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中国之治”凝聚青海力量

2019-12-23陈奇

党的生活·青海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之治青海绿色

陈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全省上下正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从生动实践中坚定制度自信,在发展创新中续写新的辉煌。

本刊记者走进基层采访,从区域协调发展、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个鲜活故事中,感受城乡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感受制度和改革给群众带来的幸福感,体悟“中国之制”的巨大优势,憧憬“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

奏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乐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根本保障,为青海构建更加高效的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因为身处“世界第三极”,青海对于区域发展更多了一层迫切和期待;因为曾经长久与“贫困落后”相牵相连,青海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更多了一份笃行和勇毅。区域协调发展,给青海这块欠发达区域筑起了奋起赶超的支点,给青海这块雪域之地注入了旺盛生机和蓬勃活力。

西宁市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坚持产业融合与产城融合协调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更充分就业并重,“十三五”前三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9.48万人,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孵化基地19家,创业带动就业累计1.6万人。在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优化金融发展生态,打造全省金融集聚区。向全域全季全时旅游发力,加快建成丝路国际旅游名城,争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绿色发展、幸福西宁”的理念引领下,高原古城在华美蜕变中走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列。

目前兰西城市建设开局起步,依托这一地方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实践成果,优化互赢协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东城市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树立先植绿、后建城理念,加快完善海东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全省副中心城市。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发展,已然形成同城效应和整体优势,以此打造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标志着新时代我国迈进坚持大扶贫格局新阶段,这个决定高瞻远瞩,超前谋划,非常贴近基层脱贫攻坚实际,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今年作为我省脱贫“清零”的关键之年,一项项扶贫政策掷地有声,也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产业,就要提到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东达富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带动了8户贫困户,虽然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多,但是贫困户生活有了改善。

今年,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再一次扩大规模,新建了280平方米的半地下式塑料温室大棚3幢,同时建成了460平方米的菌包加工车间,60平方米的冷藏保鲜库和相应的办公配套设施。规模扩大后,为本村村集体经济创收5万元,辐射带动本村40户40人增加收入。

谈及我省脱贫攻坚,易地搬迁不能不谈。对于黄南藏族自治州而言,易地搬迁已然成为转产致富最行之有效的路径。2016年以来,黄南州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将全州7376户28717名贫困群众搬迁至新居,让贫困人口搬出穷山窝,过上崭新的生活。

为了解决黄南州北部农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黄南州通过“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措施,将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贫困户集中安置在城镇附近,并完善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在短时间内建立了搬迁点后续产业,解决了搬迁户的后顾之忧。

位于尖扎县昂拉乡河东区的德吉村,251套藏式院落依黄河而建,村里已然修建起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美食广场等旅游设施。走在四通八达的村巷间,慕名而来的游人尽情享受着德吉村的美景和美食,惊叹于德吉村的变迁。

绿色、有机、智能新名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应继续坚持举生态旗,走绿色路,创绿色有机业让“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惠及广大群众。

近年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围绕我省优势产业,扶持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1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5个、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场55个、蔬菜标准园163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13个。强化标准实施,推进基地按标生产,强化全程监管,确保基地农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7%以上。

香气扑鼻的牛羊肉、浓香醇厚的青稞饼干、原生态的三文鱼、粒大饱满的柴达木枸杞……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高原无污染、绿色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据了解,今年,青海启动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立足全省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青字号”特色有机农牧业品牌,并通过完善农牧业标准化体系,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认证,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路畅、景美、颜值高

交通运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对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青海这样地处偏远而基础设施又相对滞后的地区,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显得尤为重要。

曾几何时,青海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偏远、荒凉、贫穷和落后。在这样的词汇里,道路状况当然不堪想象。

近年来,随着我省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大美青海的知名度日益提升,来青旅游的人数也逐年递增。许多人在青海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青海的道路建设真的很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经过建设者4年奋战,全长50.79公里的我省六盘山片区重点交通扶贫项目——扎隆沟至碾伯镇公路,甫一通车便成为无数人旅游的网红打卡之地,让无数游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悦。曾记否,新中国成立之初,青海勉强可以通行的公路仅有472公里。

近年來,我省交通运输系统紧扣建设“交通强国”主线,围绕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省际通道数量少、重要节点联系不畅和路网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积极谋划全省路网规划建设,加快形成“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畅、省际连通”的公路网。

截至2018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8.21万公里,是1949年的174倍。截至目前,全省8个市州、29个县级行政区已实现通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46个县级行政区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正以奔跑的加速度不断迈向崭新的跨越。

……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个基层治理新实践反映着国家治理的大逻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奋力书写“中国之治”的青海答卷,让青海各族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享受到更多制度红利,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猜你喜欢

中国之治青海绿色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中国之治”彰显全球魅力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之治”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