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对现场报道新需求

2019-12-24陈爱平

新闻前哨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时代智能

◎陈爱平 李 红

一、融媒体时代舆论传播新生态

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 传播媒体拥有垄断传播渠道的权力,单向传播的方式决定了传播内容由传播者掌控,受众被动地接收。而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新媒体让任何人、任何机构都能成为传播者,传统媒体失去了传播渠道的垄断权。

科技加快新闻产生的节奏, 也让电视媒体在突发新闻报道中不再占有时效性、现场感的绝对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发新闻的当事人、目击者甚至是关系人,都可以利用一部手机, 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在网络上发布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在事件发展的同时,数以万计、数以亿计的网民可以同步协力搜索、拼接、补充信息, 这些都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海量易得的信息,让受众有了挑选信息的可能性和主动权,同时也带来了碎片化信息真伪难以辨识的新问题。在新传媒语境下,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并以受众、媒介和社会三者的多元互动构建了丰富、具体而复杂的传媒生态。新的传播环境正在构建一种更趋合理的传媒生态: 传媒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现实的再现,更是意见和舆论表达的平台;受众不再是单纯的靶子,而是更为主动,更为理性的群体。 舆论是意见的指向,传媒是社会的动员,受众是舆论的主体,这一格局的形成, 缔造出的是一个全民参与平等协商的公共舆论空间。[1]

分秒传播的数字新媒体,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冲击着传统专业媒体作为事件第一报道者的地位, 而身处其中的电视媒体也在应对挑战中做出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报道视频化、移动直播、融媒体报道等等成为各家电视媒体探索和转型方向。 融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对“现场报道”这一极富电视特色的报道体裁提出了新需求, 现场报道记者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能力挑战。

二、融媒体时代现场报道人员面临的能力挑战

融媒体时代, 电视现场报道采编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力挑战。 现场报道如果仍然语态陈旧、内容肤浅、生搬硬套,必将被时代淘汰。

1、对信息理解认识能力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传播渠道和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产生了海量化的信息。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有价值的信息极易被“埋没”,由于网民好奇心作祟,往往造成虚假信息“大行其道”。网络信息的病毒传播,增加的记者对新闻真实性甄别的难度。 现场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一样,首先要求记者对信息具有深刻理解认识能力。如果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不了好作品。 新闻是吃苦耐劳跑出来的,没有“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精神,不能胜任体力脑力双重劳动,不具备对信息的深刻理解认知能力, 就生产不出让人信服让人受益有价值的报道。面对新闻信息,朝什么方向挖掘取舍更深层次的信息,获得“原材料”、都取决于信息理解认识能力。

2、对信息综合呈现能力的挑战

现场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不一样的地方, 是它以记者出镜的方式串场连接,靠场景转换来生动活泼地呈现主题。在有限的时长里,选择、聚焦哪些信息更利于主题的表达?选择什么样的报道角度?怎样的场景去表现?去除哪些冗余的信息?去除后会不会断章取义,导致失真?如何谋篇布局?不同的选择,现场报道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在现场报道中, 有的记者没有把了解到的材料消化吸收再释放,而是生搬硬套,当资料的“搬运工”,把过多过量的信息一古脑塞给受众,效果差强人意。 例如2018年2月6日,随着长丰集团荆门猎豹汽车公司生产线正式启动,第一辆“荆门造”猎豹汽车缓缓下线,标志着年产能15 万辆的长丰猎豹汽车荆门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当地电视新闻节目也在当天播出了现场报道《长丰猎豹“荆门造”汽车正式下线荆门“汽车梦”扬帆起航》,这条现场报道长达8 分钟,由记者全程出镜串场, 但几乎全在厂房内, 只有一个外景画面。在厂房内做了相关采访,但采访画面没有穿插一个其他画面,被采访对象大段讲招商,讲规划,讲建设,内容庞杂,画面单调,可视性弱,传播效果欠佳。

三、融媒体时代对现场报道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这是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的总遵循,也是应对融媒体时代新要求。融媒体时代对现场报道的新需求,也要求电视媒体从业者要不断进行技术、内容、表现形式的提升,不断适应新需求。

