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产生条件

2019-12-18樊倩倩

山西青年 2019年16期
关键词:生产力现代化中心

樊倩倩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同时也是顺应国内外发展新变化的产物。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解放,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着手,分析指出社会的发展不仅依靠生产力的推动,还依赖于生产力的主体,即人民是否享有生产力。他们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巩固和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他们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能够创造出推动历史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指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古代自孔子从殷商以来的天命神学中将人解放出来后,“爱人”、“为政以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的爱民、重民、富民等民本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自汉武帝起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思想并代代传承,虽然受社会制度及自然经济条件落后,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使得民本思想在实施时受到限制,但中国共产党人还是在这种美好愿望中汲取精华,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他们消除了封建社会中“君”与“民”的界限,牢记初心和使命,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该思想根据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增加了新的实践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思想和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和中国发展新需要形成的。毛泽东强调“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1],邓小平始从人民立场出发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务必遵守的原则和底线。中国发展进入“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确立新发展理念,首先就要明确为谁谋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思人民所思,急人民所急,他强调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进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国际话语权明显增强,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不可否认,我国的发展建设面临诸多难题。就国内形势而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时代,但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收入分配不均,城乡间、东西中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贸易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任重而道远。就国际局势来说,世界仍然动荡不安,局部冲突不断;英国退出欧盟,中美贸易战等热点问题使得不稳定因素增多,“中国威胁论”充斥着西方媒体,中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阻力不断。从人民立场出发,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一思想应运而生。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产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民本思想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思想的简单重复,它实现了理论创新,扩展了实践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生产力现代化中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