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鲂鲌

2019-12-18

中国水产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亲本鱼种体型

水产养殖新 品 种

农业农村部第28号公告公布了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福瑞鲤2号等多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宣传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隶属于鲌亚科鲌属,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名优经济鱼类,且以太湖产最负盛名,位列太湖三白之首。该鱼为中上层鱼类,生长快,肉质鲜嫩,经济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也存在肌间刺多,食用体验差;肉食性,人工养殖成本较高;性情急躁,不易捕捞和活鱼运输较难等缺点。而与翘嘴鲌同一亚科的鲂属鱼类——三角鲂,则为中下层鱼类,体型宽厚,肉质细嫩,具有食性杂、养殖成本低、性情温驯、易捕捞和活鱼上市等特点。为了改良翘嘴鲌的养殖性状,育种单位自2005年开始开展翘嘴鲌与鲂属、鳊属鱼类间的杂交育种工作,先后获得了翘嘴鲌与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等的杂交子代,并进行了养殖小试,发现鲌鲂之间人工杂交的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80%以上,且杂交子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但由于杂交亲本纯合度不够,导致部分杂交组合的杂交子代体型变异较大,而中间型或近翘嘴鲌体型的后代在江浙沪一带更受青睐。为此,育种单位历经10余年,通过连续群体选育和雌核发育诱导,获得了基因型一致的翘嘴鲌群体,并于2014年与群体选育三代的三角鲂杂交,育成了体型一致性好、生长速度快、饲料蛋白需求量低的养殖新品种——“太湖鲂鲌”。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1)母本翘嘴鲌 2004年从南太湖(湖州)沿岸水域采捕,经连续两代群体选育和两代异源雌核发育诱导和筛选,而培育获得的翘嘴鲌子代。

(2)父本三角鲂 2007年从湖州德清三角鲂良种场引进并经三代群体选育的三角鲂子代。

2.技术路线。

如图1所示。

3.选育过程

(1)母本翘嘴鲌

①翘嘴鲌的群体选育。2004年冬季,从南太湖(湖州)沿岸水域采捕野生群体,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池塘养成和强化培育。2006年6月,挑选个体大、体质健壮、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个体作为亲本,经人工催产和自然交配,繁育获得群体选育一代(BF1)鱼苗;BF1按常规方法进行池塘培育和养成,并分别在2006年的8月(选择率5%,体长大于3cm)、12月(选择率10%,体长大于10cm)和2007年12月(选择率8%,体长大于35cm)进行一次分选,挑选生长快、体型好、色泽光亮、无病的个体作为选育群体,共计选留候选亲本420尾。2008年6月从候选亲本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个体作为亲本,经人工催产和自然交配,繁育获得群体选育二代(BF2)鱼苗;BF2代按上述同样方法进行培育和养成,并继续在2月龄、6月龄、18月龄进行筛选,共计选留候选亲本350尾,2010年培育至性成熟(2+冬龄)。后续世代的选择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即每一世代进行3次选择,总选择率为0.2‰~0.4‰,每代选留候选亲本400尾左右。

图1 “太湖鲂鲌”选育技术路线

②翘嘴鲌二代雌核发育群体的建立。2010年6月,挑选体型佳、个体大、体质健壮的10尾BF2代雌性个体(2+冬龄),以遗传灭活的鲤鱼精子作为激活源,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出法,诱导获得了雌核发育一代(BFG1)苗种1500尾。BFG1按照常规方法池塘培育和养成,期间淘汰了性腺发育停滞、体型畸形等个体,2012年获得性成熟雌核发育一代鱼365尾(2冬龄,个体差异较大),选择率为24.33%。2012年6月,从BFG1中挑选生长快、性成熟好、体型佳的雌雄个体,采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次雌核发育诱导,获得雌核发育二代(BFG2)苗种5000尾,其中2000尾苗种经17α-甲基睾丸酮处理后,与另外3000尾雌核发育苗种同塘培育养成,经自然淘汰和筛选检测,2014年最终选留性成熟二代雌核发育鱼(BFG2)1020尾和伪雄鱼(BFG2’)230尾。同年6月通过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成功实现二代雌核发育鱼和伪雄鱼的交配繁殖,获得二代雌核发育鱼扩繁群体15000尾。与此同时,按照上述同样方法,课题组定期挑选群体选育的性状优良个体进行雌核发育诱导和伪雄鱼制备。为此,课题组于2014年开始挑选体型好、性腺发育良好的二代雌核发育鱼作为“太湖鲂鲌”苗种生产的母本。

