无糖颗粒。桑杏汤无糖颗粒相较于传统汤剂来说,具有便于服用与携带、便于调配、便于进行质量管理、便于储存与运输等优势,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前景[9,10]。

猜你喜欢

浸膏颗粒剂无糖
关于颗粒剂登记
如何用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
枇杷润喉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北虫草浸膏提取工艺优选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喝“无糖饮料”也会胖
西红花柱头、雄蕊和花瓣的挥发性化学成分GC-MS分析
8%好米得颗粒剂在寒地水稻秧田的使用方法
哪罐可乐会漂浮呢?
双齿围沙蚕浸膏生物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