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2019-12-20丰涛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

【摘要】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追求的共同使命,也是实现我院办学目标的有力保障。积极开展思辨能力研究,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是改善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底子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思辨缺席症”严重以及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传统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的英语和思辨能力水平出发,提出思辨知识输入+思辨讨论实践+思辨任务执行+思辨项目开展的教学新模式,并指出该模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丰涛(1980.08-),女,瑶族,湖南安江人,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16WLH32。

引言

“思辨能力”源自英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在我国学界常被译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思辨中心主任Paul和Elder认为思辨能力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Paul & Elder,2006)。文秋芳教授指出思辨能力实际上是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 affective dispositions) 的统一体,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评价等3项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等 5 种性格特征(文秋芳等 2009: 42)。在西方教育体制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创造性被列为高等教育的终极使命。

国内外语教育专家黄源深先生在1998年撰写的《思辨缺席》一文中首次提出外语专业学生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思辨缺席”症状。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等多角度对思辨能力展开了研究,但大部分在探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思辨能力缺失和培养问题,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研究缺乏,可直接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思辨能力培养研究成果鲜见,多数研究仅揭示了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解决问题探讨不足,且具有操作性强的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提出的不够充分,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对于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能借鉴的有效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研究成果屈指可数。鉴于此,本文基于我院实际情况,在分析、调查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一定预期成果。

一、大学英语教学及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发展较为滞后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需求少,大部分只为应付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低,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弱,在话题讨论和观点阐述时,缺乏内容、没有深度;篇章阅读、理解时,不善于分析和思考,综合判断和推理归纳能力欠缺;英语写作时,语言缺乏条理、逻辑性和准确性差。

有些本科院校,包括我院在内,或多或少存在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被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提高通过率,教师拼命地开展应试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语言知识、操练和巩固语言技能,课堂气氛沉闷,忽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基于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实际思辨能力水平,通过采访、调查和实践,提出思辨知识输入+思辨讨论实践+思辨任务执行+思辨项目开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并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1.思辨知识输入:为帮助学生理解思辨能力的定义、构成和特点等,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习孙有中教授就思辨能力开展的知识讲座。在精读课的课前预习准备阶段,针对课文单元主题内容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进行语言知识输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预习文本内容前,教师先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查阅背景知识,拓宽人文视野,积累和主题学习相关的词汇及语言表达。

2.思辨讨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评价能力,增强好奇、开放、主动、积极、尊重、自信等情感品质,采用丰富多彩且充分体现互动性和思辨性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课文总结、小组或个人陈述/演示、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进行文本学习。

精读课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在导入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就课文主题问题开展讨论,并用个人陈述或短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小组评价,教师点评。

在文本阅读环节,教师设计多个开放型、迁移型和比较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准确理解文本中的难句和篇章,理清课文结构和脉络,推理作者观点和态度,思辨质疑。

在文本内容巩固环节,通过角色扮演、短文复述、文章概要总结、小组讨论、辩论或演讲的形式,加上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所学文本知识进行总结评价和拓展应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观点,增强自信。

3.思辨任务执行:教师根據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主题设计合理有效的思辨互动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指导,鼓励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到任务中,对任务完成的评价由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组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又能更好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的思辨任务。

在课后巩固阶段,可通过文章改写、学习日记、主题作文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和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促使学生应用所学语言知识对话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点评和阐述,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加强对思辨技能的运用,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4.思辨项目开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与自主学习能力密不可分,思辨能力强的人,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作为课堂学习延伸的课外拓展项目,教师先设计好探究性任务,如成员讨论、分工合作、资料搜集、调查研究、项目设计、报告陈述等语言知识技能实践,然后将学生分成2-6人的合作小组并要求每组的拓展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鉴于非专业英语学生有限的英语课时和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可选择完成1-2个拓展项目,完成情况计入期末总评。这些思辨项目主要有:英语戏剧表演、影视配音、新闻报道和评论、英语角、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赛等。

5.测评体系:形成性评价+终极性评价。为客观地记录学生平日学习情况和学习表现,建立学生合作评价档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共同评价,完善形成性评估,加大过程监管力度。学生英语综合成绩用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来评定。即:平时成绩30%+口语成绩20%+期末卷面成绩50%(包括听力、写作成绩)。其中,30%平时成绩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学生10%,教师20%),评定内容包括: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堂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课外表现(合作小组课外合作任务、书面作业、拓展活动等)。注重学习的过程,体现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能力状况。

三、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效果

笔者将该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1.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看,2017年12月,实验班(法学2班)一次性四级过级率为43%,对照班(数应6班)32%,实验班高出11%。

2.从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看,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实验班(法学2班)平均分66.28,及格率63.20%,分别比对照班(数应6班)平均分61.40,及格率51.40%高4.88,12%。

3.从学生在口语测试中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实验班学生入学口语面试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无话可说,语言表达缺乏层次感,内容空洞,紧张不自信,有的甚至听不懂提问,无法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开展思辨能力培养,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口语水平进步十分显著。期末进行口语测试时,话题讨论有内容、有深度,观点阐述有层次、有论据,紧张和无所适从的表现烟消云散,多数学生都是自信满满,对答如流,口语测试成绩提高显著。

4.从各种英语竞赛成绩来看,获奖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实验班,2017年全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实验班一人获二等奖,一人获三等奖,201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4人获奖,2018年何佳同学代表全校参加湖南省英语演讲比赛获三等奖。

5.从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内的表现来看,传统的教学以中教主讲、信息输入为主,学生开口少,听得多,不愿思考,有的只顾埋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在以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中,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回答问题、开口提问、举手发言的学生远超普通课堂,即使平日有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偶尔也会大胆走到前台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小组合作和讨论热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这对许多厌学或是学习英语缺乏自信的学生而言,能从中收获莫大的鼓励,慢慢建立自信,提高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6.从学生举办的英语角来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话题讨论、师生问答,还有诗歌朗诵,英文歌曲演唱、英文话剧、才艺表演等。每期固定话题,参与的学生也有备而来,准备好问题及表演的节目。活动结束,学生还用英文撰写个人感受,对写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7.从督导和学生对教师在网上的评教结果看,每次都在90分以上,教学效果为优秀。

四、结语

由此可见,以思辨知识输入+思辨讨论实践+思辨任务执行+思辨项目开展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开放、好奇、尊重、自信的情感品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Paul, R.& L. Elder. 2006.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7):1998.1,19.

[3]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3).

[4]文秋芳,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王建卿.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教学,2010(1):55-63.

[5]文秋芳,刘艳萍,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研究[J].外语界,2010(4):19-35.

[6]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7-9.

[7]杨德祥,趙永平.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5):61-64.

[8]郑玉琪.档案袋评估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1(1):121-124.

[9]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61-63.

[10]易新奇.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实践型教学模式研究[J].学园,2015:45-46.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至善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