(2)父本三角鲂

2007年春,从湖州德清三角鲂良种场引进性成熟三角鲂(3龄),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池塘养成和强化培育。同年5月中旬,挑选体型好、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个体作为亲本,按雌雄比2∶3配对繁育,获得三角鲂一代(SF1)鱼苗,并按常规方法进行池塘培育和养成,期间分别在SF1代的2月龄、6月龄、18月龄进行一次筛选,选择标准为生长快、体型好、体质健康,选择率分别为5%(体重大于3g)、10%(体重大于20g)和8%(体重大于750g),总选择率为0.21‰,共计选留候选亲本310尾,2009年达到性成熟(2+冬龄)。后续世代选择按照同样方法进行,2009年繁育出SF2代苗种,2011年达性成熟(2+冬龄候选亲本270尾);2011年繁育出SF3代苗种,2013年达性成熟(2+冬龄候选亲本500尾)。为此,课题组于2014年开始,选择体型佳、性腺发育良好的群体选育三代的雄性个体用于“太湖鲂鲌”的制种。

(3)翘嘴鲌和三角鲂的远缘杂交

翘嘴鲌与三角鲂正反杂交试验显示,鲌鲂杂交子代具有良好养殖性能,且以翘嘴鲌♀×三角鲂♂的杂交子代生长更具优势,约比其反交子代(三角鲂♀×翘嘴鲌♂)生长快14.56%,但由于杂交亲本的纯合度不够,部分杂交组合的杂交子代体型有差异(存在15%左右的高背型杂交子代),而中间型或近翘嘴鲌体型的杂交子代在江浙沪一带更受青睐。为此,2014年6月,育种单位选择经两代群体选育和两代雌核发育诱导的翘嘴鲌(BFG2)为母本和经三代群体选育的三角鲂(SF3)为父本,通过人工催产、干法授精,按雌雄比1∶1配对,繁殖获得了具有体型呈中间型,体色近翘嘴鲌,表现出生长速度快、饲料蛋白需求量低等性状特点的杂交子一代,即“太湖鲂鲌”新品种。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1)体型体色好。“太湖鲂鲌”呈中间型(体长为体高的2.96倍~3.26倍),头小,体厚,鳞片薄,体色近似于母本翘嘴鲌,在江浙沪地区市场认可度较高。

(2)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太湖鲂鲌”养成阶段生长速度较翘嘴鲌快47.05%。

(3)饲料蛋白需求量低。“太湖鲂鲌”食性偏杂食性,易驯化,相较于母本摄食范围扩大,鱼种饲料蛋白最适需求量为35.87%,低于翘嘴鲌鱼种的40.89%~43.19%,略高于三角鲂鱼种的32%~35%;池塘养殖饲料系数在1.1~1.3之间。

(4)抗逆能力强。日常养殖过程中,“太湖鲂鲌”养殖成活率明显高于母本翘嘴鲌。同时,该品种适宜在全国各地池塘、网箱和设施(包括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等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2.中试情况

自2014年育成“太湖鲂鲌”以来,累计生产“太湖鲂鲌”鱼种2500万尾。除供应一般的养殖户之外,于2015年至2016年在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展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试验,同时在浙江杭州、绍兴和湖州等地挑选了当地有较大影响力的3家水产企业,采用委托测试的办法开展了本品种的中试养殖试验,全程提供了养殖技术指导。养殖方式包括池塘专养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试验鱼种由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两年累计养殖面积1060亩和1122m3(50亩)。

