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我的祖国》: 演绎血脉相连母子情深

2019-12-18武文笑

党史文汇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李谷一我和我的祖国旋律

武文笑

在普天同庆新中国70华诞的时刻,每个人心中都会情不自禁、喜悦酣畅地流淌出《我和我的祖国》的深情旋律。这首经典红歌,是由秦咏诚谱曲、张藜填词、李谷一首唱的,他们精诚合作,联袂献给中国人民一份最珍贵的祖国礼赞。每当那熟悉激越的旋律响起,人们心中就会涌起一种神圣情怀,这就是我们和祖国骨肉相连、不可分割的血脉之情。这首歌曲反映了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热爱以及对作为中华儿女的万分自豪。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我和我的祖国》 音乐响起,便会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不断解放,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即使时代步伐再怎么变化前进,文艺潮流再怎么更新换代,人人心中那份对祖国的爱,却是一个永远不变的主题。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的问世完全阐释和印证了以上的道理。

一首歌的创作流程,一般来说是先有词、再有曲,而《我和我的祖国》 却是先有曲调,尔后才作词的。

这首经典歌曲的曲作者秦咏诚(1933-2015),是一位享誉中国的著名音乐家。他祖籍江苏省赣榆县,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自幼酷爱音乐。1948年参加大连地下党领导的关东社会教育工作团。14岁开始发表歌曲。1952年,进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劫夫、霍存慧、丁鸣、寄明等老师学习作曲。1956年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扩建)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联作曲家列·西·古洛夫学习一年。1978年任辽宁省乐团副团长、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1986年至1996年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从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岗位退休后,曾任文化部交响音乐比赛评委、全国音协小提琴创作“金钟奖”评委,为提高全民的音乐艺术素养作出杰出的贡献。

秦咏诚一向追求“朴素、集中、明快”的表达,极力推崇激情、想象和幻想,体现情与理的哲思。因此他的作品选材,总是习惯于有一个大的骨架、大的气势和大的背景。一直以来,他的创作有三大鲜明主题:祖国、大海与石油。例如,堪称我国音乐史上经典之作的声乐协奏曲《海燕》 (1963年),1981年荣获第二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铖良奖;第一首歌颂大庆油田的《我为祖国献石油》 (1964年);影片《创业》 的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 (1974年)等,都是脍炙人口、令人萦怀的金曲。他一生创作出一批优秀音乐作品,主要代表作品,除了《我为祖国献石油》 《我和我的祖国》 《满怀深情望北京》 之外,还有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1971年)等,交响诗《二小放牛郎》 (1959年)、小提琴曲《抒情曲》 《海滨音诗》 (1962年);电影音乐《创业》 《情天恨海》 《元帅与士兵》 等。去世前不久,他还写出了《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1985年,时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秦咏诚,在北京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进修学习。他常常喜欢在周末到大连老乡、老朋友张藜家小聚,畅谈音乐。张藜当时还是一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词作者,艺术上的共同追求,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他俩,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每次聚会,秦咏诚总要从张藜那里拿回几首中意的歌词,待他谱好曲子之后,下次再选新的。在一年的时间内,秦咏诚为张藜的歌词谱了50余首曲子,寄给《音乐生活》 编辑部数十首歌曲。这期间诞生了后来风靡全国的《我和我的祖国》。

一天,张藜打电话给秦咏诚,说:“我很喜欢你的《海滨音诗》,旋律很美,试图为它填词,但这是一首器乐曲,填得不好,我不很满意……你看,你可不可以再创作一首?要同样情调的,可是旋律不能雷同!”