1、技术改造:从传统传播方式向融媒体传播方式发展。

在2G 时代,广电媒体实现现场报道直播必须依赖电视转播车这一重资产重装备。 十五年前荆门电视台十讯道转播车是行业翘楚, 央视和凤凰卫视在湖北周边的直播活动都曾借用过。 一场直播活动,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兴师动众,直播成本比较高。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4G 直播,手机直播,所需操作人员越来越少,可以轻松实现低成本快捷直播, 同步直播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经过技术改造,广播直播、电视直播、手机直播也可以融为一体,不再是单一报道通道,而是一次采编,多次分发,“一鱼多吃”实现融媒体报道。

2、 内容创新: 从报道现场现象向 “报道现象+深度解读+增强可视性”转变。

电视是视听媒体,综合表达的电视语言,需要综合的知识体系、需要丰富多彩的画面、需要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用好信息资源、优化社会精神成果和表现载体的配合比例。

例如2018年1月20日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与浙江义乌台直播连线的 《2018 中国进口商品购物节开幕》现场报道,内容丰富,可视性强。 不仅关注到进品商品购物节的卖场,更表现了义乌商品“买全球,卖全球”的十年发展进程。 在4 分57 秒的直播连线中,有《义乌:物美价廉“洋年货”吸引各地消费者》、《义乌努力培育一站式进口商品采购基地》两个段落,穿插“义乌铁路口岸”、“中欧班列”列车、集装箱、“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外景”等大量航拍镜头,带来思想上和视觉上的震撼。 再比如,荆门广播电视台2018年8月开办的网络直播栏目《主播秀》,将日常电视节目生产和手机直播秀结合起来,将两种形式传播的内容关联起来。手机直播时,主播来到节目报道对象身边,通过手机上的现场报道对新闻报道预热,吸引“粉丝”注意力,手机直播内容和电视节目内容相呼应,进行深度解读。这个新栏目打破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的界限,延伸扩展了节目影响力,成为融媒体时代现场报道的新探索。

3、加强策划:从被动性参与现场向主动性组织、选择场景转变。

除了突发事件的现场, 大量可预知新闻的场景设置是活动准备工作的一部分。现场报道不仅是被动参与到现场,也可以加强策划、提前干预,主动参与到组织现场工作中,有利于生产出主题鲜明突出、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现场报道。这不是违背新闻真实性的“摆拍”,而是新闻工作者承担履行社会和谐建设者责任的体现。

例如2018年1月1日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与四川成都台直播连线的 《四川成都:2018年第一辆中欧班列到站》。 据介绍,列车到站的站台是没有任何建筑物的一片空地。采编人员精心策划,和铁路方一起布置了展示建设成就的《打造内陆亚欧门户建设国际化青白江》展板和展示内外贸易交流商品的展台,组织了铁路工作人员方阵,并进行一些细节设计。 在4 分08 秒的现场连线中,一名出镜记者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十分自然串场衔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新年首班即将抵达》、《中欧班列蓉欧快铁2018年首班抵达》、《融入“一带一路”成都走向世界》三个段落娓娓道来,层层递进。航拍、地面拍摄多角度拍摄干净利落,剪接流畅,报道节奏从容不迫,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传递着经济建设正能量,给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如果报道主题是非事件性的, 是比较静态、 表现大趋势、比较宏观的主题,就要注意报道场景的选择。 选择最有代表性、最突出、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场景进行报道,让“远在天边”的主题“近在眼前”,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2018年5月15日央视二套播出的《你好,智能生活》现场报道,在3 分47 秒的时长里,选择的场景有7 个,平均32 秒更换一个场景。在工厂车间、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路边,医院大厅、医院手术室、路边7 个不同的场景,三路出镜记者,有时一人出镜,有时两人出镜,有时“串联”,有时“并联”,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通过不同的出镜记者组合,分别展现了机器人智能分拣、超市智能人脸识别、智能驾驶、智能交通监控、智能医疗服务、智能穿戴、智能拍摄七项智能应用,体现了“智能”对人们购物、交通出行、就医、养生健康、文化生活等方面巨大的影响。 绚丽多彩、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主题:智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智能就是我们的生活。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重要的体裁, 主动强化技术和内容创新,适应融媒体时代对现场报道的新需求,会促进和催生更多凝结集体智慧的现场报道, 从而用健康向上的新闻作品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服务社会。

注释:

[1]姚必鲜、蔡骐:《论新媒介生态下受众、媒体和社会的多维互动》,《求索》2011年第6 期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时代智能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