浙北公司试验点于2015年及2016年开展连续两年的生产性对比试验,养殖方式为池塘专(单)养,养殖周期分别为263d、295d和636d,养殖密度为2000尾/亩,生产性对比试验结果显示:2龄“太湖鲂鲌”的平均规格分别达到582.63g和620.57g,其生长速度较母本翘嘴鲌快43.30%和52.05%,饲料系数低于1.16,养殖成活率94.50%以上,亩产均超过1000kg,养殖单产较翘嘴鲌提高50%以上,而“太湖鲂鲌”3龄鱼平均规格达到1.40kg,单位产量超过2000kg/亩。

杭州余杭区试验点于2015年及2016年开展连续两年的生产性中试养殖试验,养殖方式为池塘专(单)养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其中池塘养殖总面积240亩,单池面积为3亩~5亩,养殖密度为2000尾/亩,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池塘面积50亩,6条流水槽,养殖密度为150/m3~200尾/m3。养殖结果显示,池塘专养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2龄“太湖鲂鲌”的平均规格分别超过550g和650g,单位产量分别达1000kg/亩和100kg/m3以上,成活率均超过94%,池塘养殖饲料系数低于1.3,池塘循环流水养殖饲料系数低于1.5。特别是,“太湖鲂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试验的成功,显示其有较强的抗应激能力,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提供了新的养殖品种。

湖州试验点于2015年及2016年开展连续两年的生产性中试养殖试验,养殖方式为池塘专(单)养,总养殖面积为500亩,池塘面积为2亩~8亩,养殖密度为2000尾/亩。养殖结果显示,池塘专养单位产量均在1000kg以上,2龄“太湖鲂鲌”的平均规格600g左右,成活率均超过93%,同时,饲料系数低于1.3。

诸暨试验点于2015年和2016年开展连续两年的生产性中试养殖试验,养殖方式为池塘专(单)养,总养殖面积为320亩,池塘面积为5亩~10亩,养殖密度为2000尾/亩。养殖结果显示,池塘专养单位产量均超过1000kg以上,2龄“太湖鲂鲌”的平均规格550g左右,成活率均超过93%,同时,饲料系数低于1.3。

中试养殖试验点基本代表了江浙沪地区的鱼类养殖条件,试验的结果能够真实反应“太湖鲂鲌”的养殖生产性能,养殖测试结果显示,“太湖鲂鲌”较翘嘴鲌生长快、产量高,饲料蛋白需求量低、养殖成本低,同时具有体型体色好、规格均匀,抗逆性强和易捕捞等特点,可以提早上市销售、缩短养殖周期,售价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深受养殖户欢迎。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来源

“太湖鲂鲌”的亲本是以经两代群体选育和连续两代雌核发育诱导的翘嘴鲌子代为母本,以经三代群体选育的三角鲂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杂交子一代。“太湖鲂鲌”的亲鱼的初始繁育年龄、体重和使用年限要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初始繁育亲鱼年龄、体重和使用年限

2.培育方法

每667m2放养200kg~300kg。

(1)翘嘴鲌亲鱼培育。开春后适当降低水位提高水温,4月中旬开始,每周冲注新水1次~2次,定时开机增氧,5月下旬停止注水。以无病害的小规格鲜活饵料鱼为主,辅以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5%,具体视水温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2)三角鲂亲鱼培育。早春时,一次性加高水位,减少池中换水,降低积温。在接近繁殖温度时雌雄亲鱼分池培育,从而减缓性腺成熟时间。主要投喂精饲料,后改为精饲料、青饲料搭配,催产前15天~20天停喂精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7%,具体视水温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二)人工繁殖

1.催产

采用腹腔注射法,注射部位以腹鳍基部为宜,一次性注射。雌雄比为2∶1~3∶1。翘嘴鲌注射HCG和LRH-A2混合剂,三角鲂注射DOM和LRH-A2混合剂,注射催产剂后,按每产卵池放入30组~40组亲鱼,产卵池上方加盖网衣,保持冲水,避免人为干扰。催产后的效应时间见表2。

