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有声思维法的口译初学者交替传译策略研究

2019-12-20李珊珊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3期

【摘要】本文采用有声思维法研究口译初学者在交替传译中口译策略运用的特点。研究发现,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初学者有意识地采取口译策略,如省略删减、推断联想、句子重构和自我更正等。由于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口译初学者的口译策略都偏向于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和完整,即更关注词汇和语法是否正确。对口译初学者在口译过程中口译策略地运用,有助于口译学习者更好地认知自己决策行为,改进学习方法,为口译教学和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译初学者,有声思维法,口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珊珊,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 2017 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有声思维法的口译过程研究——以口译初学者为研究对象,项目编号: 2017KY1291。

引言

有声思维法应用于研究翻译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声思维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对翻译单位的研究,对翻译述要的研究以及对翻译方式的研究(李德超,2005)。由于口译活动的特殊性,运用有声思维法对口译策略进行的研究较为少见,这一方法多被用于探索译者在笔译活动的翻译思维过程。运用有声思维法对口译的研究主要涉及口译过程、口译策略和口译质量三个方面(李德超,2011)。

本文将基于有声思维法探索口译初学者的思维过程,揭示口译初学者在交替传译中使用的主要口译策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策略行为,为口译教学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口译教学。

一、理论框架

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简称TAP)是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收集数据常用方法之一,其对翻译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译者在翻译时的思维过程,被认为是目前探索“黑匣子”的唯一途径(苗菊,2005)。由于口译工作模式的特殊性,有声思维法应用于口译时,要求译员完成口译任务后进行口头报告,抑或以句子、段落为单位稍做停顿后进行口头报告,研究者通过录音和转写收集数据,用以研究(李德超,2011)。

口译策略是有声思维法口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学者对口译策略进行了定义和分类。Kalina(1998)将口译策略分为两类:源语理解策略和译语产出策略。而Gile(2009)则将口译策略分为“理解策略”“预防策略”和“重组策略”。Bartlomiejczyk (2006)则认为可通过观察实证数据,总结并归纳译员在口译活动中采用的口译策略。王绍祥(2004)认为口译策略实则为译员的“应对策略”,论述了在英汉口译中可采取的具体方法。Jaaskelainen(1993))提出策略不仅指解决问题,还有为了达到目标所做的计划和计划以最佳方式达到目标的技术。她把翻译策略分为整体策略(译者翻译总的原则)和局部策略(偏好的行为模式)。本研究试图通过所收集数据分析口译初学者在应对口译任务时采取的方法,总结出口译初学者在交替传译中所采用的整体策略,以及更倾向于使用哪些具体口译策略。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旨在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策略的选择进行研究,因此选取了4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含1名男生),其母语均为汉语。所有学生均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英语水平一致,具有一个学期的口译学习经历,为口譯初学者。

2.测试语料。Gile(2009)提出为确保口译实验的可靠性,选材应是真实语料录音,词汇和内容难度适中,符合口语表达特点,语速一致。因此,本次测试所用的汉译英语料为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节选)真实原音语料;英译汉语料为凯特王妃2017年Place2Be儿童心理健康周讲话(节选)真实原音语料(表1)。

表1  测试口译语料信息

原语 总字数 总时长 语速(wpm)

汉语 361 2分20秒 157

英语 307 2分20秒 134

3.数据收集。由于口译即时性的特点,本实验在数据收集时采用了有声思维中的“回溯性口述”法,即译员在结束口译任务后再进行口头报告。为了使4名受试对象了解测试目的,熟悉并掌握有声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在正式测试前,由笔者对受试者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培训。

测试全程录音,受试者在结束口译任务后,听自己的录音,根据每一个断句回忆口译时的思维过程,并进行口头报告(受试者可重复播放译语录音进行回忆)。当受试者完成有声思维报告后,笔者转写口译目的语音频以及有声思维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受试者有声思维数据以及译语文本的分析,发现口译初学者在交替传译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偏向于使用以下几个口译策略。

(1)省略删减。受试者在口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源语信息进行省略或删减。受试者大多出于自身能力的局限,不得已在口译时对源语信息进行省略或删减。如在翻译中文句子“36年前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始终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时,受试者1由于平时没有对“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的译法没有积累,同时为了争取翻译时间,减少翻译压力,口译时将两个成语简化为“under the great pressures”。又如在翻译英文句子“I think that every child should have people around them to show them love, and to show them kindness, and nurture them as they grow”,受试者1由于没有听懂“nurture”一词,因此在翻译时省略了“培养他们”。

(2)推断联想。受试者借助上下文和背景知识来推断未听到、有歧义或者为记住的信息,或补充更多信息。如在翻译英文句子“I was fortunate not to have been confronted by serious adversity at a young age”时,受试者2没有听懂“adversity”一词,便根据“confront”一词的词义和惯用搭配,将“面对困难”翻译出来。又如在处理句子“For some children, maybe there are some here today”时,受试者3根据上文的语境以及对整个英文语篇背景的了解,脑海里有小孩坐在台下的画面,所以将句子译为“对有些就在台下就座的孩子而言”。

(3)句子重構。受试者有意识地更改原文句子的结构和成分次序以便减轻记忆和表达负荷。如在翻译中文句子“在这金秋的美好时光,我和我的夫人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美丽的华盛顿”,受试者4将其英译为 “My wife and I are glad to be here in this great time of Autumn. Washington is such a beautiful city”,以此避免句子过长从而出现语法错误。

(4)自我更正。受试者在口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译文进行更改修正。如受试者3在处理句子“首先,我要感谢奥巴马总统对我的盛情邀请和热情接待。”,一开始将“热情接待”译为“hospitable treatment, ”后来突然想到更简单的表达“hospitality”,便在译语中进行修正。

四、结语

本文通过有声思维法探究口译初学者在交替口译过程中口译策略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口译初学者由于在词汇积累、英语听辨等能力不足,因此在口译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省略删减策略。口译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口译过程中更能有意识地运用推断联想和句子重构的策略。而自我更正的策略在口译初学者中常被运用于修正原来的用词错误。

参考文献:

[1]李德超.TAPs翻译过程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 2005(1)29-34.

[2]李德超,王巍巍.关于有声思维法口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6):900-910.

[3]苗菊.有声思维——翻译内在过程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6):43-46.

[4]Bart?omiejczyk, M. Strategie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nd Directionality [J]. Interpreting, 2006 (8): 49-74.

[5]Empirische Fallstudien, Didaktische Konsequenzen [M]. Tübingen: Gunter Narr, 1998.

[6]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159-201.

[7]Jaaskelainen, R.Think - aloud protocol studies into translation: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Target, 2002,(1).

[8]Kalina, S. Strategische Prozesse beim Dolmetschen. Theoretische Grundla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