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以及促进作用

2019-12-22杜驰河南科技大学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制造业一带一路生产

文/杜驰,河南科技大学

1 我国制造业行业发展及背景

1.1 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第一阶段:手工制造业时代

在石器时代中期,人类通过手工使用尖锐的石块进行摩擦,生产制造加工出骨工具、刀、矛、锥等用具,并学会了对陶器的冶炼。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人类可以规模化的产生用具,如镘刀,刀具等物品,以及对陶器的大规模生产。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出现了生产车间、冶炼、铸造农具等青铜和铁器的大型生产企业。至此传统手工制造业开始兴盛。

第二阶段:机械制造业时代

18世纪世纪后期,随着蒸汽机的诞生进入了以其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机械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经济社会由手工业、农业的核心产业转变为以工业以及制造业带动核心产业的新模式,随之出现新型制造业作坊,便是制造业企业的雏形。

第三阶段:电气自动化时代

二十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工业制造业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生产线生产阶段,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模式,以及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对制造分工进行了有效分解,产业线变得更加系统,使得人与“工作”之间配合更加紧密,密切,合理。

第四阶段:电子信息化时代

在这个阶段,工业2.0出现了,在此基础上,电子和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程度进一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产品优良率、分工协作、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工厂使用大量机械设备,由真实电子和信息技术自动控制,如PC,PLC/微控制器。从那时起,机器可以逐渐取代人工操作,不仅承担了相当大比例的“体力劳动”,而且还承担了一些“脑力劳动”。也是在此阶段,制造业技术开始面向市场,柔性兴产。

第五阶段:智能智造化时代

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制造业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工厂生产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生产相结合的产物。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已经完成了人力控制机器到全自动,全方位监测监察的过渡,建立完胜柔性生产系统。

1.2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阶段:古代制造业

本时期制造业主要为手工制造业,生产力较为低下,相比于工业作坊,国家更倾向于农业生产,因此制造业生成在此时期多表现为农业用具等,在此阶段,国家并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力以及制造业创新动力不足,延缓工业进程。

第二阶段:近现代时期

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在15世纪以前,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执世界牛儿,但在近现代时期,由于闭关锁国的原因,工业生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使我国工业技术停滞不前,在鸦片战争后,我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李鸿章,曾国藩为首的有识之士,提出“强国富民”“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先后推行开展“洋务运动”以及实业救国的政策,我国制造业技术有所上升,但仍与西方列强有着巨大差距。

第三阶段:当代制造业

当代制造业的崛起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体系,能够制造各种消费品。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制造业企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逐渐发展崛起。21世纪,国家成功申请加入WTO,这使我国在技术革新上有着大跨步的发展,“中国制造”闻名世界,并在先阶段,国家实行“中国制造2025”着力打造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的桥梁。

2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2.1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制造业目前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资料显示,我国现居全球制造业出口第一位。但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在高科技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低端产业例如生活用品大量出口,但在高端装备上,例如机床等大型制造业装备。很多皆从外国进口等等,从多方面,都可以了解到中国在高科技创新方面的创新仍然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率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层次低下以及产业组织不合理等问题。

2.2 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

为解决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续航制造业企业的生命力与创新能力,国家应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一体化机制改革。加深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在发展方向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为,为发展我国工业制造业提供智力支持,继而优化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有力的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3 制造业产业发展创新途径

3.1 制造业产业创新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平稳时期,制造业想要发展,则必须选择创新发展,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进行调研实践,探究我国制造业产业创新趋势,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现存在: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组织结构不明确,新兴产业投入较少等实际现象。则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需偏重于内部建设。从创新角度,加大对技术研发力度,注重原始自主创新,重视研发部门,现阶段,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从组织结构角度,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组织变革,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例如通用汽车公司重组后,加深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对企业转型升级起着重大作用。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主流,当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愈加注重实用器械的便利程度以及售后服务,所以这要求企业在产业中从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和方案,其典型为IBM公司,集服务提供、外包提供、咨询提供和产品支持于一身,创造了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4 互联网+制造业释义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从“十二五”规划的收官到“一三五”规划的进行,“互联网+”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危机愈加增强,于此同时,全球也迎来了一次新的工业革命。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它不断深入传统行业,引导变革。因此,就我国现在形势而言,“互联网+”将与制造业进行深入融合,互联网+制造业其主要意义是信息通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以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中国智造的蓬勃发展。最终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

5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5.1 打造“互联网+”新模式

现如今,传统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其一是刚性生产,其二是供应导向,其三是单一品种,其四为量产,为增强自身的规模优势,制造业公司可能会选择劳动力开发以及降低原料质量来减少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伴随公众生活的持续提高,公众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刚性生产极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是的人工、资源等遭受巨大的浪费。在过去的2015年,制造业公司已经关闭。正是由于产能过剩导致利润损失。进入新世纪后,社会也迈入了“互联网+”时代,公司在生产时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实施以需求为导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加工模式,如此便能够更好的满足各个群体的不同需求,且对降低资源成本、生产成本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内,开展精益制造以及敏捷生产的企业是丰田公司,通过该公司,也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灵活生产具有的巨大优势与意义。随后,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以及家电行业。海尔和美的都在实行灵活生产,并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倘若想进行灵活生产,就应该充分利用网联网技术(诸如大数据等)对消费者的喜好展开深入分析,进而生产出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借助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网络下单与交易跟踪,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来进公司和顾客间的距离,进而让公司掌握更多消费者的喜好,以便及时做出响应。

“互联网+制造”的生产模式需要有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伴随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公众对智能生产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这除了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之外,对生产的监督、提升产品合格率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如今,智能生产已引起国际各个国家的重视,所以国内制造业需要提高产生转型升级的速度,并借助网络技术来促进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

5.2 利用互联网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都强调了技术创新对我们的重要性。现如今,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各公司需要借助前沿网络技术的优势展开技术创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因此需要尽可能的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来推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譬如,国内的富士康已经构建了诸多智能化生产线,最具代表的就是借助机器人进行iPhone的代生产,年产量高达3000部。

此外,智能制造也是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智能制造系统主要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构成,其能够在生产期间展开各种智能活动,诸如数据分析、推理以及生产决策等。借助互联网,公司还能够构建在线产品评论区,让顾客充分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讨论中,进而为产品的生产设计提供新的想法与思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5.3 发挥产业链的协同作用

借助互联网能够对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进行科学安排与控制,进而产生协同效应。例如,利用企业、消费者、政府、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协同创新,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实力实现高质量的创新技术研发,不过还需要和顾客在网络中表达的建议相同,然后和科研单位、高校等构建合作关系,如此他们便可以共同克服这个问题。技术难点。此外,国家还会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而确保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推动公司以及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各大公司都比较重视产业链中的协同效应,并不断健全公司的生产流程,将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外包出去,诸如小米在北京的总部仅设有研发部,而其生产、销售等均外包给第三方,与他们的业务联系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实现。通过互联网可以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的优势,制造公司的组织结构也慢慢由有界发展成无界。

猜你喜欢

制造业一带一路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