表2 翘嘴鲌和三角鲂注射催产药物剂量及在不同温度下的效应时间比较

2.杂交授精

待发情产卵后,及时将亲鱼捕出,分别采集翘嘴鲌卵子和三角鲂精液。以翘嘴鲌发情时间为控制节点。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将采集的翘嘴鲌卵子和三角鲂精子进行混合,受精卵经泥浆脱粘后移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桶孵化。催产后亲鱼经0.1mg/L聚维酮碘消毒处理后放回池塘培育。

3.产卵与孵化

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桶孵化,其中孵化桶30×104粒/m3~50×104粒/m3,孵化环道50×104/m3~80×104/m3,孵化水流速度以鱼卵不沉积为度。孵化水质要求清洁清新,孵化用水须用80目以上的尼龙网过滤。水温24℃~27℃,受精卵经24小时~36小时孵化出膜。

(三)苗种培育

1.夏花鱼种培育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体鳔形成、能在水中平游时,即可带水出苗,转入预先培肥的苗种培育池塘中,进入苗种培育阶段。放养前10天~15天,用75kg/亩~150kg/亩的生石灰干塘消毒,消毒后2天~3天,注入经60目~80目筛绢过滤的新水40cm~50cm,每亩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kg~200kg。

鱼苗要求鱼体透明,色泽光亮,不呈黑色。喜集群游动,行动活泼,有逆水能力。畸形率小于1%,损伤率小于1%。无病症。每亩放养鱼苗10万尾~20万尾。

鱼苗下池后,每10万尾鱼苗每天均匀泼洒黄豆浆1.5kg~2kg。当鱼苗全长2cm后,增加投喂粉状全价配合饲料,每天2kg/亩~3kg/亩,分上午、下午2次投喂。下塘一周后,每3天~5天加注一次,每次10cm~15cm。水深80cm~100cm后,采用调水方式,使透明度保持在20cm~30cm。鱼苗全长至3cm以上即可出池,进入冬片鱼种培育阶段。

2.冬片鱼种培育

池塘清整、基础饵料培养同夏花鱼种。冬片鱼种要求体形正常,体表光滑,有粘液,色泽正常,游动活泼,鳍条、鳞片完整。畸形率小于2%,损伤率小于2%,无病症。95%以上全长达到3.0cm~4.0cm。每亩放养1万尾~1.5万尾。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浴3分钟~5分钟。

鱼种全长8cm以后以膨化颗粒饲料为主,粗蛋白质含量要求40%以上。日投喂占鱼体重总量2%~5%,以1小时吃完为度,分上午一次、下午两次投喂。每5天~7天加换一次新水,每次换水量10cm~15cm,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cm~30cm。定期交替使用生石灰或氯、溴制剂等消毒水体,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每天巡塘早晚各一次,观察和记录天气、水质、鱼的吃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当鱼种培育至8cm以上时即可出池,进入成鱼养殖阶段。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适宜养殖的条件要求

“太湖鲂鲌”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雌雄两性可育,性腺发育正常,2龄性成熟),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专(单)养、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和网箱养殖。

2.池塘专(单)养

(1)放养前准备

要求池底平坦,不渗水,面积2000m2~5000m2,水深1.5m~2.0m。按每1 0 0 0平方米配备增氧机0.45kW~0.75kW。鱼种放养前10天~15天,排干塘水,清整池塘,清除过多淤泥,每亩用75kg~150kg生石灰化浆全池均匀泼洒消毒。消毒后2天~3天,注入经60目~80目筛绢过滤的新水40cm~50cm,每亩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kg~200kg,分散堆放在池四周池水淹没处。

(2)鱼种放养

放养时间为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全长10cm以上,要求大小均匀、体质健壮、体表光洁、无病无伤无畸形。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10分钟~15分钟。每亩放养鱼种1500尾~2000尾,适当搭养青虾、花白鲢、鲫鱼等。

