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初一新生数学思维转变与提升的思考

2019-12-18常青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新生公式题目

常青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东沟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400)

数学思维首先是一种思维活动形式,是指用数学方法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素质教育指出,在数学思维方面初中生要具有如下思维:包括数形结合、类比、同类合并、转化、特殊与一般化和对称变换等,面对这些小学并没有接触过的新的数学思维,初中新生往往会保持着好奇的态度去探究,但是一旦面临问题便会手足无措或者觉得自己与数学无缘,甚至放弃数学,所以,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数学学科小升初的过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一新生数学方面存在的主客观问题

(一)学生身心特点的复杂性

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之后,随着年级的增加身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增长,例如:独立性思维明显;思维的可塑性较强;对学习的渴望不断增加。但是也存在着耐力和持久力较差的现象,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点的不断增多,对知识点的理解力度增加,具有思维惰性的学生往往半途而废,使学生出现对数学学习产生逃避任务和畏难情绪等问题。

(二)学生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性

学生之间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差异愈发明显,且同一位学生在不同学段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小学期间数学成绩不错,数学基础较为扎实,认为不用很努力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并且将这种观念带至初中,因此在课堂上放松自己最终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也有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差强人意,但是在进入初中后学习观念有所转变,开始对数学学科保持极大的好奇心并发奋学习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三)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较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课程内容前后联的联系性也更加紧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没能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很有可能会影响后面数学内容的学习,学生知识产生脱节后很有可能与初中数学学科无缘。

二、初一新生转变数学思维的对策

(一)教师方面

1.教师要使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得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教师教学所不能避免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必备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且锻炼其运用所掌握数学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后逐步探索出思维的奥妙。

2.教师要肯定学生思考的结论。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存在欠缺所以所预想的答案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教师要知晓学生发展的这一特点,肯定学生勤于思考的结果,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积极引导学生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正确的数学思维。

3.教师要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住公式和定理,而是要能够将数学学习的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要使数学走近生活,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例如,常见的听装可乐的瓶子是圆柱体,那么教师可以对其展开开放式提问,可以问学生怎样设计才能最省料的问题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二)学生方面

1.重视数学公式和定理的理解。面对初中数学所讲授的大量的公式和定理,很多学生产生了思维惰性,遇到题目时再去课本中寻找公式,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进行背诵,从而产生记忆不牢靠最终导致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对此,学生要理解公式和定理,记住其特殊情况而非只停留在表面理解层面,并且要将公式和题目相结合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而不要一味地死记硬背。

2.重视错题和类型相似题目的积累。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题集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对题目进行总结才能知晓在自己已有的能力下能够解决哪些题目,而哪些题目还是软肋,甚至哪些题目经过多番讲解仍然不会,是需要在考试时酌情放弃的。学生反复查看题集,对经常出错的这一类题目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真正掌握了这些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学生若在初一就能形成这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初二初三就不会产生做诸多题目而成绩却依旧没有提高的困扰了。

(三)重视和他人的学习讨论

“面对不懂的题目要虚心向同学或老师请教。”这是初中生的家长常叮嘱自己孩子的一句话,同样,这也是教师经常叮嘱学生的一句话,这句话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很多同学还是不去做,要不就是对该问题不够重视任由问题发展,要不就是觉得问问题如果太简单会被同学和教师耻笑很没有面子。但是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只会让你囤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渐渐多到难以解决,使诸多学习板块存在漏洞,知识出现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对该学科丧失学习的信心,甚至放弃该科目的学习。

结语:数学学科作为各个学段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能否达到较好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对此小升初衔接期的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该时期身心发展特点来展开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转变数学思维,而学生应该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从而师生共同努力顺利度过初一新生小升初的衔接期。

猜你喜欢

新生公式题目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重获新生 庇佑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追根求源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