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

2019-12-18王凯浩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博通论题史学

王凯浩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严耕望先生在序言中以其个人的体验告诉我们治史的原则上: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方法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这些都是作者一生治学之经验,意在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踏实,细心,不可急功近利;史学意在求实,不可妄自臆断。要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纯净的“学术人”,此实为学术成就的基本条件。

史学本身的“博通”。即对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尤其对于自己研究的时代的前后时代,要有很深入的认识,而前一个时代更为重要。如果研究断代史,必须对研究断代的前后时代有深入的把握,不要把时间限制的太短促。因为历史的演进是不断的,前后有连贯性,朝代的更替只是统治者换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仍是上下连贯的。因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即使你只研究一个朝代,你也要博通一两个朝代,所以断代研究不能画地为牢;倘若研究专题史,必须对其他专题史也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史学以外的“博通”,史家应该旁通各种社会科学。严耕望指出:“社会科学的级别也极多,每一种学科都日新月异,一个历史学者要想精通各种社会科学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我们总要打开大门,尽可能地吸收一点!尽可能予以运用!”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多学、多看、多吸收,这样才能做到对其他学科的“博通”。

史学研究也要慎做概括性结论,要说也只能说大体如上,意谓非全部如此。这是一个谨慎的史学家应采取的态度;还要学会注意普通史事,不要专注于特殊现象,毕竟一般现象才是历史主流;要懂得使用概括性的证据与例证性证据;还要注意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问题,搜集证据,在脑海里要时时记住纵的时间与横的空间;还要尽量少说否定话,“因为无记录绝非不等于无其事,自己未见到更不等于无其事”也就是说自己不知道的并不代表事实不存在。

在史料的处理上,严耕望强调:“要注意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各方面的史料,不能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更不能任意的抽出几条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更需注意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证据”,“一旦看到反面的材料,就当自己推翻自己的看法,在所不惜”。他还批评对史料的断章取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决不能自圆其说。

在史料的选用上,严耕望强调:“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因为史料每经一次改编,其信息真实性就可能多一次流失或改塑,决不能百分之百的保存所依据原本的内容,而且可能无意中写错。在引用史料时最好是自己搜集,但有时也不免转引他人已用的史料。

研究历史,首要的是选择问题,往小的说,是一篇专门论文题;往大的说,是研究范围,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面”。所以无论是“点”还是“面”,对于研究的成绩及其所发生的影响都有极大关系。关于此一问题,严耕望先生提倡多研究具体问题,从具体问题入手。历史上的许多方面、许多问题有些比较具体有些比较抽象,例如文中所说,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问题比较抽象,政治经济民族社会问题就比较具体。前文提到严耕望先生一生研究,聚焦在政治制度史与历史人文地理两方面,因此都是具体性的。对于抽象问题,每个人因知识背景不同,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结论,尤其在艺术上,艺术并无好坏之分,全凭个人好恶来评判,相比之下就更主观也更不容易使其他人信服。

关于研究问题的大小,严耕望先生认为,史家应重视历史上“关乎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但也要用做小问题的方法去做。选做小问题也可以,但要注意到这个小问题是否对于某一重大问题极有关系,或是其一部分”。对于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最好分不同阶段看待: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因为人的每个阶段的学术知识,体能健康状况等等都是不同的,因此只能按阶段看。

而且每个人的能力各有长短,也各有所偏,选择论题,自然要先度量自己的长处何在,千万不能盲目看到好题目就做,也不管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材料的选择上,严耕望先生提出“一个论题是否能写得好,有贡献,除了自己能力之外,材料是最基本的因素。选择一个论题,先当 留意关于这一论题的材料是否充分到足以圆满的解决问题”。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严耕望先生提到其平时工作要诀:勤、恒、毅、勇、谨、和、缓。从字面意思就可看出每个字所代表的含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勤”,这是学术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不能勤根本谈不上做学问。严耕望先生指出“就治学而言,要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抄录、勤与写作、也相当勤于听受与讲授”。尤其“写作”先生特别提出,写作是学问成熟的最后阶段,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向外发表,贡献社会,同时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

结语:通过对严耕望先生治史经验的总结,我受益匪浅,先生对后学的教诲也真的是大匠不遗细节,每一个方法,每一个说道都不厌其详地娓娓道来。而且先生一生的治学都是用一些看起来很笨拙的方法,却做出了很多人永远超越的成绩。读到最后,严耕望先生的形象渐渐清晰,不禁肃然起敬,也可说是大开眼界,原来一个坚强而纯净的“学术人”是这样的!

猜你喜欢

博通论题史学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Meta元宇宙硬件将使用博通芯片 年规模超10亿美元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最佳辩手请出题(一)
“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时代精神”论题
1000 亿美元,高通可能要被博通收购了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
公众史学下的史学批评
博通发布新处理器
史学漫画馆