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常德市东仓辅村精准扶贫的成效与问题

2019-12-22□叶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7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政策

□叶 敏

2016年至2018年,作者对常德市东仓辅村近两年精准扶贫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跟踪调研。通过深入农村走访,进行多次观察和访谈发现,与扶贫前相比,该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村庄美了,村民富了,贫困户明显减少了。 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亟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一、精准扶贫成效明显

(一)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1.基本实现了脱贫目标。 2016年,全村共有贫困户90 户、贫困人口242 人,其中低保户63 人、五保户26 人、残疾人26 人、精神病人8 人、危重病人6 人。 通过近两年的帮扶,目前共有贫困户48 户、贫困人口160 人,其中低保户29 人、五保户22 人、残疾人21 人、精神病人6 人、危重病人2 人。贫困对象“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标准线、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一超过、二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2.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扶贫工作队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与镇村干部一道,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同时,结合职能职责,探索“党建+脱贫攻坚”模式,先后有500 多个机关支部和非公经济支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党支部活动和结对帮扶互动共计1000 多次。老百姓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温暖,加强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党更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增进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情。

3.增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结合精准帮扶工作,对生活困难的群众,组织干部结对帮扶,大力宣讲党的扶贫政策;整合各涉农部门资源优势,及时给予资金、物资、致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得到了增强。

(二)扶贫干部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教育

1.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两年来,扶贫干部们切实体会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尤其是对贫困户给予的政策、资金、人力等全方位的支援和帮扶。 每一个扶贫干部都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精准扶贫的真抓实干当中。

2.深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基层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体。 每个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平衡、思想认识不统一、行为方式表现各异,加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固有的宗族问题、利益共享问题等,使扶贫干部深切感受到处理农村问题的繁杂和艰难,由此,他们也更加珍惜自己现有的工作。

3.切实体会到脱贫扶困的紧迫性。 通过实地接触,平日里坐机关的干部们对贫困群体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真正体会到脱贫扶困的紧迫性,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每一位扶贫干部都需要积极主动真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献爱心、送真情。

(三)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两年来,扶贫干部动员各方力量加大投资,大力建设贫困村基础设施:投资1200 万元修建了东仓辅大桥,投资60 万元建设了光伏发电站,硬化通组到户公路达12 公里,实施土地水利整治投入280 万元,全村电网改造投入100 万元。

(四)农业产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该村注册了“观云山”牌茶油、土鸡等农产品商标,成立了稻虾养殖、林下养鸡、水稻等3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老树油茶成了龙头产品,稻虾养殖成了湖南电视台的上榜品牌,鸡鸭鹅等家畜养殖成了家庭生活开支的基本保障。 全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从零到10 万元以上的飞跃,村民人均增收3000 元。

二、精准扶贫中的突出问题

(一)扶贫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有相当一批工作队员和结对帮扶人员表现出“三无”:

1.有心无力。主要表现为“三缺”。一是缺技术,在推动精准扶贫时“有心无法”。扶贫干部对如何来扶贫都很有想法,但因缺少技术,很多想法难于实现。 缺方法,不懂农村工作、不会基层工作方法,在推动精准扶贫时“有心无助”。二是缺人手。扶贫干部扶贫热情高、干劲足,但因扶贫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缺乏足够的扶贫人员,扶贫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缺资源,在推动精准扶贫时“有心无钱”。 扶贫干部都想让贫困户更快实现脱贫,但因缺少人脉、项目、资金等扶贫资源,难于形成扶贫推动力。

2.有力无处使。 扶贫工作中存在“上热下冷”的状况,一是乡镇干部对于扶贫工作,向上面领导汇报工作表现得热情洋溢,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却不温不暖。 二是有些项目受财政投入机制和政策限制的影响,成了“烫手山芋”,村级争取得越多,自筹部分就越大,看起来很好,含到嘴里却咽不下去。 扶贫队伍在推进时就会遇到阻力,上下不齐心,有力无处使。

3.有力无用心。 有的干部有能力帮,但不愿用心用情;有的干部完全有能力帮扶,但工作马虎敷衍了事;极少数干部有抵触情绪,认为贫困户要为自己的贫困负责,凭什么要别人去帮助他。

(二)贫困村干部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有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问题:一是对于那种等靠要且多次教育无果的贫困对象,认为他们该穷,心理上不愿扶;二是对于那种身患重病无法治愈且治疗开销巨大的贫困对象,认为他们没救,扶了也白扶; 三是少数村干部自己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太好,存在自身难保、与己无关、少掺和的心理。

(三)非贫困户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非贫困户都存在“三不”:

1.思想不理解。 “国家为什么要帮助那些懒汉而不去奖励我们这些勤劳的人,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花那么多冤枉钱吗? 这些是乡村搞形象工程吧? 搞建设发展产业不如直接发几个钱好。 ”

2.内心不平衡。 “我和他差不多,为什么所有的好处都是贫困户占了;他家有他家的困难、我家也有我家的难处,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关心一下我们;我为什么不是贫困户、为什么把我吃低保清理出来了;他得到多些、照顾得好些,我半点便宜都没有占到。 我一不高兴就可以告你们的状或出你们的洋相。 ”

3.行为不支持。 这类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反正不关我的事,我不找你你别讹我,什么事免谈;修路不能伤我的田和地,一根草木都不能损,土地流转,我的在中间不能动弹;你搞你的产业发展,我的荒着闲着你管不着;我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带着贫困户一起干是个累赘”等。

(四)贫困户存在的问题

1.心里不满足。 有不少贫困户都有一种不满足的思想。 “哪个户得的多些,我的这个事还没有帮我搞好,政策之内的你要帮、政策之外的你也要管,反正我家所有的事都要找你。 ”

2.行为不主动。 有少数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强,你帮你的他玩他的,脱贫考核的是干部,考核达标与否与他没关系,事不关己。更有甚者,有的结对帮扶干部担心考核不达标,时时请求他也无济于事。

3.认识不到位。 个别贫困户认为反正是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 有的贫困户甚至对党和政府极不理解,对工作队的工作极不配合,唱反调、找茬子,完全不顾国家扶贫政策和要求,更不顾及结对帮扶责任人的良苦用心。

(五)相关政策有待调整

1.土地政策。 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误认为所有权。 现行政策下,农民承包土地没有任何成本,导致有些农民随意荒废农田,或改变农田的用途,土地不能规范有序经营,更不能低成本高效率流转,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很难实现,产业、大户、能人难产生。谁带贫困户脱贫?怎么带贫困户脱贫? 这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2.项目政策。 项目资金多部门撒胡椒面,落地的钱少,办成的事小。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 善哭的孩子有奶吃,没有资源的只有干瞪眼。

3.帮扶政策。 只有上级政策,缺乏责任对策。 如助学,贫困户家庭孩子的学费减免了,但学杂费、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没有减免,而且这些费用比学费高很多,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保障就学。

三、结语

常德市东仓辅村近两年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扶贫干部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农业产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工作队员、结对帮扶人、村干部、非贫困户、贫困户当中都有所表现。 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务必要精选精准扶贫干部队伍,适当调整农业农村相关政策,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农村农业建设。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政策
政策
政策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助企政策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政策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