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社会建设

2019-12-24杜金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民生

摘 要:建国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经历曲折艰难时期、持续改善时期、制度建设时期、质量全面提升时期,社会始终保持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关键词:社会建设;民生;社会治理

我国社会建设探索早在民国时期,社会建设一语就已经开始被人们提及。孙中山先生比较早地使用这一概念。1917年孙中山在其名著《建国方略》一书当中,将现代化建设任务归为三大类,即: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不过,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社会建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建设,其具体内容实际上属于“政治建设”,而且是侧重于训练民众熟悉民主化的流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虽然早在革命根据地就进行着社会建设的局部实践,但是我们党在当时也并没有明确界定“社会建设”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我们党对社会建设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一、社会建设初步探索阶段——曲折艰难时期(1949年至1977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获得了解放,进入了当家作主的历史新时期。建国初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生产力落后,发展不平衡。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三座大山)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这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毛泽东和其他中央同志也多次强调,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生产力落后,发展不平衡。同时这也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因此,面对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八大报告中强调在发展生产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在财政力量许可范围内逐步扩大小学教育。

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我们的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改善和旧中国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我们对社会建设道路的探索,发生了严重偏差,整体上中国社会还是比较贫穷。

二、社会建设继续发展阶段-——持续改善时期(1978年-2002年)

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党和全国人民在反思中面临着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的历史决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把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把共同富裕当着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进一步的深化了对社会建设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和新论断。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把经济建设设作为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心,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要统筹兼顾各项事业和各方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要重视社会的稳定,维护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邓小平当年说:“改革开放不是发展经济、不改善民生,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我們当时各级党政卯足了劲,搞经济建设;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同时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保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等等。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领下,我们的社会建设、老百姓生活水平有了一个大幅度提升,但是在这一时期当中也发生了一些偏差,那就是在一些地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后演变为以GDP为中心,发展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现象明显。

三、社会建设理论的确立阶段——制度建设时期(2003年-2011年)

2003年发生了非典,通过非典事件让我们认识到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没有同步发展,出现经济建设这条腿长,社会建设这条腿短。非典以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建设。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社会建设”的任务,这是在我们党的文件里面,首次使用社会建设一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实际上,这就形成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将“四位一体”的提法列入新的党章。这是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以独立的章节对社会建设进行论述。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新情况下,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积极应对随着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而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在这一时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四、社会建设全面提升阶段——质量全面提升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治理和统治这两个概念。从主体角度看,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统治的主体一般是一元的:从过程来看,治理是主体间互动基础上的制度惯例的形成与运作,统治并无此要件;从权力向度来看,治理是非强制性的公民权利平行的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的行动过程,统治则是强制性权力的单一、自上而下的行动过程;从目标角度来看,治理的理想目标是善治一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统治的理想境界是善政一执政者良好的道德自觉、政策施行和民众对政绩的认可。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国以来,在社会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但是与人们群众对我们的期待仍然有一定差距。

人民期待共同富裕的新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渐渐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城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同步增长,人人都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人人渴望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比较宽裕乃至较为富足的生活。

人民期待更加公平正义的新生活。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必然对公平正义有着更高层面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在经济需求上由原来的基本生活满足型转向综合发展型和富裕提升型,而且更希望在民主、法治、社会参与等方面获得更加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更加渴望人人获得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更希望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人民期待更加幸福安康的新生活。通常情况下,在基本生存型民生目标得到满足后,人民群眾的需求会逐步从追求量转向追求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希望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可靠的食品安全、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未成年人能成长得更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能工作得更好,城乡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生活得更加幸福。

建国以来,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思想中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认识的基础之上,中国社会建设的经历了从严重缺位到加速推进、从日常工作到制度建设、从结构性失衡走向协调并进、从基本生活改善到全方位提升、从以物为本走向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新时代,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忠忠告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吴忠民,李回英,王道勇.社会建设概论[M].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08):3-1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3-21.

作者简介:杜金梅(1979- ),女,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