(3)饲养管理

以全价膨化配合饲料为主,要求粗蛋白含量36%以上。采用“慢、快、慢”投饲方式,一日2次~3次。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3%,视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放养后一个月内注满池水,视温度、水质情况适时添加水,每次换水量20cm~30cm,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cm~30cm。

(4)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和鱼体摄食、活动情况,及时捞除残饵、死鱼,并做好日常记录。高温季节、闷热天气中午开机增氧,防止浮头。

3.池塘循环流水养殖

(1)放养前准备

提早10天~20天进满池水,减少鱼槽表面的粗糙度。适时开启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做试运行。做好两端的拦网,在不锈钢拦网内再加一层尼龙网防止擦伤。

(2)鱼种放养

放养鱼种100尾/m3~200尾/m3,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10分钟~15分钟。循环水处理区放养少量滤食性鱼类。

(3)饲养管理

投饲管理同池塘养殖,根据天气情况每天1次~3次,以10分钟以内吃完为宜。有浮头预兆或天气闷热时,减少投饲量。

(4)日常管理

①水质管理

池塘水位保持在1.5m以上。每隔30天左右用一次复合碘进行水体消毒。养殖期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②池塘增氧

当水槽内放养鱼种后,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24小时不间断开动,每个鱼槽前期开动1套,中后期则开动2套。投喂饵料时开启底增氧,确保饵料在水槽中间,避免鱼与水槽壁的摩擦,保证池塘水体流动及溶解氧充足。

③水槽吸污

每天吸污的次数和时间视投喂量和排泄量而定,每天吸污1次~3次。

④巡塘

做到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吃食、浮头和水质变化情况等,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

4.网箱养殖

要求水域开阔,水深3m以上,透明度1m左右,pH值6.8~8.0。网箱规格一般为(3.0~5.0)m×(4.0~8.0)m×(2.0~3.5)m,上加网盖,网目大小以不逃鱼为原则。鱼种放养密度为50尾/m2~80尾/m2。投饲管理同池塘养殖,要求少量多次,以半小时吃完为度。日常管理除观察鱼体摄食、生长与捞除死鱼外,主要根据网目堵塞情况洗刷箱体,检查网箱有无破损,防止逃鱼现象发生。

(二)主要病害防治

1.病害预防

“太湖鲂鲌”抗病能力较强,在养殖过程中较少发生大规模病害。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病害预防一般有以下措施:a.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b.鱼苗、鱼种入池(网箱)前严格消毒。c.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新鲜、适口、充足;d.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e.定期对池水消毒。方法为:每隔30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使水中浓度达到8mg/L~10mg/L;每隔15天全池或全箱泼洒氯、溴制剂,用量为三氯异氰尿酸0.1mg/L、二氧化氯0.1mg/L~0.2mg/L、二溴海因0.2mg/L~0.3mg/L。f.及时捞出病鱼、死鱼,并进行深埋处理。

2.病害防治

以下为养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害及防治方法,详见表3。

表3 常见鱼病及防治

四、培育单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湖州市杭长桥南路999号 313001

联系人:顾志敏

电话:0572-2043911

Email:guzhimin2006@163.com

(二)种苗供应单位

湖州浙北水产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叶家漾 313017

联系人:贾永义

电话:2045712

(三)编写人员名单

顾志敏,贾永义,蒋文枰,刘士力,迟美丽,程顺,郑建波

猜你喜欢

亲本鱼种体型
甘蔗常用亲本的田间自然耐寒性测定及评价
2010—2020年我国育成甘蔗新品种的亲本分析
30 个常用甘蔗亲本资源初步评价分析
校车连体型主动式安全气囊保护效果的研究优化
体型消瘦,如何科学变强壮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体型最小的猫,竟然是个恐怖的大胃王
橡胶树魏克汉种质资源亲子代生长遗传规律分析
小体型,大能量 佳能EOS 20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