于是,不久后的一天下午,张藜邀请秦咏诚到家里进一步切磋商议。

秦咏诚与张藜交流了一会儿所创作歌曲的背景、意图与主题思想之后,就迅速进入了谱曲状态,琢磨着什么样的旋律,能够适合张藜的具体要求。

秦咏诚思索着:按照张藜的构想,不是《海滨音诗》 的“上行”旋律“51235……”,而是“下行”的旋律“56543215……”

他思维活跃地揣摩了一刻钟之后,一下子就顺利地找到了那种想要的主旋律。作曲者都期盼和捕捉的,就是要找到所谱曲子的主旋律,一旦灵感捕捉到了它,那么其他就能展开了。于是,不到20分钟,一首乐曲就一气呵成创作出来了。他顿时感觉颇有“一招妙棋破了题走对了,自然带来满盘皆活”之奇迹。

晚年的秦咏诚在长沙做客电视节目时,曾动情地谈及当年创作这首得意之作的情景:“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我已不知道我创作了多少首歌,但是《我和我的祖国》 和《我为祖国献石油》,是我的创作生涯中最不能忘怀的两首歌。”秦咏诚的音乐才华在早期就已经显露出来,伴奏类、管弦乐作曲他都有涉猎,他曾自述这些离不开在母校的学习:“东北‘鲁艺的教学是继承了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鲁艺的传统,具体说就是坚持了文艺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方向,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将来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去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别的方向,别的目标。我更加难忘的是东北‘鲁艺音乐系作曲教学,为了贯彻这个方向与目标,东北‘鲁艺作曲系的教学课程设定了民间音乐课與歌曲做法课。这两门课程的设定,在后来的实践中证明学生毕业后的作曲成就有明显的不同。”

令秦咏诚没想到的是,他顺畅地创作出《我和我的祖国》 后,张藜却将这份曲谱揣在兜里一揣就是半年,一丁点儿都不露声响。时隔多年后张藜在回忆录中谈及当年情景时说:“1985年,当秦咏诚把曲子写出来后,我却久久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歌词。”

直到有一次,张藜出远门的时候,才有了灵感的火花,将这酝酿了半年之久的曲单子,配词成功。张藜去广西出差,在乘火车一路颠簸的旅途上,他望着窗外的远景近物,一直思索着歌词的事儿,以至于想词想得专心致志到了忘我境界,手里夹着的半截烟头把卧铺的枕头烧了个洞,他都浑然不觉。

张藜抵达风景宜人的广西后,因旅途劳顿,疲惫之下住进了招待所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清晨醒来,起身推开窗户想呼吸一下清新空气时,只见眼前是一座绿嶂叠翠的大山,大山下是一条潺潺流动的清河,一轮旭日把对面山川映照得风景如画……新鲜的环境、清醒的頭脑、富氧离子的大气层之中,印入眼帘如诗如画的景色美不胜收,令他格外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下子激发他的灵感。他联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可是毕竟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触景生情之下,他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开头这一句神来之笔,使整个作词的思路豁然开朗,一气呵成,他又写下:“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一串闪着珍珠般光泽与大气的歌词,瞬息间就涌现于他的脑海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温情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啦……啦……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张藜(1932—2016)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词作家。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才凭借为《亚洲雄风》 《篱笆墙的影子》 《我和我的祖国》 《山不转水转》 《女人不是月亮》 《运河人家》 等歌曲作词而走进大众视野。其中,《我和我的祖国》 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唱响大江南北;《山不转水转》 为歌手那英经典代表作之一;《亚洲雄风》 则作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主题歌,由刘欢、韦唯演唱,并获得亚运会歌曲大奖;《篱笆墙的影子》 选入《二十世纪华人经典》;《山不转水转》 《苦乐年华》 等也曾获奖。此外,张藜还著有《张藜歌诗三百首》 《张藜歌诗评论集》 《草原上有个美丽的传说》 等。因以上音乐才华及其成就,而荣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荣誉主席、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编剧等。

张藜曾创作过几百首歌曲,然而,他的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却并不为同时代的人所认可,几百首歌词竟然没有一首能够在当时马上唱得响且令人耳熟能详的。这种莫名其妙的状况着实令他苦恼了一阵子,好在他是一位热爱音乐事业且认准了目标绝不回头的开朗奋发型硬汉子。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就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在著名作曲家、同乡秦咏诚的介绍推荐下,张藜结识了著名女歌唱家李谷一。张藜对创作的执著以及那炙热的歌词,很快打动了李谷一。李谷一的慧眼识珠,让张藜及其歌曲走入广大群众的视野。李谷一痛快地答应下来要演唱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完成《我和我的祖国》 词曲创作后,秦咏诚把它收进录有14首歌的一盘磁带里。他说:“唱片社把这盘带子给了当时最红的歌星李谷一。她当时就说,我最喜欢《我和我的祖国》 这一首。”经李谷一的深情演绎,《我和我的祖国》 一下子就唱红了神州大地,广为流传。张藜的名字也随之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了。从此以后,张藜一发而不可收,《鼓浪屿之波》 《山不转水转》 《久别的人》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等歌曲,相继在他笔端如清泉般涓涓涌出,而且李谷一就一连唱了他的十几首歌曲。这些优秀感人的歌曲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喜欢,反响极大,传唱恒久。

