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对策优化环境,强化养成

2019-12-19王安生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小学生

王安生

(菏泽市开发区广州路小学,山东 菏泽 274000)

一、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第一,来自家庭的因素。家庭的环境、氛围以及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双方经常发生争执或者有不文明的言谈举止,那么孩子的行为习惯势必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与学校相比,小学生在家里面的时间要远多于在校时间,因此与父母接触的时间也不算短了,如果长期受到不良的习惯的熏陶,那么孩子的行为习惯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并且在此期间养成的习惯在未来很难改变[1]。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氛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是巨大的。

第二,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活泼好动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天性,而且这个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于事物的好坏缺乏一个正确的判断能力,对于自己感到好奇的事情就会加以模仿,如果不及时约制,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有一部分小学生天性顽皮,有时候会做一些破坏性的行为,而且做事情不考虑后果,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及时的纠正他们,这些行为习惯,长期任由他们自己发展下去,就会逐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更严重的话,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教育者的认知偏差带来的影响。老师和家长不够重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认为孩子的日常行为是细枝末节,只要学习好不调皮捣蛋就可以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仅仅是挂在墙上的一副牌子,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当作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主义,把它做成案头工作[2]。由于老师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也谈不上什么科学的教育办法,除了谈及表面的养成教育之外,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效,而且口头教育多了,学生们的厌烦之心也随之产生。

第四,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社会环境较过去变得更为复杂,尤其近年来兴起的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在小学生当中很受欢迎,但其中夹杂着太多的负面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学生很难分辨好坏,而且网红的心情,是小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这些社会上的不良环境以及网络平台,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影响力。

最后,由于学校没有一个能够根据学校学生特点评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传统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激励的持久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当前大部分学校缺乏一个长效的评价体系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几点对策

第一点,构建校园环境最优化,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相关制度。

首先,在小学时期,无论何种知识体系的学习均应从环境到教师资质及知识准备等全方位式教育模式,做好建设校园基础人文环境的质量保证,使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受到熏陶,而非强行灌输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顾名思义是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所以其养成需从身边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各方面的合作与配合。对于学校,包括校园环境和老师教育观念和方式,需要使目标相一致,会使力量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让学生在温暖的氛围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其次,学生最佳和最常见的受教环境还是归属于课堂。无论何时,优化课堂效果,从细节和日常教学中渗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各方面都养成好的习惯,就会在不经意间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在各种课堂的有机渗透下而成,环境与理论相结合,合理运用科学指导的方法,更加全面地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再者,将教学目标进行提前规划整理,其中注意细节化和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备课时,注重分成阶段式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计划。在小学时期的孩子仍处于成长、学习能力范围较小的阶段,计划的制定需要配合其年龄。在渐进过程中,对小学生的道德启蒙和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循序渐进的规律化引导,分年龄分水平的层递性准备计划[5]。

最后,制定与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学习制度,将“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定于班级的活动评比中去,促进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如在班级集体出行,或大型活动时促进养成良好的学生行为规范。在其他一些日常行为细节上,如餐点排队,对人礼貌等问题等方面,形成良好习惯的风气,从点滴行为渗透培养,从思维习惯方面加强深化程度。

第二点,优化形成,以家庭是教育为主的行为规范教育。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源和起点。所有行为的起步是从家庭父母身上所学,而非学校。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孩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第一堂课。从时间上、从效果上,家庭教育对学生起到作用更大,影响更深。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后备力量,与学校相配合制定相应的计划,形成更加周密的教学环境。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整个教育效果会成为更明显,为学生形成自律的行为习惯提供条件。

第三点,优化生活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积极实践,强化自身感受。

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各个方面基础上的延伸,加强和补充,而且它的不稳定因素非常多,应该把握好行为习惯的正确性,克服不良因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从思想道德教育体验才是德育教育的本质。知、情、意、行等环节组成了德育教育的过程,体验也存在于各个环节,是德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常注重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获得真知和培养习惯。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推行体验教学,就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只有将课堂的死知识在社会实践体验到,才能真正体验真知,把知识学活。使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加强与社会联系,形成自身独特体验,感悟真知,悟德悟道,磨炼自身意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对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小学生主体地位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与认识,只有在小学生本身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体验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天分。给予小学生足够多的理解与支持,尊重小学生学习能力,给予小学生充分信任。在学习生活中调动小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致力于学生愿学、好学、会学,主动的接受知识。对于日常习惯也要多加敦促,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助益学生长远未来发展。

总结

总之,小学阶段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六年,小学生要在这六年当中打牢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因为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对人的一生影响都是巨大的。无论他们能否成为一个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国家的栋梁之材,都在于小学阶段所养成的习惯如何,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肩膀上的任务很重。为了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做到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工作,决不能懈怠,要对得起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称号,对得起每一位父母给予我们的信任。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习惯小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