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人才需求及对策分析

2019-12-22郭诗曼黎冠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粤港澳大湾

文/郭诗曼 黎冠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提出的目标和展望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支撑与保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5月8日宣布将推出一项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旨在通过快速处理入境安排,为香港特区科技公司(机构)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澳门公布了《澳门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五年行动方案》加强澳门本土人才教育培养工,并且依托良好的福利政策实施人才引进计划,预计未来几年引进人才总数占总澳门人口的40%;2018年5月15日《关于加强党对新时代人才工作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意见》《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鹏城孔雀计划”的意见》获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新一轮人才新政着眼“高精尖缺”,加大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力度,同时立足科技创新,建设多个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强化企业技术和研发人才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争夺;近年来,广州更是投入35亿吸引产业领军人才,并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奖励力度。2017年12月,广州发布了《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开启了新一轮的人才认定工作,并为认定人才提供各方面的补助和优惠。可见大湾区人才争夺越演愈烈。

1 大湾区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与现状

1.1 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社会的进步预示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涌现出许多类型的人才。规划纲要中指出,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那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犹如企业发展金字塔的基层,缺少企业合适的人才,那么基建就会不扎实,进一步影响后续的发展,故人才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缺的存在。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规划和发展要求,不同类型行业需要的人才也有所差异,以下选取三种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分析。

1.1.1 医药电商企业——广东康爱多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广东康爱多连锁药店有限公司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从线下零售逐步转向以B2C医药电子商务为主要发展业务的医药零售企业,可知当今医疗电商行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可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反馈,做到实时可控,搭建可视化平台模式,以此可以节省财务管理的复杂过程、节约了相关成本,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可见金融管理人才是电子商务行业必不可缺的人才。

1.1.2 动漫娱乐企业——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具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动漫文化产业集团公司之一,其注重“以IP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平台,打造“IP+”的衍生产业,满足不同圈层消费者的需求。其中就需要全能型的策划和公关人才,相应不同领域的策划人才,结合自身IP特色发挥企业魅力;良好的公关应对能力也能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品牌打造提供保障。

1.1.3 新能源科技企业——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光华科技珠海中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就产品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生产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企业多元发展空间离不开高端技术人才、核心技术人才的引进。人才资源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高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柱,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力量。

1.2 大湾区企业人才需求瓶颈

1.2.1 人才缺乏创新意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进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但社会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灵魂,实事求是地看,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不强、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弱、难以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进程较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贡献也存在明显不足。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大湾区五个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是构建以创新为特征和动力的创新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创产业的发展,而教育、人才是带动科技发展、推动创新的基本动力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创新,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进而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1.2.2 高端人才缺口依旧很大

粤港澳大湾区中高端人才需求旺盛且缺口较大,面临着高端人才供应不足的挑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较低。随着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也逐渐衍生出更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各个领域特别是致力于前沿尖端技术开发的企业人才需求愈发加大,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人才的筛选和质量的把控也逐渐的规范和严格,高端人才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缺口。

1.2.3 人才流动不均衡

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有着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人才流失情况。较为普遍的现状是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人才流失情况相当严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或者就读高校是便选择了大湾区中较发达的广州、深圳等城市,那么就形成了一线城市人才力量不断增强,二三线城市人才力量愈发减弱的发展不平衡状况,这不利于地区间人才资源共享和经济效益共得。另一种现状虽然不普遍且基数较小,但人仍有在发生。在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不断强化的时代,过往许多人选择跻身在繁华都市中拼搏,但近些年来人才流动导向稍有变化,人才返乡就业逐渐呈现出一种趋势,人才回流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或者是外出打拼的年轻人,自愿回到家乡工作和创业反馈家乡,从而造成了地区企业的人才流失,并且人才流失的风险性越发明显,人才流失不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新陈代谢,难以保证企业的效率和活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解决人才瓶颈的对策

2.1 政府层面给予政策支持

城市为了可持续发展,更愿意储备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在激烈的抢人大战中,政府“有形的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政府必须正视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短板,紧密结合大湾区企业实际,加强人才政策支持以及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为协调当地企业发展,政府一方面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在与市场经济的配合下,为企业的发展打造宽松包容的发展平台,为人才的流动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要争夺人才,关键在于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有利的就业、住房、教育等政策,通过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包括基础教育、医疗、社保在内的公共服务。重点出台若干人才政策,推出鼓励创新的人才政策,从人才的发现引进、培养培育、激励保障;从与人才相关的投融资体系、科技项目支持、创业场地支持;从人才工作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立体式、全角度、细致化和贴心化的政策保障力争形成整体配套、涵盖公务员、企事业人才、各类社会组织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的政策。[2]围绕进一步创新粤港澳人才合作模式,积极推进政策突破。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人才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人才流动的助推力,在政策的支持下,人才的多向流动能带给社会良好的效应。另一方面,政府要规范政策系统性,落实观念引导政策影响企业人才管理的机制。观念引导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企业家或高管进行培训、引导,或直接利用政策影响企业的产权制度、技术研发投入等,改变企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理念。政府的发展指导影响了企业家对企业产权制度、发展思路和技术实力的认识,从而改变企业的人才战略,变革人才管理制度。

2.2 企业层面要善用人才

一个企业的人才吸引力,不仅取决于该地区的社会环境是否适合定居就业,还要着眼于人才的个人需求。人才的流动更加看重企业是否能够提供人才展示的舞台,人才是否能够实现自我追求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才价值以及生活是否可以拥有较大的获得感。因此,重视人才的自身需求,完善人才机制,激发其创造力从而真正调动人才积极性,做到善用人才,是每个企业都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首先,企业要善用人才,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善于发挥人才的亮点与优势,为其创造有为的工作环境,给予人才发展一定的空间,在岗位上尽最大效度体现其价值。并且实行弹性工作制,增强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并制定长远的培训规划,从在岗、脱岗、技能培训三个模式交叉联合。培训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因为很多优秀人才之所以选择离开企业,大多是因为在企业内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认为自己的能力与抱负已经无法满足在这个企业中得到满足。培训育人能够让人才得到了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激发了人才的潜能并能够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

其次,要完善和调整人才机制,着眼人才市场的供需环境,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用人模式的创新,制定个性化的招聘方案,有目的性得招揽人才。善于拓宽招聘渠道和创新招聘模式,选取合适的人才。做好人才引流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吸引高校人才。

1)采取多元化的薪酬体系。如具有延期支付性质的员工福利、股票期权制、利润分享计划等薪酬方式满足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在自身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够保持热情和活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空间。

2)采取具有激励性质的绩效机制。人才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期望能得到企业的认可,采取相应的绩效管理机制能够激发人才的热情,在获取认可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发挥优势和长处。

3)采取公平有效的晋升转岗模式。搭建宽松包容的竞争平台,提供公平晋升的机会,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发展的磁场效应,重视个体的职业发展建设。

2.3 高校层面需找准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是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才培育的地方。打造全球高等教育高地,加快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共同战略选择。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丰富的师资结构,为培育人才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条件。但是,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或者培养方向错误,就会导致大学生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千变万化,已迎来大数据时代,社会上一部分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如果高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还是一成不变,那么人才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高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动态以及相关的时政热点,顺应时代潮流,培养一批符合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多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引导学生“走出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综合能力。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让优质企业“走进来”,让企业人才融入课堂教学,拉近学生与企业人才的距离,切身体会企业的需求,以及锻炼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定位与企业需求相协调。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数读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