《我和我的祖国》 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我和我的祖国》 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在歌词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具象化的比喻:其一是,“我和我的祖国”是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其二是,“我的祖国和我”是大海与浪花之间的关系。前者是情因,抒发的是母与子拳拳之情;后者是情据,感受的是大海与浪花的依托与忧乐之据。“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和我”的永恒关系式,更是亘古不变的情感。如果要寻找一下人类共同而高尚的精神情感,且是不分国籍、不分种族的情感,那只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全人类共有的永恒主题。

作曲家很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化作与时代相适应的曲调”。(秦咏诚语)作品中的每个音符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家乡、对祖国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热爱。因此,他的作品才得以雅俗共赏、久唱不衰。曲作者十分懂得生活中的语言或者说生活中的语言节奏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结合的规律,在使听众听得清、听得懂的基础上,保持了应有的线条美和律动美,从而创造出了楚楚动人的音乐形象和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歌曲采用舒展流畅的旋律,6/8、9/8的三拍子,有主歌、有副歌的并列二部曲式结构,不强调装饰性,而让其自然流露,这样既朴实大方,又亲切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个人和生他养他的祖国的血肉联系,可以这样说,在词曲结合上做的“恰到好处”,使《我和我的祖国》 成为一首具有永久魅力、深受人们喜爱的抒情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 歌词,颇具抒情性与歌唱性。你看“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描绘的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祖国山河锦绣图呵:高山青青,大河滔滔,是大自然赋予我们可爱的祖国这般秀丽宜人;炊烟袅袅,村落座座,是祖国这个广袤家园的幽静、安详;道路迢迢,车水马龙,是祖国人民的开拓。这一切,都是美丽富饶的祖国,是母亲健壮优美的身姿……这样瑰丽的姿态风采,自然就引起人们由衷的喜爱,从而爱国之情也油然萌生。而大海呢,更是寄托着广大人民的依恋之情,你看那歌词采取抒情的直白、细腻与生动:“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我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正是这种依托的情怀,更能使主人公豪情满怀,对未来充满洋溢的热情,而作为赤子对祖国的情感则更会产生出“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作为我,是大海的浪花,就和大海成为自然的一体,因此脉搏一起跳动,血液一起流动,情感更是融洽而不可分离。在这里,把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巧妙、贴切、形象地比喻成浪花和海的关系,这种比喻既深刻又有内涵,意境也很优美。正是这样的直白描绘与直抒胸怀,使得歌词具有强烈的歌唱性,从而琅琅上口,打动人心。

《我和我的祖国》 旋律舒展、优美,与细腻而真挚的歌词浑然一体。歌唱家们评价,这首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通过歌咏祖国美丽的山河扣动我们的心弦。歌中没有豪言壮语的表白,而是通过河流、高山、炊烟、大海、浪花等诗一样的意境,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自从李谷一唱红此歌之后,有很多歌唱演员都对它进行过深情演唱,其中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戴玉强等都通过这首歌曲将祖国的美景和对祖国的热爱演绎得淋漓尽致,听者无不深受感染,极其陶醉,共鸣多多,唤起强烈的爱国激情。此歌极富强大的魅力与影响力,艺术生命之花永开不败,有以下盛况为证:从1986年出版盒式磁带的女声独唱,至今已有了若干个版本——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独唱、领唱与合唱、大合唱、小合唱;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专业演唱、业余演唱……一首歌曲能以多个声种、多种形式被广泛传唱,并无数次在各种重大场合被演唱,这在中国乐坛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李谷一我和我的祖国旋律
李谷一与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故事
春天的旋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李谷一“抢歌”
李谷一“抢歌”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我和我的祖国》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